第四講頸椎病的中西醫結合防治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本講提要:
1, 什么是頸椎? “”網站
2, 導致頸椎病的原因 “”網站
3,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4, 頸椎病的診斷和鑒別
5, 頸椎病的防治和治療
6, 避免陷入頸椎病的誤區
7, 頸椎病患者生活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主持人:老年朋友們!独夏曛嗅t保健》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請來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龍華醫院脊柱病研究室主任、上海長征醫院骨科博士后王擁軍教授給大家談談老年人怎樣防治頸椎病這個話題。老年朋友也都知道,頸椎病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那么,就讓我們請王教授先談談什么是頸椎?
王擁軍:老年朋友們,觀眾朋友們,你們好!就讓我們開門見山,先說說什么是頸椎?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尤其是50~60歲以上者多見。頸椎病是因頸部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并因勞損或感受風寒濕邪(包括咽喉部感染)加重退變,導致頸部動、靜力平衡失調,產生椎間盤突出(或膨出)、韌帶鈣化、骨質增生,從而刺激或壓迫頸部神經、脊髓、血管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的綜合癥。頸椎病癥狀錯綜復雜,具體說來,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里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沉重,不聽指揮,邁不開步子,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也有一些病人出現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頸椎病往往纏綿難愈,癥狀呈多元化,不僅長期折磨患者本人,也給整個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是嚴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見頸椎疾患之一。
主持人:正如王教授所講,頸椎病是嚴重影響我們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多發病,一些重度脊髓型頸椎病患者還有可能發生四肢活動障礙、癱瘓等表現。因此,了解頸椎病的發生對預防和治療頸椎病都很重要。請問王教授,頸椎病是怎樣發生的呢?
王擁軍:導致頸椎病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4個方面。
一是自然退變。
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機能也在不斷變化,椎體也會出現自然退變。椎間盤內髓核含水量逐步降低,椎間盤變薄,髓核中的膠原、蛋白多糖含量下降,纖維環與軟骨板及椎體緣附著處松弛,纖維環韌性變差,容易發生分離甚至撕裂,導致髓核從撕裂的地方擠出來,突出(或脫出)到椎管里,壓迫神經根、脊髓或影響椎動脈的血供,引起一系列癥狀或體征。
二是慢性勞損。
慢性勞損是指超過正常生理活動范圍或局部各種超限活動引起的損傷,是一種長期的超限負荷的結果。 三是長期姿勢不良。
最終結果也是慢性勞損。如枕頭過高,不良睡眠體位,長時間打麻將、打牌、看電視,椎間盤內部受力不均勻,頸椎小關節和肌肉失去力學平衡,加速了椎間盤的退變。尤其是坐在不合適的位置下打麻將、打牌或躺在床上或側臥在沙發上看電視,閱書讀報,使頸椎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頸后肌肉及韌帶超時負荷,引起勞損。 四是工作職業與不良習慣。
顯微鏡操作、雕刻、刺繡、電腦操作、財會人員、文秘工作者、職業作家等容易誘發頸椎病的職業。他們往往每日連續低頭屈頸工作數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迫使頸部長時間處于疲勞狀態,加速了頸部軟組織勞損和頸椎間盤退變。各種經常轉頭及頭部負重的職業亦易發生頸椎病,如包括肩部負重的搬運工、密集型工業流水線上工作的產業工人、雜技運動員,舞蹈演員、手術室護士、坑道作業者等。頭頸部活動大并易引起外傷的職業頸椎病發病率也很高,包括拳擊運動員、駕駛員、潛水員等。
目前國內報道該病發病率為17.3%,國外有資料提出人類10歲以后髓核退變,而50歲以上人群97%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組織退行性病理變化,一旦退變的椎間盤突出,就有可能壓迫或者刺激周圍的血管、神經、脊髓等而出現肩臂麻木、疼痛、眩暈,甚至癱瘓等綜合癥候群。
主持人:王教授,頸椎病有許多種分型,那么,怎樣分型便于老年朋友學習和掌握呢?
王擁軍:根據頸椎病的表現,臨床上一般將頸椎病分為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脊髓型、交感型這五型。頸型、神經根型和脊髓型發生率更高些。
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主要表現為頸部疼痛、酸楚和活動受限,少數患者出現肩臂疼痛、麻木,極個別患者會有一過性的手麻感覺,并常常在晨起、過度勞累、工作或睡眠等姿勢不正確和感受風寒等后加劇或復發,病人也常常說自己落枕了。其實這雖同因頸部肌肉痙攣而造成疼痛的落枕在癥狀上相似,但該型頸椎病癥狀常常反復發作,纏綿遷延。所以經常出現落枕的病人需要找骨傷科醫生檢查一下頸椎。
神經根型頸椎病也較為多見。主要以頸部癥狀并伴有頸神經根壓迫現象為主。如頸項肩臂疼痛,頸項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麻痛,頸部活動受限,病患上肢沉重無力,握力下降或持物落地。該型頸椎病的發生主要由于頸椎間盤突出和膨脹,頸椎小關節的骨質增生,以及及各關節的松動及移位,形成了對頸神經根的刺激及壓迫,產生感覺和運動神經的障礙。
椎動脈型頸椎病大多是由于頸椎椎體不穩所致。它是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癥狀的綜合征。臨床上出現的癥狀主要以眩暈為主,頸痛,后枕痛,頸部活動受限,多伴有耳鳴耳聾,頭痛,或有惡心,嘔吐。也有一些病人伴有視力障礙、神經衰弱,健忘失眠和多夢的現象。部分病人出現猝倒。眩暈往往發生在頸部突然改變體位時。
脊髓型頸椎病有頸項疼痛、不舒,慢性進行性的四肢癱瘓,下肢癥狀早于上肢癥狀。早期雙側或單側下肢發緊,發麻,疼痛,僵硬,酸楚沉重無力,打軟腿,易跌倒。步態笨拙,有踩棉感。而單或雙上肢發麻,疼痛,燒灼感,手部肌力減弱,發抖,不靈活,持物易落地,肌肉萎縮,嚴重者四肢癱瘓。疾病初期以尿急,排出不暢,尿頻,便秘為多見,漸而出現尿潴留或二便失禁。臨床檢查可以發現覺減退,最早出現于下肢,逐漸向上,感覺平面不規則,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hoffman,s征及babinski,s征等病理反射陽性,腹壁反射,提睪反射減弱或消失。x線ct和磁共振成像檢查發現椎體后緣有鉤椎關節等處骨質增生,椎管、神經根管狹窄,椎管矢狀經及側隱窩變小,頸椎間盤向中央突出,部分病例伴有后縱韌帶鈣化或骨化。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于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外傷等造成頸段硬膜、后縱韌帶、小關節、頸神經根、椎動脈等組織受壓迫,分布在這些組織上的交感神經末梢和竇椎神經受刺激時而引起一系列交感反射征象。具體表現有:①頭部癥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暈,有時并有惡心,嘔吐;②眼部癥狀:視物模糊,重者視力明顯下降到接近失明;眼底脹痛,眼目干澀,視野內冒金花等;③心血管癥狀: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等;④周圍血管癥狀:如發涼怕冷,局部溫度稍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繼而出現紅腫或疼痛感,此外尚可有頭頸,顏面或肢體麻木等現象;⑤發汗障礙:表現為多汗以臉面、額頸,一側軀干為常見,也可只限于一個肢體和手足;⑥其他癥狀:如耳底痛、耳鳴、聽力下降,甚至失聽、發音不清甚至失音等。
主持人:王教授,一旦出現了上述講的癥狀,就可以說得了頸椎病嗎?
王擁軍:任何疾病都是有診斷標準的,頸椎病也不例外。出現了脖子發硬、頸部活動受限、肩背疼痛、手指麻木,下肢活動不穩等癥狀的疾病很多,臨床上需要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原則是:(1)臨床表現與影像學(x線片、ct和磁共振檢查等)所見相符合者,可以確診;(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像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后方可診斷頸椎;(3)僅有影像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癥狀者,不應診斷頸椎病。
要重視頸椎病的臨床鑒別診斷。頸椎病的癥狀發布于頭頸、胸背和四肢,很容易和其他病癥相混淆而造成誤診。頸椎病要與偏頭痛、雷諾綜合征、美尼爾病、腦動脈硬化、肩周炎、胸口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肋間神經痛的、脊髓空洞癥、進行性脊肌萎縮癥、椎管內腫瘤、多發性硬化、頸椎隱裂、強直性脊椎炎、頸椎結核等疾病相鑒別。要防止檢查不詳、過分依賴影像學結果、不重視臨床鑒別診斷等現象的發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