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補氣 給身體加點氣
欄目分類:中醫養生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中醫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對人體各器官運行起推動、防御、溫養、固攝等作用。常說的“氣虛”,更容易在冬天出現,最明顯的是容易感冒、畏寒怕冷。此外,呼吸短促、胸悶、消化不良、咳嗽、胃下垂甚至月經不調等一系列問題都跟氣虛有關。 常用的補氣
中醫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它對人體各器官運行起推動、防御、溫養、固攝等作用。常說的“氣虛”,更容易在冬天出現,最明顯的是容易感冒、畏寒怕冷。此外,呼吸短促、胸悶、消化不良、咳嗽、胃下垂甚至月經不調等一系列問題都跟氣虛有關。
常用的補氣中藥材有 “”網站
人參
大補元氣,有補益強身作用,可抗衰老,適用于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衰弱等癥,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
黃芪
補氣升陽、益精固表、利水退腫,適用于自汗、盜汗、浮腫、內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癥者忌用。
西洋參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癥。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血,常用于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 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癥,以及病后體虛、營養不良。
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 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氣陰兩虧等病癥。
白術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 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 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要進補 虛不受補怎么辦
下一篇:痰濕的人一動就出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