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真人觀世音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2 瀏覽次數:次
道教、佛教在中國都有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二教長期共存、互相影響又互相滲透,這是中國宗教的特色,在這種包容性很大的宗教文化氛圍中,出現了道、佛共尊的雙棲神仙,我們熟悉的觀世音就是其中的這樣一位神靈,她在道、佛二教中香火鼎盛,信眾朝夕朝拜。道教尊稱為:慈航真人觀世音;佛教尊稱為:觀世音菩薩。
據《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懺》說:
心印菩提,玄釋本皆無異;真空妙有,佛仙實亦同源。懸牟尼之寶珠,凝從神氣;煉金丹而證果,得自虛無。體不外乎身心,理同歸于性命。然而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故由佛而玄,則推斗帝,由玄而佛,端重慈航。緬惟,圓通自在天尊,救苦觀音大士。《心經》一卷,開萬年觀法之宗;法界三千,輝七寶蓮臺之座。神通莫測,功德難名。[1]
以上為道經對觀音信仰的記載,稱一人兼備,千古為難”,是道教給觀音信仰下的一個定義,同時也可以看出,在玄門弟子中有著巨大的號召力,而且在普通信眾的心目中亦有著深刻的影響。在《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謂菩薩自述”,說:往昔恒河沙劫前,師事觀世音如來,以聞思修,入于正定,觀世音如來,嘆我善得圓通法門,于大會中授記,我為觀世音號。 玄、釋本皆無異”,即觀世音為道、佛二教共尊之神靈,不分彼此,就是說,道教對觀音的信仰絲毫不亞于佛教對觀音的崇拜,因此觀音在道門中是道祖元始天尊的十二大弟子之一,據《楞嚴經》得知,她在佛教中亦是佛陀如來的衣缽繼承者。
慈航真人觀世音之圣紀源流,也是眾說紛紜。中國最早的觀音形象為端重慈航,英俊瀟灑,是個男子形象,隋唐初期,演變為眉目清秀,櫻桃小口,成為一個天衣斜披,慈祥典雅的女兒相貌。據《歷代神仙通鑒》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王時修道于此,已得神通三昧,發愿要度世間男子女人。常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真人。
道教最早信仰的觀音形象是男身,究其源者,為太上弟子也!號慈航真人觀世音。為何《通鑒》記載是女真?詩曰:黃河惡陣按三才,此劫神仙盡受災。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灣內隱風雷。漫言閬苑修真客,誰道靈臺結圣胎。遇此總教重換骨,方知左道不堪媒(見《封神》)。慈航真人等十二門人都被困黃河陣,閉了天門,失了道果,道行退了幾劫,從此慈航真人脫胎換骨,化為女兒相貌,這首詩給我們解釋了為何是女真的回答,因此她在普陀落伽巖潮音洞,又以女子之身證道。另據《曲洧舊聞》、《觀音得道》、《觀世音菩薩傳略》等記載,觀音是興林國妙莊王的女兒三公主——妙善仙姑。《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說:
(妙)善,坐普陀巖,九載功成,割手目以救父病,持壺甘露,以生萬民。左善才為之普照,右龍女為之廣德。感一家骨肉為之修行,普升天界。玉帝見其福力遍大千,神應通三界,遂從老君妙樂之奏,封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南無靈感,觀世音菩薩,賜蓮花寶座,為南海普陀巖之主。[2]
老君保舉,玉帝敕封,妙善仙姑才為南海普陀巖之主。通過上文看,我國觀音信仰的歷史演變和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渲染,這種宗教義理融合的思想,全部集結在觀音信仰上,并發展的到了淋漓盡致境界。我們用今天的眼光看,如果再說觀音是佛教的又或觀音是道教的,都不科學,更不尊重歷史發展規律,觀音是道、佛共同崇拜的中國神明,供奉觀音的道場福地很多,有道教的仙山宮觀亦有佛教的佛寺古剎,不能說供奉觀音的廟宇就歸某教所有,也要嚴格區分廟宇的性質。在道教科儀觀音正朝”的請圣部分,將道家的三清玉皇、儒家的至圣先師、釋家的世尊菩薩,一同請來,爇香供養。統觀全篇內容,三教合一的思想,仍為主旨。
[1]《道藏輯要》柳集《懺法大觀》。
[2]《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下冊,河北省道協翻印本,卷4,第11頁。
(彭理福整理供稿 責任編輯:青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