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與道教丨宗教救國論者的三大夙愿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管林
鄭觀應(1842一1921),本名官應,字正翔,號陶齋,學道后,呂純陽祖師賜號曰“虛空”,陳抱一祖師賜號曰“一濟”,張三豐祖師賜號日“通濟”。他不僅是我國清末民初的思想家、實業家、文學家和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道家弟子。
一、幼年慕道
他從小好道,相信得道成仙之說。他說:“余夙慕真宗,廣求仙訣,博覽三教經書,知古今得道而成仙者代不乏人,或巖棲谷隱,或尸解飛升,遂夏然與世隔。”由于他“性本凡庸,質又屏弱。睹光陰之易逝,悲生死之靡常”,從而潛心學道,“丹財圈措,求緣訪侶,入室同修”。他求道、學道,不僅多方尋求,而且到晚年,可說達到了入迷的程度。他自己曾說:“官應弱冠時櫻疾病,自念`人為萬物之靈,豈有壽不如龜鶴,。銳志學道,凡三教經詩、諸子百家、占卜術數之學,靡不研究。及長,謀食市崖,奔走南北,數十年來,聞有抱道高人必厚禮虛心叩以性命之學。然所遇非兀坐孤修,即涉于采補,甚有以符篆黃白之術愚人。”
二、老年悟道
“至晚年,幸遇至人,始明真汞、真鉛、火候、法度、煉地、元須、真種諸妙旨。雖年屆古稀,亦不憚心勞跋涉,覓侶求鉛。人多自以為癡者。”他初學道教的南派,后究心北派,又兼讀東西各派之書,認為如得真傳,均可成道。他在七十六歲時,曾給一道友的信中指出:“弟求道五十徐年,曾讀南派、北派、東派、西派各真人之書,并得名師訓示,始知南、北、東、西各派如得真傳,均可成道。”“其實道無二致,異流同歸,惟教法不同耳。”據說“道家亦自呂純陽、張紫陽以后,主要分為四派:明嘉靖間,新興東派,從陸潛虛等為主,以雙修為尚;清咸豐間,又有西派產生,以李涵虛為主,以性命為宗;南派則遠承張紫陽,旁出多門;北派自丘長春以后,即成為北宗龍門派的砒柱。”
有實現成仙救世的志愿(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三、成仙救世
鄭觀應從小學道,愛讀仙經養生之書,固然因為少年多病,希望通過學道延年益壽,同時也有實現成仙救世的志愿,他給五弟的信中曾說:“兄志大才疏,恨無實際,少時有三大愿:
一愿學呂純陽祖師得金丹大道,成己成人;
二愿學張道陵天師得三甲符篆之術,澄清海宇;
三愿學張三豐真人得黃白之術,令各州縣多設工藝廠以養貧民,并設格致學校以育人才。”
他也認為儒、道、釋“三教雖異,其實同源。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煉性,釋曰明心見性。均于心上做起,于心上收功,誠徹始徹終工夫。”晚年更幻想籌辦七教修真院,使“人人崇道德,民安國亦泰”。成為一名“宗教救國”論者。
(本文由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文/管林,選自《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原名《鄭觀應的道教思想及其養生之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