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觀應與道教丨道教思想教你防病于未然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管林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為思想淵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論和修持方法,而逐步形成的我國本土的宗教。東漢順帝(125一144在位)時,張道陵倡導的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于是道教逐漸形成。
一、道教中的道與德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論基礎,是以清靜為宗、虛無為體、柔弱為用的一種“道”,這種“道”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者,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它是一切的開始與萬事萬物的生化者。而所謂“德”,就是“道”之在我者,它是從“道”中分化出來的,而萬物化生都必須有“德”,因為“道”是總體,“德”是個體,“德”是指萬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著共性與特性的關系。道教要求信徒一定要重視“修道養德”,并將“道”和“德”作為最根本的信仰和行動的總準則。道教主張修道者要“積善養德”,樂人之吉,憨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妒,不候餡,如此乃為有道。
二、道教處世與修養方法
道教主張以“清靜”、“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為處世與修養之方法。“清靜”即清心寡欲、無為和靜。“無為”即不要妄自作為,要與世無爭,慎行遠禍。“柔弱”即不要逞強!安粻帯辈⒎鞘滞街,萬事無所作為;而是不與世人爭俗世的功名利祿、貪求財色等,對于合天道自然運行法則的事,則要盡力而為,以彰顯“天理”!氨б弧币卜Q“守一”,這是道教中基本的修養功夫,簡單地說,就是在靜坐的時候要做到“神氣混然”的境地!肮延奔葱扌泻吞幨蓝紤獓栏窆澲苽人的私欲!白匀弧保澜陶J為宇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人應當順其本來的自然,不可有意作為!靶睢笔侵浮胺怯蟹菬o”、“合于中道”。
三、道教思想可以防。
鄭觀應學道六十徐年,“曾覽《道藏全書》、《道藏輯要》及未入《全書》、《輯要》等書!睂τ诘澜痰慕汤、教義,頗有深刻的體會。在他現存的詩文中,不時流露出上述提及的道教思想和主張。而又特別集中表現在《盛世危言后編》卷一《道術》、《羅浮待鶴山房談玄詩草》和《待鶴山人晚年紀念詩》中。下邊試舉兩例即可窺見一斑。
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以柔弱為本,以清凈為基(資料圖 圖源網絡)
他在《致張君弼士書》中說:“大道以無心為體,忘言為用,以柔弱為本,以清凈為基。若施于人,必節飲食、絕思慮、靜坐以調息,安寢以養氣。心不馳則性定,形不勞則精全,神不擾則丹結!薄叭凰^無心者,非同木石一般,務存心于清凈之域,而無邪心也。”“必須行、住、坐、臥不得少頃不在道。行則措足于坦途,住則凝神于太虛,坐則勻鼻端之息,睡則抱臍下之珠。久而調息,無有間斷而終日如愚,方是端的工夫。當法天之道,斡運自己,造化十二時中,常清常凈,不起纖毫塵念。故謂修行者但清凈無為,逍遙自在,不染不著而己。無為則不思不慮也!薄拔釢热粚W道,尤當薄滋味以養氣,去慎怒以養性,處污辱低下以養德,守一清凈恬淡以養道。名不著于簿籍,心不系于勢利!
他在《聞道漫成》詩中也唱道:“浮生若大夢,富貴無窮期。知兒師范蠡,沖淡慕希夷。名與身孰親,殉名良可悲。愛身為天下,藏器姑待時,清為濁者源,靜為動之基。知白守其黑,雄剛播于雌。歸根復天命,常德不可離。處中而制外,無為無不為!睆纳鲜鰞衫斨,己可窺見鄭觀應“清凈”、“無為”、“柔弱”、“不爭”、“抱一”、“寡欲”等道教思想。鄭觀應不僅把這些道教思想用于處事待人,而且也用于養生防病。
(本文由騰訊道學獨家編輯整理,文/管林,選自《江西社會科學》1991年第6期,原名《鄭觀應的道教思想及其養生之道》。)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