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初全真四大高道之一:披云真人宋德芳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行葦
最近,太原純陽宮的石棺在網上引發熱議,作為道門祖師的遺物,也引起不少教內人士的關心。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實,弄清石棺主人的身份,事情也就容易分明了。
太原純陽宮石棺(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一、披云:元初全真四大高道之一
據報道,石棺為元朝披云宋真人所有。關于披云真人生平,在元代李天樂(道謙)所撰《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卷下有載,而李公匯編的《甘水仙源錄》和陳垣先生主編的《道家金石略》也載有多通記載其事略的碑文。
真人姓宋,諱德方,字廣道,披云為其道號。公元1183年生于山東掖縣,十二歲即追隨長生劉公,后于玉陽王公門下得度入道,不久往棲霞求道于長春邱公門下,由于先后師事全真三大宗師,故修道早有所成,翰林王利用所撰《道行碑》形容為“三燈傳一燈,一燈續三燈”。
后隨長春西行覲見成吉思汗,路經古戰場見白骨累累,發愿以黃箓齋醮超度亡靈,可見其仁者之心(事見真常李公所撰《長春真人西游記》)。西行歸來后,道眾都積極“打塵勞”(即勞作或傳教等事務)積功累德, 唯披云日常以琴書為伴。眾人對此頗有非議,長春卻以“斯人異日扶宗翊教,塵勞非若輩所及”勸止。其時披云曾與恩師言及道藏散佚,長春便將此重任交付之。這便是后來編修《玄都寶藏》的緣起。
《玄都寶藏》(資料圖 圖源網絡)
長春羽化后,披云往山西一帶傳教,其門徒眾多,影響極大,被后人視為元初全真四大高道之一。當時北方戰亂,民不聊生,道德淪喪,而全真教 “玄風一扇,比屋回心,貪殘狠戾,化而柔良”(見《衛州胙城縣靈虛觀碑》),起到了安定社會、安撫人心、挽回道德的作用。披云作為其時在北中國傳教的全真高道,其貢獻良多不言而喻。披云后移居終南山重陽宮,1247年于宮內待鶴亭留下遺頌:“喝散迷云,驅回宿霧,萬法無私,千峰獨步。明月清風快意哉,一聲長嘯還家去。”書畢,怡然而化,住世六十五年。(初葬于終南。翌年,掌教宗師下令改葬永樂宮。)其著作有《樂全集》,似已佚。但《鳴鶴余音》、《道家金石略》等尚載有部分作品。
二、披云真人為后世的貢獻
隨著時間流逝,除五祖七真外,今人對全真歷史上的祖師高道大多已覺陌生。然而披云實在是道門中人最不應該陌生的高真之一。在其不及古稀的生命歷程中,為全真教的發展作出了許多重要貢獻:
影視劇中的全真道士(資料圖 圖源網絡)
編修《玄都寶藏》
1237年,披云依師囑及掌教清和尹公之托,開始收集整理道藏的工作。其間首尾六年,為收羅經書,“海內數萬里皆親歷之地”。設局二十七處,皆由披云調處;執役者三千余人,衣糧日用皆由披云供給(校勘則由其高足通真子秦志安擔任)。可知其所任之繁重。而此部道藏雖只收集到北中國(其時南宋與蒙元尚處于敵對狀態)的道門經籍,卻已多達七千八百卷之繁。這是道教史上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巨大工程。職是之故,時人尊以天師之號。(天師者,人天之師。道門有尊奉于經教貢獻巨大之高真為天師的傳統,如葛玄天師,杜光庭天師等。有別于天師道之世襲“天師”。)
立玄學講師
經藏功成后,披云期望后輩學人能深明經藏,以明了道要,但又擔心經藏浩繁,初學者不能體會其“一貫之實”,遂于各奉藏道藏處,擇通經高道以為經師,教養后學。全真教自真常、誠明兩代掌教,學人漸知講論經典,涵泳義理為學道入門。這一做法無疑提高了道眾的整體素質,有助于教門發展。(長春有云:天上無懵懂神仙也。)然而這種通經明理之風的興起,恐怕也須以披云編修藏經,培育講經師為前提。而全真教數百年來重視經典教育,重視文化的風氣,大概也當歸功于披云之開先了。
理清全真宗譜,達成教內認同
談及全真傳承,五祖七真自不陌生。然就歷史而言,五祖七真之說卻有形成過程。重陽創教,以鐘呂為師,海蟾為叔,后輩多因襲此說,直到披云撰《全真列祖賦》,其門人秦通真(志安)撰《金蓮正宗記》,才使五祖七真傳承得以明確,五祖七真這一宗譜遂成為所有全真門人共同的崇拜對象。
全真教由起初各系獨自為政轉變為團結一體,該宗譜的作用不可低估。(關于全真教早期各系相對自主的情形,及由宗祖認同達成的團結,當代學者已有大量研究。可參考《道家文化研究》第23輯。)今人景安寧先生(見氏著《道教全真派宮觀、造像與祖師》)甚至認為,披云修建永樂宮、開鑿山西龍山石窟、山東神山石窟,其意義都在于明確全真宗譜,增強教派認同與團結,而不在建筑或雕刻本身。
修建宮觀及石窟
披云在編修道藏同時,猶假余力于燕齊至秦晉之間修建宮觀達數百區。著名的永樂純陽宮,亦由他發起修葺,為后來擴建之張本。王屋山天壇一帶宮觀亦為披云所復修。至于開鑿龍山及神山石窟,眾所周知。其實如前所述,今人重視的永樂宮及石窟,恐怕于披云只是細枝末節吧。
太原市純陽宮(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二、披云真人太原純陽宮石棺為何為空
披云真人為全真宗匠,德冠當時,風動天下,茲舉一例:其靈柩從終南運回永樂時,“其郊迎路祭之際,自京兆達于河東等處,數千里之間,皆向己爭挽,日不半舍”(《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師祠堂碑銘并引》),可見其感人之深。其門下高道眾多,據史載,門人四出傳道者“不啻千百數”(《玄通弘教披云真人道行之碑》)。其中最著者為曾任全真掌教的洞明祁志誠。而著《析疑指迷論》的神峰逍遙子牛道淳,亦當系其高足。雖然去時已有八百年之遙,但翻閱史料記述,仍不禁令人懷想大德之高風。筆者作此文的用意,不在夸贊前輩,而期翼當代同道,能歆慕高真之行履,而發精進之志。
順便一提的是:披云葬地在永樂純陽宮。數十年前因為搬遷永樂宮,曾經發掘搬遷其墓地,其遺骨保留在石棺中依然完好。因而太原純陽宮石棺為空,并沒有什么神秘可言。大概正如工作人員所推斷:為門人輩紀念師尊而修的衣冠冢(山西是其傳道中心,門人廣布,但本人未必做過太原純陽宮主持。而全真教確有建衣冠冢紀念師尊的習慣)。也與所謂尸解也無關(自隋唐以來,特別是重玄學興起后,道教即不重肉身不死,全真家以精神超脫為要,更不以肉身為神奇)。
(騰訊道學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行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