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廣州道教:式微中之新生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劉向明
道教是中國惟一土生土長的宗教,它形成于東漢,在晉代傳至廣州。道教代表人物葛洪(283~343年)因避戰亂而至廣州,開始創作《抱樸子》一書。以信奉道教的南?ぬ仵U靚建越崗院為開端,廣州有了早期道教的足跡。至清末,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道教與之同步的宗教文化,也走向式微。五四運動爆發后,民主思潮、科學知識的深入宣傳,使道教受到極大沖擊。民國時期廣州的道教,也受時代的影響,發生了一些變化。
神仙太守鮑靚(資料圖 圖源網絡)
首先是全真道宮觀遭到蠶食。
宮觀是道宮和道觀的合稱,是道教祀神和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早在元代,道教分成全真道和正一道兩大派,宮觀也隨之劃分為全真道宮觀和正一道宮觀。
廣州純陽觀(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全真道宮觀又可細分為,凡道士皆可居住的道觀“十方叢林”和師徒相承的“小廟”兩種。據民國18年(1929)統計,廣州的全真道宮觀有6間,其中,三元宮、純陽觀、應元宮、修元精舍屬道觀“十方叢林”,龍王廟、城隍廟則為“小廟”性質。三元宮、應元宮、修元精舍等在此階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蠶食。
廣州城隍廟(資料圖 圖源網絡)
民國20年(1931),三元宮的八仙殿及棲霞洞、五老洞等宮地,被迫撥給廣州市教育局改建成廣州市美術學校;民國23年(1934),應元宮被市立第一中學借用一部分;民國34年(1945),連僅剩的大殿、西殿、祖堂也被省干訓所“占用”,該宮道士只得遷居修元精舍。修元精舍創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占地面積約3300平方米。自光緒二十九年(1903)被十區一分警署強占去四分之三的宮地后,修元精舍面積大為減少。民國12年(1923),為籌備北伐軍餉,市政府頒布公告:凡市內各寺庵道觀原址及嘗產收歸市有,進行招商投變,修元精舍以每市井(11.1平方米)底價150元被公開拍賣,修元精舍道侶傾盡所有積蓄只贖回小部分地方。民國17年(1928),因馬路擴建又被拆去一部分,到最后僅剩余大殿一座。
其次是道教更趨向民間化和世俗化,尤以正一道為甚。
民國期間,由正一道士開設的正一道館分布于市內各區,達百余間,它們純屬商業性質,迎合部分市民的需要。如替死人打醮、念經、超度,或驅除疾病、擇日建筑等。當時的風氣都是請正一道士進行的,這類道士不再關心維護道教的信仰和傳播,只注重個人獲利。他們變換各種手法,騙財牟利,地方政府因此對他們實行限制和取締。民國26年(1937)政府發出“正一祈福道館執業人員即日歇業并將招牌拆除”令,但他們聯合起來上訴,力陳他們與巫覡之不同,最終沒有被完全取締。但政府三令五申的指令,對正一道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正一道祖師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再次,此時的道教徒開始改變以往孤立自守的局面,有組織地從事一些社會慈善事業。
善社、齋堂即屬以行善修身為宗旨的道教慈善機構。前者組織形式如全真道宮觀,入道者有道名,崇拜太上老君和呂祖,每逢節日誕辰都要典禮進香。成員多來自富裕家庭,他們提倡“孝廉忠信禮義”,還做修橋整路、印刷書刊等善事;后者以吸收持獨身主義的女傭和無子嗣的寡婦為主。為使她們生有所養、死有所葬,特制定出生養死葬的辦法,頗受社會歡迎。
據民國27年(1938)調查統計,廣州有齋堂達200間。廣化善堂和中國道教慈善至寶臺是當時從事社會慈善活動頗有成效的道教團體。廣化善堂由道教徒劉詠儒等人創辦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每年都支出一部分香油錢,用于施醫、施藥、施衣、施粥、施棺等善舉。民國18年(1929),因受佛教影響而皈依佛教的廣化道侶,將廣化善堂布施給廣州佛教解行學社下院,由佛教徒繼續兼辦施濟。
中國道教至寶慈善會成立于民國33年(1944),以吸收道教信徒為主。初時會員700余人,后來發展至數千人,靠會員的捐輸,該會月收入達20多萬元,全部用于慈善事業。規定每日上午9時至11時,施醫贈藥;下午1時30分施粥,每日施粥500人;民國35年(1946),集資在廣州北郊三元里購置義冢,凡道侶“羽化”或該會會員一般死亡,均可葬于義冢。
綜觀上述,民國時期的廣州道教,宮觀被侵占,正一道士活動受限制,均足以表明道教的衰落程度。但式微之中又萌發頗有社會影響的道教慈善機構,于此,可見當時廣州道教徒的良苦用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