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緣何被南宗祖師白玉蟾稱為“坡仙”?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星槎泛海
蘇東坡與佛教的關系多有人談論,卻很少有人談論他與道教的關系。其實,只要讀過《蘇東坡文集》的人都知道:蘇軾的啟蒙老師是道士,他的一生都與道教有著不解之緣。
蘇東坡(資料圖 圖源網絡)
蘇軾、蘇轍兄弟少年時在家鄉今四川省眉縣天慶觀讀書,他們的啟蒙老師是道士張易簡。當時張易簡道長收的學生有幾百人,蘇軾是倍受張道長青睞的學生之一,在蘇軾的同學中還有后來載入《仙鑒》的知名道士陳太初。
據東坡《志林》記載,在蘇軾被貶黃州時,他的老同學陳太初在漢中羽化仙去。當時的情景是:過年了,數九隆冬的漢州街上有許多窮人卻衣食無依,陳太初以道士身份向漢州太守吳師道化緣,化到的食物、衣物和錢財,全部散發給街上的窮人,他自己則回到州府衙門外,坐在石階前羽化了。我們不知陳太初的羽化是否另有原因,比如疾病、饑餓或寒冷等因素所致,但是有一點卻讓我們不能不感嘆:過年賑濟窮人本來應該是政府部門做的事,可是漢州的太守竟然對街上的窮人視而不見,還要通過道士陳太初化緣來解決窮人過年的問題!可見當時的社會多么黑暗。而陳太初坐化之后,太守吳師道當時就命令手下把陳道長的尸體拿到野外火化,那個被派遣的小卒還埋怨說:“道士是個什么東西?大過年的,讓我背死人!”誰知,陳太初突然站了起來說:“不麻煩你背!”就自己走到城外的金雁橋下,仍舊打坐而化。通過蘇東坡的文章使我們了解得到了更為可信的關于道士陳太初羽化的經過。
由于蘇軾受過道教的啟蒙教育,所以他的一生對道教情有獨衷,如《放鶴亭記》對道人張天驥大加贊賞,而《后赤壁賦》又以道人入夢結尾。在他被貶時,仍給許多道觀、道堂撰文,于是有了《眾妙堂記》、《觀妙堂記》、《莊子祠堂記》等等美文。在《眾妙堂記》文中他描述了夢中見到自己的小學老師張易簡道長并深受教誨之事,可見道教對其影響之深。
蘇軾之弟蘇轍在《龍川略志》開篇即言夢見小學時讀書天慶觀之事,夢中的蘇轍通過與老子像的對話,泄露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天道報應現象:不殺生可以長壽。
白玉蟾祖師詩文之中常稱蘇東坡為“坡仙”,可為了解蘇軾者也。
相關資料
附一
蘇軾《志林》云:
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為郡小吏。余謫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來,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吳師道為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日,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別,持所得盡與市人貧者,返,坐于戟門下,遂卒。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復煩汝。”步自戟門至金雁橋下,趺坐而逝。焚之,舉城見煙焰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附二
蘇軾《眾妙堂記》原文:
眉山道士張易簡教小學,常百人,予幼時亦與焉。居天慶觀北極院,予蓋從之三年。謫居海南,一日夢至其處,見張道士如平昔,汛治庭宇,若有所待者,曰:“老先生且至。”其徒有誦《老子》者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予曰:“妙一而已,容有眾乎?”道士笑曰:“一已陋矣,何妙之有?若審妙也,雖眾可也。”因指灑水剃草者曰:“是各一妙也。”予復視之,則二人者手若風雨,而步中規矩,蓋渙然霧除,霍然云散。予驚嘆曰:“妙蓋至此乎!庖丁之理解,郢人之鼻斫,信矣。”二人者釋技而上,曰:“子未睹真妙,庖、郢非其人也。是技與道相半,習與空相會,非無挾而徑造者也。子亦見夫蜩與雞乎?夫蜩登木而號,不知止也。夫雞俯首而啄,不知仰也。其固也如此。然至蛻與伏也,則無視無聽,雖圣智不及也。是豈技與習之助乎?”二人者出。道士曰:“子少安,須老先生至而問焉。”二人者顧曰:“老先生未必知也。子往見蜩與雞而問之,可以養生,可以長年。”廣州道士崇道大師何德順,學道而至于妙者也,作堂榜曰“眾妙”,以書來海南,求文以記之。予不暇作也,獨書夢中語以示之。戊寅三月十五日,蜀人蘇軾書。
附三
蘇轍《龍川略志》卷一:
予幼居鄉閶,從子瞻讀書天慶觀。治平初,在京師夢入三清殿,殿上老子像高三二尺,狀甚異,能與人言,問者非一也。予亦謁而問焉,謂予曰:“子知楊綰乎?”曰:“唐之賢相也。”“子知高郢、嚴震乎?”曰:“郢,文臣;震,功臣也。”“三人孰賢?”曰:“郢、震雖賢,其不及綰遠矣。”曰:“此人皆終尚書仆射,然綰不至上壽,而郢、震皆耆艾乃死,子知其說乎?”曰:“不知也。”曰:“綰好殺生,而郢、震皆不殺,此其所以異也。子其志之!”予夢中固不詳三人之然否也,起閱《唐書》,三人官秩、壽考皆信,獨不見好殺與否耳。
(本文原標題為《蘇東坡的啟蒙老師是道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