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先生:闡發象數之學 成就易學哲學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雷思齊:獨居空山 闡發象數之學
雷思齊所著《易圖通變》書影
雷思齊,字齊賢,臨川(今江西臨川縣)人,元初道教大師,因宋亡之后獨居空山之中,學者稱為空山先生。
雷思齊勤奮好學,“于書無不讀”。袁桷稱其著書,“援據切至,感厲奮發,不蹈世俗繩墨,合神以窮變,盡變以翼道,申言廣指”。他對《老子》、《周易》尤深有造詣。當時著名文士吳澄、袁桷、曾子良等皆與之相友善。吳澄“與談《老子》甚契;又稱其詩精深工致,豪健奇杰有杜韓風。”他的《易》學自成體系,既有別于清儒,又有別于陳摶之徒范諤昌、劉牧等。劉牧以“五十五數”為“洛書”,而他則反之以為“河圖”,謂圣人作《易》本于河圖,并稱河圖四方四維四十之數為“本數”,“天五地十虛用,以行其四十”。其“圖說”合于“筮法”;其“筮法”亦合于“圖說”。圖中有筮,筮中有圖,圖筮合一,圖為象,象為圖,象中有數,數中有象,象之于數如同形之于影,形影相隨,構成整體,為宋元道教象數學代表之一。
雷思齊一生著作頗豐,曾著《老子本義》、《莊子旨義》、《和陶詩》及《易圖通變》、《易筮通變》等書,為當時學界所敬仰。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曾禮請雷思齊為龍虎山玄學講師,著名高道吳全節由此得為其門下弟子。雷思齊所著之書,大多已佚。唯《易圖通變》、《易筮通變》兩書,保存在今《正統道藏》太玄部若字號中。此書以道家學說解釋《周易》原理,力圖將道家道教的觀點同易學結合起來,闡發宋易以來的象數之學,成為道教系統中象數學派尤其是數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易有太極、太極渾淪與依數演變:太極說的演化史
易有太極、太極渾淪與依數演變
道教十分推崇易學中的太極說,以至于發展到將后來的陰陽魚太極圖作為本教的徽標。空山先生作為道教大師,在其易學著作中,也毫不例外地對太極觀念作了較為詳細的闡發。
在《周易》中,“太極”是作為筮法范疇出現的,指的是用來求卦的蓍草數目的最高極限。賦予“太極”以實體的含義,使之成為解釋宇宙本原的哲學范疇,并將《系辭傳》“易有太極”章闡發為宇宙發生論的,首推漢代的《易緯•乾鑿度》。
《易緯•乾鑿度》一書認為“易”就是“太易”,指氣未產生的階段;“太極”就是太初、太始、太素三者即氣、形、質渾而未分的“渾淪”,指卦畫和天地尚未形成的狀態。從太易到太極,從無形到有形,是一個演變的過程。太易無形,變而為一,一又變為七,七又變為九,這是奇數和陽氣變化的過程。有了陽氣之數一、七、九,則成為乾卦象。太易既變出陽氣之數,同時也變出陰氣之數二、六、八,則為坤卦象。清輕的陽氣上升形成天,重濁的陰氣下降形成地。這既是講卦畫形成的過程,又是借筮法講宇宙的形成過程,主張世界來源于渾沌未分的太極元氣。但此種宇宙發生論,又以太易為無,并沒有擺脫道家系統的影響。
由于此種宇宙論與《老子》“有生于無”的觀點相契合,歷來受到道家和道教學者的尊重。《列子》首篇《天瑞》幾乎一字不易地照抄了這段文字,以說明生死氣化的道理,為泯滅生死之別、達到生死解脫,提供理論根據。
作為一代道教大師,雷思齊也頗受道教此種學風的影響,其論太極也引述和闡發《易緯》或《列子》的“太極渾淪”說。他在《易筮通變•衍數》一書中指出,“由是而觀,則易之有太極,而太極也者,特渾淪之寄稱爾。太極而上,既有謂易,謂初,謂始,謂素,凡四其稱,而至于渾淪而五,故以渾淪為太極,是之謂五太也。是則太極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故天地之數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數五十者,既虛其太極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
這是用《易緯》的說法解釋天地之數和大衍之數是一致的。認為所謂太極不過是“渾淪”的一種稱謂,但此“渾淪”又處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后的第五種狀態,所以雷氏又稱太極為“五太”。此太極既已包含“五”數,則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損去此五,即為大衍之數五十,此五十乃太極之五的妙用,所以說“虛其太極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也就是說,太極之五乃卦象和萬事萬物的根源,其生化萬物的功用就表現在五十之數的變化之中。
那么,卦象或天地萬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雷思齊則引《乾鑿度》“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加以解釋。他認為,太極乃陰陽變化的總根源,為生生之本,所謂:“太極者特陰陽變化之宗會焉爾”;“故大衍之五十,先尊其太極不用之一,以為生生之本”。因此,《易緯》說:“易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此太極之一即形變的開始,其成為形象,則為乾卦陽爻之一畫;此一畫分而為二,即為坤卦陰爻之二畫。有了乾坤二種爻象,便形成了四象與八卦。他進一步指出,此不用之一作為陰陽變易的開端,也是陽爻的開始,其分為二,則生陰爻兩儀,此即《系辭》所謂“分而為二以象兩”;此一乘以三,則為三才之道,即一卦三畫,就是《系辭》所說“掛一以象三”;此一復與四相配合,則為陰陽老少四象。有此四象,則東西南北四方之分,春夏秋冬四時之序,水火木金四行之位(土虛有數而實無其位),河圖四十之數,也莫不由此而顯示出來,此即所謂“揲之以四,以象四時”。
可以看出,這是以太極不用之一為卦象的始基,認為兩儀、三才、四象、河圖八卦都出于此太極之一。雷思齊進而以此種觀點解釋《系辭》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認為從太極到八卦的過程,即從不用之一到用以成體的過程:太極之一為畫陽爻之始,其分而為二則為兩儀,即陰爻之象;此陰陽二爻象,按一陰一陽相配合,各有老少之位,即為四象;陰陽二爻再依三才之道相組合,則成八卦之象。
在雷思齊看來,從太極到八卦,乃生數一二三四與天五之虛數相配合,而為成數六七八九的過程,它體現著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四,四生五的數學演變法則。所以說:“且太極而兩儀,所以四象而八卦,不過生數一二三四,成數六七八九而已。”那么,一二三四五又是怎樣演變的呢?雷氏認為,天數始于一,此乃太極之全體,此“一析而二,則太極之分也”。一與二相參為三,即天三,一與三轉而為四,即地四。一與四相交相合即為天五。此天地之生數一與五相合而為六,二與五相合而為七,三五為八,四五為九,五五為十。但天五與十在八卦形成的過程中,有其數無其位,所謂“至于五與十,雖有其數,特存虛用,未嘗列于卦象之實體者也”,所以河圖八卦之數僅為四十。照此所說,河圖八卦之數及其方位,說到底,不過是太極之一,依從天地之數生成的順序而演變出來的,充分體現了數學派解《易》的特色。
空山先生的太極觀:數學派的易學哲學
空山先生的太極觀,從數的角度尋找世界的普遍聯系及其變化規律,豐富和發展了數學派的易學哲學,表現了道教易學深刻的理論思維。
首先,他以一而二,二而三,三而四,四而五,及其相互配合而有六七八九十的生成系列,說明陰陽卦象以及四方、四時和天地萬物的形成的過程,以數目遞增的法則探討宇宙生成的問題,認為世界的形成乃一后項因前項而有的因果聯系的序列,是一由單一向復雜演變的過程。這在道教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其次,此種宇宙生成論,明顯地受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影響,但他又以一自身的分裂及其“自參”解釋“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所謂:“由一自分其一以為二,起自為之對,則見其二不見其一矣。其一又自參,出于二之中,故三也。”這是對道家“道生一”說的新闡發,含有深刻的辯證思維。
第三,空山先生繼承了道教推崇《易緯》“太易”說的學風,但又將其從“太上老君開天經”中拉回到哲學上來,借助“太易說”直接論證卦象和宇宙形成的問題,為道教教義提供世界觀的依據。這是空山先生對道教哲學的一個貢獻。可以說,空山先生的太極說,不僅在道教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在易學哲學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地位。
本文由騰訊道學搜集網絡資料整理編輯,不代表本站立場。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