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丘處機如何倡導“和諧”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慕旭
古今中外,凡是政治家、思想家,皆能站在歷史的前沿,順應歷史的潮流,高瞻遠矚,向世人指出前進的方向,揭示歷史與社會發展的規律,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丘處機所倡導的和諧思想,在當今社會中,正閃爍著耀眼的光彩。
一、關心弱勢群體,為百姓排憂解難
丘處機生活的年代,是戰亂頻仍,社會急劇動蕩的時期,當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銳突出,廣大人民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為求得生路,奮而反抗暴政。膠東半島,中原大地,無不陷入動亂的歷史旋渦里。丘處機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同情百姓的苦難,關心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恪守道教全真教義,堅信“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為百姓排憂解難上千方百計,殫精竭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竭盡微薄之力。
丘處機居蹯溪六年,龍門七載,他的足跡踏遍黃河流域,以一位道人驚人的毅力,披蓑乞食,背河集德,尋訪民眾,了解社情,探求道教的真諦和報國救民之道。他一面遵照慈母的遺言:“要吃苦,求真知,走正道。”在如饑似渴爭分奪秒的博覽群書,遨游知識的海洋,吸取儒道釋的精華,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修煉自己的心靈,知識越淵博,修行越長進。一面為增強百姓的體質,祛除疾病的痛苦,丘處機繼承發揚了中國傳統醫學知識,向百姓傳播健身常識,去深山懸崖采藥,走村串戶,送方治病,深得百姓的敬仰。知識就是力量,學問給丘處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丘處機的思想境界,產生了新的飛躍,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如一條紅線,貫穿在丘處機光輝的一生之中。
丘處機應詔西行
在西征的征程中,成吉思汗率領的鐵騎,在當時,可謂是世界上最現代化的軍隊,所向無敵,節節勝利。但戰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致使數以萬計的人死亡,無數的家庭、村莊被毀滅,妻離子散,田野荒蕪。丘處機面對這一切,想的是平民百姓,厭惡的是殺戮、戰爭,倡導的是人與人,國與國,應和平相處。
成吉思汗在西征路上,隨著國土的擴大,國民的增多,自己已年老體衰,此時,在思考著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能使自己長生不老;二是怎樣才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為解決這兩個問題,成吉思汗接受了部下的舉薦,下圣旨敦請丘處機這位道教的大宗師。
丘處機不顧七十二歲的高齡,懷抱“欲罷干戈致太平”的堅定信念,不辭勞苦,應詔西行。抗酷暑冒嚴寒,穿沙漠越戈壁,走茫茫雪原,至大雪山,見成吉思汗,目的就是向他宣傳治國之道一一“敬天愛民”;長壽之方——“清心寡欲”。自己以博學多識,論古道今,循循善誘,終于說服了成吉思汗,推行緩和民族壓迫政策,關心人民疾苦,特別是在中原地區,改變了過去那種搶掠殺戮政策,重視了恢復發展生產,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及戰亂和民族壓迫給百姓帶來的沉重災難,對社會的進步,起到積極作用,使社會取得了和諧的局面。
二、各民族親善團結,萬紫千紅才是春
丘處機應詔去見成吉思汗,沿途經九國到達今天的興都庫什山,成吉思汗行宮的所在地。一路之上,他每到一個國家,不管遇到什么民族,都不厭其煩的對隨行人員講,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要入鄉隨俗;人只有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自己。他在給成吉思汗論治國之道時則講:各個民族,語言有別,民族有異,那是上天造作。各民族應如同母兄妹,決不可大欺小,強凌弱,同室操戈。要相親相愛,互扶互助,國則久安。皇上信步花園,觀花的形、色、味,雖不同,卻皆爭妍斗艷,芳香誘人,婀娜多姿,真可謂和諧、安泰、溫馨的百花園。
丘處機在東歸時,曾和成吉思汗一起向東走過一段很長的路程,反復向成吉思汗陳述有關民族和睦的問題。丘處機講,國家有強有弱,民族有大有小,但各有千秋,要頻繁來往,互通有無,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廣學博采,民族則興旺,國家則和諧富強。對丘處機的話,成吉思汗則心領神會,認為國家要長治久安,得以和諧,丘神仙的話,句句是真言。國家中的各個民族,就象一個大花園,一花獨放,難稱美,萬紫千紅才是春。各族親善團結似兄弟,國家才能和諧久安。單憑鎮壓、殺戮,難能得民心。民心壓而不服,眾殺民更怒。壓之越甚,反之越厲;殺之越眾,積怨越深,國豈能寧。
丘處機面見成吉思汗
經丘處機的多角度多層面的論述,使成吉思汗茅塞頓開,思想升華,認識到:民族和睦,方得和諧,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原文化的強大魅力,征服了這位元朝開國元勛,成吉思汗所求的國家長治久安之道,就是“敬天愛民”,就是千方百計求和諧。哪個民族得到了和諧,哪個民族就興旺昌盛,國富民強。古今中外,無數事實雄辯的證明,一個國家的君主,不管他施出千條萬條妙計,但最終都要歸宿到四個字上——“國家和諧”。國家和諧,敵則懼怕,民則順從,國則安寧。故和諧如否,則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
三、人與自然息息相關,和諧相處才是王道
丘處機以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向成吉思汗詳細地論述“國家和諧”之道。在茫茫宇宙之中,人雖為萬物之靈,但要永生不衰,則必須與自然界萬物的生存息息相關,互相依存,共興共旺。為此,人類必須認識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責無旁貸,刻不容緩的去協調關照人與宇宙,人與天地,人與自然界的萬物之間的關系,這個關系協調處理得好,人類生活的空間與領地就和諧,否則就不和諧。和諧,人類則繁榮昌盛;不和諧,人類則衰落,直至毀滅。
丘處機的一生中,以自己的言行,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時至今日,還光彩照人。據《寶雞縣志》記載,丘處機隱居蹯溪時,逢人則言,要愛護樹木,保護動物,讓樹木花草與人為伴,使飛禽走獸與人為友。他曾說過,沒有綠哪有人,飛禽走獸死,人亦活不好。這簡潔樸素的語言,道出了一條顛樸不破的真理:人雖為萬物之靈,但必須與宇宙中的萬物保持和諧。尊重了萬物,順應了自然,就是保護了人類自己。
《棲霞縣志》載,丘處機44歲,從關中東歸故里,修太虛宮時。向工匠們,提出約法三章:一是要精雕細刻,巧奪天工;不出漏,不留遺憾。二是視草木如自己,只準在廟宇地基及道路的線內,采伐樹木,毀草折花。除此之外,不得砍伐損傷一棵樹,不準折斷一棵花草;不準到濱水河、白洋河里,捕魚捉蟹;不動鳥巢,不驚飛鳥。三是一錘一斧,應虔誠有禮;一鋸一鉆,要有情有意。
西行東歸途中,當丘處機走到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時,元帥夾谷龍古帶在府上設盛宴招待長春真人,廚師磨刀霍霍,要殺六只野鴉做菜,丘處機聞之,氣憤制止,還親自與隨員騎馬將野鴉送到湖中放生。放生的六只野鴉,三番五次向湖邊游去,向岸上的丘處機,頻頻點頭叫唱,久久不愿離去。丘處機見此情此景,詩興突發,遂賦詩兩首,有詩句云:“扁舟送到鯨波里,會待三秋去翎毛。”“放歸碧水深沉處,浩蕩波濤快野情。”丘處機認為,人們只有視動物、植物為伴為友,共生共榮,天、地、人,自然和諧,人必須倍加保護、珍惜大自然中的動物、植物,使其快樂無憂的生活成長,“天人合一”的理念,方能落到實處。如果沒有自然萬物與人和諧相處,人類怎能獨立生存;人與動物、植物是相依為命,相互依賴,祥和處之,才贏得了天、地、人的和諧,自然萬物才會欣欣向榮,人類才能代代昌盛,生生不息。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