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道人自制藥酒聞名一時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唐崇亮原名唐池遠,后改名唐道成,自稱霞光道人,道號中和子;安徽穎上縣三唐村人;生于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兄妹九人,崇亮居長,因生活所迫,十六歲時譚告別父母當了清兵,曾親歷甲午中日戰爭,赴朝抗日,過了十年戎馬生涯。后因不滿清朝政府的腐敗,于1898年來到湖北武當山金頂三門八仙庵出家,拜王信堂(河南云陽人,通養生,曉術數,號慈庵)道士為師,師賜法名崇亮,即全真道邱祖龍門派第二十六代后裔。從此,他便蓄發留須,身著道服,開始過上了清心寡欲的道教生活。
河南白云山云霧繚繞
自學中醫配制藥物 治病救人分文不取
1907年,唐道長拜別了師父,游參道教名山勝跡,四訪玄門高道羽士,當游至河南泌陽縣境內的白云山上時,因見此處山青水秀,林木茂盛,環境清幽,于是他便住在山頂的一座破爛的小廟之中,開始開荒種地,自耕自食,每日誦持道經,修習靜功。由于白云山中交通不便,又缺醫少藥,因而山中許多人常年被各種疾病所折磨,特別是一些婦女和兒童,常有被疾病奪去生命的危險。
他為了發揚道教“濟世救人”的優良傳統,于是開始自學藥物知識和醫療知識,并收集各種民間的偏方、驗方和單方,同時又結合自己在云游參訪過程中學到的配制藥物的知識。開始研究主治婦女氣血雙虧的藥物,經過唐道長膽大細心的刻苦研鉆和多次的實驗,利用當地草藥制成了“百草膏”,此藥不僅能治病,而且能強身,是一種調理氣血,延年益壽的藥物,屬氣血雙虧者,服用后大都得到治愈,故而當地群眾有“藥膏入肚、百病全無”之譽。隨著“百草膏”的逐漸出名,前來登門求醫求藥者紛至沓來。
虎骨追風酒時至今日仍在使用
唐道長對窮人不計價錢,慷慨相送,而對富人以質論價,分文不讓。雖然自己的收入日益遞增,他卻繼續過著極其清貧的生活,常把儉省下來的錢財周濟他人,受到了群眾對他的尊敬。繼“百草膏”之后,又制造了專治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的藥物——虎骨追風酒。解放后,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下,由唐道長個人手工生產的“百草膏”和“虎骨追風酒”后來逐漸發展成為縣國營藥場的大量生產,為成千上萬的患者解除了病痛,恢復了健康。
受聘出山心系玄門 遵道而行頗受敬仰
1958年唐道長接受人民政府的聘請,出山到國營泌陽中草藥培植場當顧問;在被聘為顧問期間,他心仍在玄門,處處與人為善,事事遵道而行,曾先后拿出數千元資助當地群眾修橋補路、發展生產、周濟他人。
1980年夏季,中共河南省委常務書記、省長劉杰同志到泌陽檢查工作時,還特地會見了唐崇亮道長,同年他當選為泌陽縣政協委員、人大代表;1981年,唐道長應邀參加了在鄭州召開的“河南省佛教、道教座談會”,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同志的親切接見。不久國內幾十家報紙先后登載了新華社播發的題為“百年老人奔四化”的消息;《河南畫報》、《河南日報》、《鄭州晚報》,河南省電視臺亦先后刊登和介紹了他的文章及消息。
1983年一百一十五歲的唐道長羽化了。黨和人民政府給了他最高的榮譽——愛國道人唐道成(碑文)。并在泌陽中草藥培植場的東北角的柏樹叢里修了一座高一丈五尺,成八卦卦形的壽塔,并立了碑。
今值唐道長仙逝八周年之際。撰此短文,以表達為徒對他的哀思和紀念之心!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