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洪雅的仙蹤道影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洪雅·中國道教文化源”位于槽漁灘鎮順河村,周邊有峨眉山、樂山大佛、三蘇祠等多個風景名勝。“洪雅.中國道教文化源”項目前期擬投資10億元,將以道教文化為靈魂,以“生態”、“養心”、“養生”為理念,規劃建設道觀公館、道教學術研討中心、道教展覽館、健康養生、道教文化培訓、慈幼養老、道教游藝等10大板塊。
五斗觀新山門(來源于網絡)
此前,1994年,洪雅縣籌資300多萬元,在五斗觀原址上恢復重建了天師殿、三清大殿、三星殿、八卦亭和園林風景規劃,殿堂建筑依山傍水,氣勢恢宏。1996年經四川省宗教局、洪雅縣人民政府批準正式開放。
鬼谷子、尹真人曾在洪雅修道
提起洪雅,大家都知道,那里山清水秀、空氣清新,但對其底蘊深厚的道教文化,外界卻知之甚少。洪雅是道教發祥地之一,瓦屋山上的老君雕像歷經風雨依然栩栩如生。
洪雅山清水秀,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是不可多得的道教文化寶地。史料記載東漢順帝(126-144)時,張道陵入蜀傳教建立起平岡治教區五斗米道教。
據《輿地紀勝》記載,鬼谷子、尹真人、皇甫坦、黃觀福等史上知名道教人士均曾在洪雅境內修道。
五斗觀:“張天師”在此修煉成道
據《輿地紀勝》記載,鬼谷子、尹真人、皇甫坦、黃觀福等史上知名道教人士均曾在洪雅境內修道。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漢代張道陵在此修煉成道。
據《道藏》記載,張天師在悟道時,得太上老君點化,運用宇宙山川之能量,東南西北中,五方星斗之靈氣,天人合一,修煉成道,故張天師便以“五斗”來命名他所創立的五斗米教和五斗觀。
五斗觀山門巨石(來源于網絡)
五斗觀位于洪雅縣槽漁灘鎮順河村5社,1996年恢復開放,占地面積13畝,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據五斗觀住持羅心道長介紹,之所以稱為“五斗觀”,是因張道陵創立的教稱為五斗米教,或稱五斗米道,又稱正一道、天師道、正一盟威之道,是道教最早的一個派別。據《后漢書》《三國志》記載,當時凡入道者須出五斗米,故得此名。
羅心道長俗名鄒慧心,少小習中華武術之精華,至二十歲余,忽感武術只在方寸之間,而大道卻在天地之外,遂潛心修習,研習道家經籍十余載。長老賜道長號羅心,現為中華道教聯合會副會長、中華道教基金會副主席。
瓦屋山:太上老君騎青牛來此傳道
瓦屋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史上曾留下不少仙蹤道影。至今瓦屋山域仍留有蠶叢墓、蜀王殿、川主廟、太上老君木刻神像、老子騎牛入蜀圖……
有關專家考證,古蜀開國君王蠶叢曾在瓦屋山域教民種桑養蠶,振興蜀國經濟,死后葬于瓦屋山上。道教祖師太上老君騎著青牛出關“尋青羊之肆”,由草原故道入蜀,沿青衣江來到瓦屋山域傳道。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追尋太上老君足跡來到瓦屋山,尊奉太上老君為鼻祖,與當地羌民一起創立了五斗米教……
晉代葛洪曾到瓦屋山區結茅煉丹,在柳江五鳳山留有抱樸洞、看花臺、老君觀等勝跡;唐宋時更是留下了多處道家建筑,如三官祠、靈官殿、龍神崗、沉香殿。
元末明初,張三豐到瓦屋山苦修,創立“屋山派”,朱元璋和朱棣屢次派人尋覓,均避而不見,卻與蜀王朱椿過從甚密,因此激怒朝廷,以妖名為借口封禁了瓦屋山;清代繼續封山,使一座名山逐漸沉寂下來;民國軍閥割據,山上宗教建筑相繼頹圮。
新中國成立初期,瓦屋山頂鴛鴦池畔的太極殿,是二層樓的道觀建筑,樓下祀四御,樓上供三清,由道士朱子清等十余人焚香看護。不久,朱道士還俗回家,太極殿最后也倒塌了。
由于受道家的影響頗深,瓦屋山區不少民宅現在仍張貼符箓和天師畫像,驅鬼避邪。山中建有一些筍棚,里面備有米、鹽、柴、灶,供過往獵人、采藥者和路人取用,這顯然是五斗米道義舍的遺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