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代天師張繼先與神霄派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張繼先是北宋時期最具才華顯名于世的天師
繼王文卿之后的神霄派宗師,則為三十代天師張繼先。前引張宇初所言神霄派宗師中的“張”,即是指張繼先而言。他是北宋時期最具才華而顯名于世的天師。
張繼先天師
從神霄派的歷史淵源而言,它是來自張陵天師道一脈。其重符咒雷法的傳統,濟世度人、鎮妖降魔、祈晴禱雨的法術,確實直承祖天師張陵創教的原旨。但又依循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吸收了許多新的思想、新的道法,從而在北宋時期形成的一個新的道派。其間,作為天師親系的高真做出了相當的貢獻。
歷代天師中精通法術者
在歷代的天師中,有關祖天師張陵降魔驅鬼、分治幽明、度人救物的故事甚多,透過各種神異的傳說,表達了張陵創立道教的宗旨,那就是“功及生靈,佐國立家,興利除害”,“修行清靜之化,輔贊大道,撫育元元。”當然,要達到這個理想,修道者就必須精通丹道法術,運用符咒雷法,為民治病解厄。因此史傳謂張陵得《三皇內文》、《黃帝九鼎太清丹經》、《正一盟威秘錄》、《三清眾經》、《符錄丹灶秘訣》等,遂能攝伏精邪,誅絕邪偽,“擅長風雨,役使鬼神,驅馳星斗,震蕩山川”,顯種種靈異。因此,祖天師的這種以法宏道的傳統代代相承,并為世人贊頌。如唐玄宗贊云:“邈矣真仙,孤高峻節,氣貫穹冥,玄元示訣,落落神儀,亭亭皓月,誅邪斬精,魅驅鬼徹,漢代盟威,流傳不絕。”宋徽宗亦云:“恭惟漢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體妙闡幽,有大利于天下。劉氏之季,厥績甚茂。遂挾光景,上超人群,秘錄真圖,孚系于后,弭除妖孽,擯御不祥,陰 有民,既久彌著。”
繼張陵之后,歷代天師中不乏精通道法、廣度天人的杰出人物。如六代天師張椒,“得真人治鬼之法,以真人所授諸階秘錄,傳度世人。”八代天師張迥,嚴奉經錄,“終身不怠,治病驅邪,無不安愈。”十四代天師張慈正,博學群書,最精于《易》,“傳度諸階秘錄,四方歸之,所積法信,備荒歲以助貧乏之士。”十八代天師張士元,博習群書,“以符法傳人治病,能種桃李頃刻而實。”十九代天師張修“以符法傳人治病,應時而驗,所得法信,皆施貧士。”二十三代天師張季文,“以諸階秘錄傳度弟子之能修行者,用符水治病立愈。”二十四代天師張正隨,“以傳度法信救施貧乏,雖家貧而不顧。”二十七代天師張象中,穎慧非常,博通經史,尤有道術,“宋仁宗召見,賜坐咨問道法甚妙,特賜紫衣。”至張繼先,更為道教歷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張繼先生平
張繼先,字遵正。或云“字嘉聞,又字道正。號修然子。”父處仁,字德玄,仕守為宣德郎、臨江知縣。繼先為處仁第二子。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十月二十日,生于蒙谷庵。至五歲時尚不開口言說,一日聞雞鳴,忽然笑言,賦詩曰:“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九歲承襲真人之教。為人淵默寡言,清癯白皙。徽宗崇寧以來,凡4次被召至京,以治鹽池妖及建醮內庭,屢受褒賜。
崇寧二年(1103年),解州奏鹽池水溢。徽宗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孽為害,宜宣張天師。”令有司聘之。崇寧三年(1104年),張繼先應詔赴闕。“召見問曰: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上悅。令作符進。上覽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上問能書否?對曰:臣嘗書《道德經》。遂取進。上問修丹之術若何?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乎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竟以扇求書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之所御也。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解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池岸圮處,逾頃雷電晝晦,有蛟孽磔死水裔。上問卿:何治蛟孽,用何將?還可見否?曰:臣所役者關羽,當召至。即握劍召于殿左,羽隨見,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封汝,世因祀為崇寧真君。”時張繼先年方十三,辭而不受。
崇寧四年(1105年)五月,又應召入對。徽宋賜坐,問道法同異。對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名,何同異之有。上曰:然。若有同異,便與言為三矣。因進天心、蕩兇諸雷法。上親祀之。七月,建壇傳授經錄,演法講說道妙,參禮者云集,皆領悟而去。上御天祥殿,從容問道及時政。對曰:元佑諸臣皆負天下重望,乞圣度從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對曰:陛下弘建皇板,無偏無黨,以天下蒼生為念,幸甚。力乞還山,上獎諭許之,賜金帛皆不受。”這是張繼先利用入對機會,勸說徽宗改革弊政,以求挽救衰敗腐朽的北宋王朝。
崇寧五年(1106年),復召建醮內庭,“因密奏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徽宗下詔,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并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及金鑄老君、漢天師像。不久又賜緡錢大修龍虎山。“命江東漕臣即山中度地遷建,賜田以食其眾,復立庵于山之北,為天師修煉之所,御書靖通庵,額賜之,有亭曰 然,并建靈寶、云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奉玉冊,上祖師號,封為真君。”同年十二月,乞歸還山。
大觀元年(1107年)端陽,又應召入宮,徽宗言宮中若有妖祟,請卿祛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上復命以大雍瓦數十,貯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是歲大旱,上命禱雨有應,又賜太虛大夫,辭而不受。大觀二年(1108年)還山,徽宗賜以金帛,力辭曰:“臣一野褐爾,得以無用。”這是張繼先最后一次上朝入對,從此便隱居山林,出入福地洞天。
政和二年(1112年),遣使復召,以疾辭而不應。至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寇汴,上與太上皇思天師預奏之言,遣使極召,至泗州天慶觀,索筆作頌曰:一面青銅鏡,數重蒼玉山,恍然夜舡發,移跡洞天間。寶殿香云合,無人萬象閑,西山下紅日,煙雨落潸潸。書終而化,時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師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張憲適至,率士民葬于龜山之下。”享年三十六。
然而,越十六年后,紹興辛酉(1141年),“西河薩守堅游青城,遇于峽口,授以符法及水調歌頭一闕,授書一緘,履一只,令達嗣天師。抵山,嗣天師發書異之,令人啟泗州窆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后亦有遇于武夷、羅浮者。”對此異聞,《玄品錄》曰:“后薩道人守堅,復遇先生青城山。”《仙鑒》亦說:“是年大盜入境,先生預告眾而去,至今道侶往還,多見在羅浮、西蜀,隱顯不定。”(39)據此所言,似張繼先在應召途中,深曉時局嚴重,誰也無回天之力,于是胎息假死,以保全其身。其后深隱山林,修道于西蜀、閩粵之間,傳道授徒,著書立說。
張繼先著作
據史傳所載,張繼先著有《大道歌》以進上,另有《心說》傳世。今《道藏》中尚收有明張宇初所編詩文集《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七卷。又《道法會元》所收《虛靜召役廟貌神祗法》、《虛靖天師破妄章》(即《大道歌》)、《太一禁秘通天撞星大法》、《太一火犀雷府朱將軍考附大法》、《地祗溫元帥大法》、《東平張元帥專司考召法》、《地祗馘魔關元帥秘法》、《豐都朗靈關元帥秘法》等,皆為張繼先天師所傳,故奉其為主法祖師。其嗣法弟子薩守堅、朱梅靖、盧養浩、陳希微等均為神霄派重要人物,活躍于南宋之際。入元,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承其遺風,得《帝令寶珠五雷祈禱大法》,“行諸天之號令,總三界之雷霆,以先天一氣而運用,以后天八卦而成符,名曰寶珠。”(40)并得元世祖召見,待以尊寵,賜號演道靈應沖和真人,給二品銀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其御制曰:“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卿心傳法統,體粹真風,廣《黃庭》、《大洞》之科,持正一盟威之錄,爰清爰凈,以信以誠。三尺青蛇,役鬼神于冥漠;一杯明水,凈天孽于邇遐。既弘開濟之功,宜畀褒崇之號。”
以上所述,可見天師世家尤其是張繼先天師,在促進神霄派的建立與發展中,確實是頗有功勞的。這位天才的人物所著述、留下的文獻,不僅是神霄派重要的典籍,亦是研究宋代道教思想與文化的寶貴資料。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