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之廬山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廬山道觀
廬山,亦名匡山、匡廬,此外還有輔山(敷山)、敷淺原、天子都、天子障、南障山等名稱。因山岳的地理位置和形狀而命名。“廬山”之名始見于《史記·河渠書》。書中有“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之記載。廬山位于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與九江相接,東南瀕鄱陽湖與星子相鄰。東西大約寬20余里,南北大約長50里,層巒疊嶂,有山多重,周圍綿亙約5百余里,奇峰峻嶺大約有90余座。峻峰奇嶺千姿百態,形狀各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廬山風景勝絕,有“匡廬奇秀甲天下山”之贊譽。加上山上水源豐富,氣候宜人,還有豐富多彩、令人神往的美麗傳說,使之成為馳名中外的游覽避暑勝地。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高士逸民、先賢往哲和高僧名道等被吸引而云集廬山,從而既造就了廬山濃重的文化、學術氛圍,又形成“道釋同尊”的局面,給廬山籠罩玄虛、神奇的光環。廬山既是文化名山,亦是宗教名山;既是佛教名山,亦是道教名山。道家列廬山洞為第八小洞天,稱“仙靈詠真之天”,列廬山虎溪山為第四十七福地。
歷來傳說廬山乃“神仙之廬”。據周景式《廬山記》記載,西周威烈王時(公元前四世紀),有一個“生而神靈”名叫匡俗(續)的人,為躲避朝廷的征聘,曾隱居在廬山的深谷老林中,求仙學道,“時人敬事之”。后來,有的神仙家將廬山得名依附于匡俗。廬山很早以來便是神仙方士活動的重要場所,據說方輔和越廬君兄弟7人也在廬山得道成仙。自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和西漢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巡視南方各地,到達荊楚一帶,“浮江而下”,路過廬山,虔誠祭祀廬山后,廬山作為“神仙之廬”的名聲更顯,地位更崇了。據說當年二位帝王都曾興致勃勃登上上霄峰和紫霄峰,勒石紀念,漢武帝甚至還給匡俗以“大明公”的封號。自此以后,道教在廬山逐漸興盛起來。
三國時或曰六朝時,福建著名道士董奉,字君異,由南中經南昌來廬山隱居。董奉醫術高超,時時為人治病,藥到病除,極為見效。治病不收取醫藥費,只要求重病愈者,栽杏5株;輕病愈者,種杏1株。然后,以杏易谷,周濟貧苦百姓,傳為“杏林佳話”,在歷史上流傳很廣,產生很大的影響。董奉精于內外丹功,擅長使用丹符。在山期間,董奉筑董奉館(亦名董奉真人壇)和太乙觀,開展齋醮占卜之類道術以宣演道教。董奉逝世后,其影響越來越大,到宣和二年(1118),宋徽宗為張揚道教,追封董奉為“升元真人”。
南朝宋大明五年(461),周游四方布道的陸修靜來到廬山,愛匡阜之勝,建太虛觀,研經傳道授徒長達7年之久。7年當中,陸修靜采煉丹藥,收徒布道,并致力于太虛觀的拓置和擴建,最終使之成為一座規模宏偉、造型別致的名觀。陸修靜在太虛觀最重大的活動便是建置道藏閣。據傳,閣中珍藏有宋明帝御賜的道家經書、藥方和符圖1200卷,“龍篋貯之”,相當貴重精美,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道教經庫。陸修靜在閣中遨游于道家經籍,潛心于道教理論研究,獲得淵博道學,為日后編輯《道藏》和創立道教儀式奠定堅實的基礎。陸去世后,朝廷追謚“簡寂先生”之號,太虛觀故更名為簡寂觀。簡寂觀在唐以前一直是廬山道教最重要的宮觀和最大的道教修煉場,鼎盛時住有道人多達五、六百人,香火稱極盛。唐宋時期,影響仍在,出現許堅、錢朗、孫晟、郗法遵等高道,先后長居簡寂觀,與朝廷官府保持著較密切的聯系,身負高深道學和丹功。鼎盛時期的簡寂觀在朝廷的格外恩寵下,不僅赫然成為廬山道教中心和南天師道最著名的道觀,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廬山道教的發展。康王觀、崇善觀、詠真觀、昭德觀、白鶴觀、廣福觀、太平宮等道觀如雨后春筍般崛起,互相呼應,鼎力相持,與廬山佛教勢力分庭抗禮,創造出“釋道同尊”的局面。
唐代,大名鼎鼎的“神仙”呂洞賓,亦得道于廬山,揚名于廬山。呂洞賓足跡遍及廬山南北,游覽了太平宮、歸宗寺、簡寂觀等山中勝跡,留下了大量詩作。相傳,呂洞賓在廬山遇鐘離權,經過“十試”考驗,得延命之術、金液大丹之功和天遁劍法。以后劍不離手,長期在仙人洞修煉劍術和保壽延年之術,活到一百多歲,仍鶴發童顏,并終于磨煉出一套高超的劍術,被后人譽為“劍仙”。又傳呂洞賓憑借“起死回生”之醫術,奔波于山上山下為人治病,不取報酬,被山民交口稱譽為“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活神仙。呂洞賓長期在廬山活動,奇聞逸事隨在皆是,名聲遠播。唐太尉曹勛和廬山清虛道人“采其事實以聞于德壽殿,連唐高宗也深深折服,甚嗟異之”。呂洞賓因此更是身價百倍,儼然成為道教一代祖師,“天生一個仙人洞”也籍此而成為千人頂禮,萬人膜拜的道教勝地。
當時,慕名到廬山求仙學道,成為一種時尚。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從開元十四年(726)起,先后5次上廬山,遍歷山中勝景,同時尋仙訪道,進行為道實踐,留下多首膾炙人口的詩作。李白不僅自己追慕神仙之跡,從事煉丹修道活動,而且鼓勵和支持全家如此:“拙妻好乘鸞,嬌女愛飛鶴,提攜訪神仙,從此煉金骨。”李白幾上廬山,都攜妻同游,求神訪道。這在《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一詩中有真實反映:“君尋騰空去,應到碧山家。水舂云田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羨君相門女,學道愛神仙。素手掬青靄,羅衣曳紫煙。一往屏風疊,乘鸞著玉鞭。”詩中“相門女”系指唐玄宗時期以“口蜜腹劍”著名的奸相李林甫的女兒——李騰空,也就是李白夫人所要尋找的女道士。李騰空與蔡侍郎之女蔡尋真結伴到廬山學道,李居屏風疊之北,蔡居屏風疊之南,并以丹藥為人治病。每逢道教的三元八節,二人相聚詠真洞,共研道教經籍,開壇講道,聲名顯著。
唐代,廬山高道還有被譽為廬山道教宮觀風景第一的白鶴觀住持——劉混成。在白鶴觀期間,劉混成主要從事外丹修煉,同時兼研道學,常“口誦黃庭兩卷經”,頗有些名聲。晚年,離開心血所系的白鶴觀,辭別朝夕相處的弟子,孤身登上五老峰,在木瓜洞棲隱下來。在木瓜洞,劉混成摒棄塵擾,超然物外,息心修道,潛心煉丹,以種木瓜為食,名氣很大,洞因之而名。劉混成所創建的白鶴觀,不僅景色優美而成為廬山第一佳境,而且唐宋兩代其在廬山道觀中的地位較為顯赫。蘇軾、蘇轍、陳摶等都曾來觀游歷禮拜,并在詩文中反映了“時傳丹錄千年術,只誦黃庭兩卷經”的盛況。白鶴觀直到清末,時有興衰。
廬山道觀遺址
宋代,廬山道教更加興盛。太平宮是當時廬山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道觀,被譽為道教“詠真第八洞天”。太平宮最早的前身,是唐玄宗在廬山敕建的使者廟。南唐三位國主素來篤信道教,堅信長生不老,李異甚至因此而命喪黃泉。在不長的統治時間里,李異等對廬山使者廟格外恩寵,“常遣宦官祭廬山”,并改廟曰通玄府。人宋后,廟達到了歷史上最為鼎盛時期,廟之名號和規格一再升級。宋太宗太平興國中(976~984),詔令廟以紀元易名為太平興國觀;熙寧中(1068~1077)宋神宗又命于觀中置祠官;及宣和六年(1124),徽宗又升觀為宮,正式名為太平宮。時太平宮“崇軒華構,彌山架壑”,氣宇軒昂,壯麗宏偉。宮田散置旁縣36區,“侈盛無加”。道侶“常三數千人”,一般也在500人左右,涌現出劉虛谷、黃知微、白玉蟾等一大批道學精深,才識俱佳的道士。白玉蟾,南宋道士,又名葛長庚,字如晦,又字白叟,號海瓊子。白玉蟾為道以來,浪游四方,飄忽不定。白氏久聞廬山乃仙靈詠真洞天、虎溪福地,追慕晉代鐘離權和唐代呂洞賓棲隱廬山修道成仙之舉,遂常到廬山各道院游觀駐錫,禮祖宣道。據(太平宮志)載,白玉蟾在宮中煉丹,安心修道,大有收獲,最終成為丹功派南五祖之一。以后再傳弟子、元初道士李道純將南北宗合流,稱道全真,盛極一時。
宋代廬山還出了一個道教醫學家皇甫坦。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49),顯仁皇太后患目疾,宮中御醫幾治無效,“坦以噓呵布氣,目即愈”。之后皇甫坦又為仙韶甄娘治好了瘸腿。由此倍受朝廷器重。為了召對方便,皇甫坦由四川青城山移居廬山。高宗為其筑室,賜御書名其所曰“清虛庵”,“詔繪坦像,御贊之”。清虛庵因為御賜而頗具規模。煥文閣、清虛堂置其間,依山造勢,宏麗狀觀。堂閣中收藏著高宗及后幾代皇帝御賜的《黃庭經》、《道德經》和《陰符經》等道教經籍、宸翰題榜、御賜繪像和贊文,滿壁生輝,富麗堂皇。皇甫坦在清虛觀,注意內外丹修煉,有所成就,“善布氣”。據說,皇甫坦常“宴坐不寐”。久之,兩足外踝皆平偃,頂有珠光瑩瑩。由于皇甫坦與宋幾代皇帝來往密切,所以道徒聞風歸附,以沾榮耀,使清虛庵一度名震江南,成為廬山著名道觀之一。
明末清初高道石和陽追劉混成遺蹤,重開木瓜洞,使其變成了一組錯落有致、清幽雅靜的庭院式建筑——木瓜洞道院,洞名更響。石和陽以道院為基地,守真抱樸,不改其素,點砂燒丹,吐納運化,收徒傳道,不以遺力。石和陽在山數十載,致力于道教理論的研究和詮釋,先后注解《黃庭經》、《虛靜經》、《陰符經》等經籍;撰《指元篇》、《三洞元章》、《心經》等有關道教的論著。在這些注論里,石和陽提出一系列新見解和新觀點,對后世道教的理論和實踐產生很大影響,“至今究心理學之士,猶樂得而稱道之。”石和陽身后,弟子尹誠齋承其衣缽,繼續經營木瓜洞道院,使之仍保持著相當大的影響力,其后逐漸冷寂。
清代以來,廬山道教隨著整個道教的漸趨衰落而衰落。因為天災和人禍,山中許多著名道觀破敗不堪,無法修復;道士無有棲身之所,只好別尋生路。到“文化大革命”之時(1966—1976),廬山道教幾乎是蕩然無存。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改革開放,落實黨的宗教政策以來,廬山仙人洞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復,道教在廬山再度中興。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