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蟾與朱熹“偶中爾”的啟迪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道學名家白玉蟾
南宗丹道至于北宋末期,負傳承的道統者,即是道學名家白玉蟾。白玉蟾隱于福建武夷山潛修,從之日眾。其時理學家朱熹亦正在武夷講學,彼此師弟之間,互有往來。朱熹外示儒術,內慕道法,屢次想從白玉蟾處討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婉轉拒絕,猶明代王陽明問道于道人蔡蓬頭,幾遇呵斥,如出一轍。朱熹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鄒訴,竭力研究《參同契》而無所獲,引為終身遺憾,后來雖有白玉蟾的啟示,卻礙于一代儒學宗師的身份,不能誠懇謙虛請教,所以始終不得其門而入。陶弘景所謂:“神仙有九障,名居其一。”
理學家朱熹與道學名家白玉蟾,同時在同一座山上各開學館授業,教育學生學習儒學和道學。
從修于朱熹的學生和從修于白玉蟾的學生,也經常在一起交流。白玉蟾的學生談到自己老師的時候非常崇拜,提到老師在教學中的許多奇跡,如發生在學館內、學館外和自己身內、身外的許多奇跡,引起了跟隨朱熹的一些學生的興趣和不理解。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奇跡呢?古代人都很尊師重道,做學生的不懂,那就回去問老師。朱熹的學生回學館以后,請教朱熹:“某某事情,白老師為何能分析得那么準確呢?”朱熹就回答自己的學生說:“偶中爾”。
“偶中爾”,現代語的意思就是“那只是偶然的”、“碰巧的”、“瞎貓子碰到死老鼠——不足為奇”,這就是“偶中爾”的意思。問的次數多了,問的學生多了,朱熹都一概以“偶中爾”來回答自己的學生。
時間長了,慢慢地“偶中爾”這三個字,也就傳到了白玉蟾的耳朵里。白玉蟾聽了以后,也只是微微一笑,也沒有說什么,也未做出任何反應。
春天人們有喜歡踏青的習俗。有一天,兩個學館恰巧同時游山踏青,不料途中大雨滂沱,朱熹和兩個學館的學生們,都紛紛跑到大樹下避雨。唯獨白玉蟾坦然自若,在風雨中的山路上,不避不躲、不慌不忙,踱步從容而行。不久,就雨過天晴,大家紛紛從避雨處走出來聚到一處,但還是都已經基本淋透了。此時,朱熹突然發現,白玉蟾雖然在雨中行走半天,但是全身卻找不到一處濕痕。朱熹就頗為奇怪地問白玉蟾:“你怎么一點也沒有淋濕呢,真奇怪?”白玉蟾笑了笑,回答說:“偶中爾”。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白玉蟾“偶中爾”三個字一出口,引得在場的學生們都開心大笑起來。這個典故,被后世一代代地流傳下來了。
這個故事深刻說明:離開道學,只講理學,不整體把握“象數理炁”,并且真實地進行體之于身、修之于身的實踐,也就丟失了道和儒的根本。重理不重實踐,也就僵化了道學和儒學的思想和實證方法。
朱熹
可惜的是,自古流傳而下同步雙向開啟人類智識和慧識的教育方法,自朱熹二程(程顥和程頤)之始,就被無情地閹割在歷史的進程之中。中華民族智慧,從此失去以往在世界上領先數千年的地位。癥結就從那個時候,病根就在那里。
有了這個發端以后,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當了皇帝后突發奇想,他認為同姓的朱熹名聲響亮,他將儒學和老子的道學棄置一邊,獨樹一幟,被世人稱為“朱程理學”。朱元璋心想:當初唐朝李淵、李世民,他們尊老子李耳為同宗之祖,老子思想治世給唐朝帶來了數百年的繁榮昌盛鼎盛時期。于是朱元璋意欲仿效唐朝尊老子李耳為祖的故事,想尊崇朱熹為朱家的老祖,借助朱熹理學來振興明朝國運,希冀今后明朝也可與唐朝相媲美。
朱元璋垂詢于本族尊長未獲同意,因為在朱姓的輩譜上,朱熹根本排不上老祖的位置,他的年代不久,時間也不長,怎么可能承認他是真正的朱姓老祖呢?因為朱姓尊長不同意,朱元璋也就只好作罷。雖然追認朱熹為祖的形式取消了,但是在國家文化和教育上,朱元璋仍然全力推行朱熹改造原儒學說思想所形成的“朱程理學”,并以“八股”為制,推行“罷黜百家,獨尊理學”。
明朝開始,徹底將童蒙少年教育當中自漢唐以來舉國誦讀和學習老子《德道經》與《易經》的教育內容徹底地廢除了,從此開始只誦讀修習朱熹二程編輯的《四書》,并且國家遴選人才方面以八股文取士。只有按照老八股作文章,才能當秀才、當進士、中榜眼、得狀元,這種僵化的民族教育禍害我們偉大的民族將近八百年,使得整個中華民族的道德修養水平和智慧同步開發能力全面迅速下降。
智與慧的同步開發,是中國人獨特而深刻的教育方法。國外只是強調和探索靈感思維和潛意識的開發,中華祖先是把智慧分為兩大系統和兩大領域:一個是后天的智識系統;一個是先天的慧識系統,兩者涇渭分明。這一對陰陽,都需要用德來把握。堅持誦讀老子《德道經》和其它根文化經典,很容易開發慧智雙運的慧性能力。
慧性教育自朱熹開始丟棄,到明朝時由于國家啟用錯誤的教育模式,再加上“八股”的禁錮,使人們的思想更糊涂,科學創造力的慧識被鑿喪,我國的智與慧雙向同步開發能力,從明朝迅速下降以后,從此我國在哲學和科學人才的發展和創造力方面,再也未能走到西方世界的前面。從此,使中國教育進入了愚昧智識的時代,也同時昭示著社會愚智時代的開始。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