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武當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7-04-17 瀏覽次數:次
紫霄宮
紅色通途
仙山之巔
紫霄宮
風起于青萍之末,青萍浮于水上,青萍之末自然也就是水了。于是,便有了“風生水起”一詞,將“風水”二字緊緊聯系在一起。 但道家語境所言的風水,除了自然的因素而外,又多了一層超凡玄妙的神秘天機。 例如眼前的這座紫霄宮,背后倚著的一座山脈,像是一面被風拂動的碩大旗幟,平平整整地舒展開來,沒有一點褶皺,完完全全地將整個宮觀護佑在自己的胸前;而左右兩邊的兩座小山,峰脈圓潤而略成弧形,就像是兩個扶手,對稱地、相對溫婉地佇立在那里。前面則是一座拔地而起的穿云山脈,遍山蔥蘢,蒼綠疊翠,就像一個大大的照壁,既阻擋著淫邪之氣的褻瀆浸入,又遮護著祥瑞紫氣的漫飄外溢,雖鬼斧神工亦難以雕琢而唯有望其項背而唏噓而嘆了! 來武當山之前,也曾游歷過諸多的道家名山,龍虎山不可謂不奇,齊云山不可謂不美,更兼有古棧道的驚險與古懸棺的神秘,文化底蘊亦當匪淺。卻為何獨有這武當山備受歷代皇家的青睞,而成為千百年來眾多的道家弟子們理想的修煉悟道之地?如今身臨其境,那縈繞于心已久的困惑與好奇一霎間便找到答案:蓋因其渾然天成耳!杜甫詩曰“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雖是詠泰山而言,但其神秀之圣境,乃天地自然之造化,亦正與此山此境此情此景遙相呼應了。 于是,鶴發童顏、仙風道骨、乘風而上、羽化登仙,在這里演繹出無數的神奇故事,流傳于后世人間。 但世事總是相輔相成的,惟其仙境瓊閣,使其成了善男信女們頂禮膜拜、求神祈福、香火最為鼎盛的宮觀之一;惟其鐘靈毓秀,亦成了文人墨客蕓蕓眾生放飛心靈的逍遙勝地。于是這瑤臺仙境般的皇家宮觀,飄逸空靈之中又增添了人間煙火的塵世況味。 于是,道長們依然執著于他們的夢,香客們依然虔誠地許著他們的愿,游客們依然在寧靜的環境里棲息放松著緊張的心靈。于是乎,天地六合,宇宙陰陽,整個世界,渾然一體。天人合一,亦正可謂此之謂了。 不登金頂,不能算到過武當山。而不到紫霄宮,則更是枉來武當山一趟。佇立于此,向上而望,那座儒佛道三教合一的樸拙古觀,若隱若現于山嵐之中。自古佛道不同山,以道家圣境而相容于異家教派,我想,除了顯現出武當山的包容善納——而這一點尤顯出其區別于其它道教名山的獨特之處,更顯示出三家教派在終極宗旨上的暗合與同一吧!佛家的誓愿是要普渡眾生,儒家奉行的是仁愛中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終其一生致力于追求大一統的和諧世界的理念與實踐,這其實正與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致。 和諧是萬物存在的根本。天和則清,地和則寧,人和則安,心和則美。和諧世界的愿望因此成為人類共同的希望之光。于是僧道也罷,眾生也罷,仙境也罷,俗世也罷,此時此地對這千古道場的拜謁與品讀,當自然而然地點燃人類和諧精神的火種,并鏈接于今天的現實之境,把珍藏于華夏兒女蕓蕓眾生胸中的和諧美德進一步喚醒,為我們今天和諧社會的建成,起到一個潛在的推動作用。 于是,雙手握拳,深深一揖,暗暗祈愿,惟如此,則功德無量,即如眾生頂禮膜拜的真武大帝,亦當九天高坐,含笑云端了!
壽與福
竊以為,古時道家之煉丹之舉,其實是皇帝們給逼出來的。秦嬴政當了皇帝,不僅想把秦王朝永遠地流傳下去——一世、二世、百世、千世乃至萬世,于是自稱為始皇帝,更想把自己的壽命也永遠延長下去——百歲、千歲、萬歲乃至萬萬歲。于是,便逼著方術之士大煉金丹,又派出大臣徐福帶著數百名金童玉女,到仙山蓬萊尋找長生不老之藥。因了秦始皇之濫觴,后世歷朝的皇帝們便一個個地跟著效仿,名山大岳,盡筑宮觀,以求借道家的法術,來求自身的容顏永駐、長生不老。 返老還童顯然是“那不是哥,哥只是個傳說”的古時的翻版,而長生不老更是虛幻荒謬的無稽之妄言。于是秦始皇也罷,漢武帝也罷,乃至唐宗宋祖,一代天驕,“縱有千年鐵門檻”也“終需一個土饅頭”。李白則說得更是明白:“王侯將相今安在?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是信道的,他的道號是青蓮居士,他的詩天馬行空、狂放不羈、瀟灑浪漫,無疑深蘊于道家風范,玄秘空靈、云霧徜徉的飄逸與逍遙,但他對人生卻看得那樣透徹。大地、藍天在宇宙中尚且并不永恒,何況以陽光、空氣和水為生命之要素的人類乎! 長生不老雖不可得,但通過修煉來達到延年益壽,卻是可能的。心無旁騖,心無雜念,修身養性,淡泊寧靜,甚或“樵于江渚之上,友麋鹿而侶魚蝦”。與大自然為伍,擯棄紛繁喧囂的世俗煩擾,求得健康與安寧的福佑,從而將有限的生命盡可能地延長到極致。這才是道家修煉思悟的真諦。 于是,“壽福康寧”四個大字,不僅被深深地鐫刻在武當山宮觀的門楣之上,也成了世人們相互祝愿的祝辭與敬語。 只是,現實世界的這四個字的排列常常將福字放在前面,壽字放在了后面,成了福壽康寧,壽和福換了個順序。而這一順序的變換,似乎卻與道家的本意相去甚遠。 漢語的排列組合是有著特殊意義的。即如曾文正公那眾所周知的屢戰屢敗與屢敗屢戰——姑且不論這戰爭的性質與對手是誰——前者表現的是無能與屈辱,而后者體現的則是堅韌、執著、百折不撓,以及不惜馬革裹尸的慷慨與悲壯。顯然,這里語序的不同變換,決非是模棱兩可、隨心所欲的文字耍玩。 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生命是第一重要的。《傷逝》里絹生的悲劇與無奈,正在于他首先要能夠生存,才能顧得上愛情。身猶不存,情將安附?縱有再大的福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么意義?不把人的生命放在首位,不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便會無視人的尊嚴,更有甚者,便會玩忽職守、草芥人命,釀成萬劫不復的冤案錯案,這樣的教訓實在太多太多!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兩千多年前,道家的宗師之一莊子作出的這一超越道德與情感對生命處境的深刻判斷,至今仍可借鑒。 寫到這里,不由想起了李銳先生在《篝火與火箭》一文中所說的一段話,文說:“幾十萬年前原始的山頂洞人在山洞里點燃的篝火,和宇宙飛船升空時那團尾火的意義是一樣的。它們在本質上是一種東西。盡管在那團火與這團火中間有人類幾十萬年的文明落差,但是,這兩團火都是人類從自然當中分離的象征。” 那么,借鑒這段話的寓意,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這樣說,千年之前道家思想所表達出的對生命的關注,與今天我們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其意義是一樣的,盡管構筑這意義的文化內涵不可同日而語,但其在核心指向上都是對人的終極關懷,而這一點,正是古今中外人文主義的典型特征。 嗟乎!壽福康寧!君不見,千年太極,今日里早已成了俊男靚女、老人、孩子們強身健體的濫觴與推延,不惟如此,它還將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洋弟子”們納入麾下,囊入窠中,使之成了中華文化的一張名片,將它的武德與生命的真諦傳向了世界! 無疑,這應又是千年武當山的一大功德!
菊花臺
無庸諱言,這題目乃從周杰倫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借鑒而來。 我不知道武當山有沒有菊花臺,但我們到武當山的時候,正值菊花盛開之時,滿山菊花,競相開放,白的,黃的,掩映于重巒疊翠、綠樹紅花之中,煞是奪眼。 從我們所住的武當賓館出來,往南不足百米,有一條小河。晚上,沿小河散步,突聞有奇異香氣從遠處襲來,濃郁馥釅,沁人肺腑。桂花乎?梨花乎?然桂花八月開,梨花三月雪,而現在則是五月。一個妙齡女孩與男友正倚著河欄看風景,看我們茫然四顧、迷惑不解之態,巧笑倩倩,嫣然而曰:那正是菊花呀!復又玉手一指:菊花開在山里,香味就是從那里飄來。順著女孩所指方向望去,只見夜幕下的武當山脈,山月朦朧,若隱若現著巍峨的輪廓,霎時頓悟,不由想起白日里在山中看到的那一番菊花盛開的壯觀景象。只是白日里在菊花叢中,卻并未感覺到有如此濃烈的香味! 有言曰“入芳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倒是離得遠了,反倒更能聞到那奇異的馨香。人生的哲理,盡寓于平凡的生活與不經意的發現之中。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會有“距離產生美”一說,以及“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禪悟了! 沿小河繼續前行,離小河不遠的廣場上,燈光閃爍,亮如白晝,附近的居民們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有夜市沿河而擺,彩色的攤棚里,五花八門的風味美食禁不住讓人饞涎欲滴……就這樣,沿著月光婆娑的小河邊隨意地徜徉、深深地吮吸、靜靜地品味,菊花的香味愈益濃郁,令人陶醉,令人心曠神怡,令人久久不愿離去。 盧梭說,生活在別處。不旅行,他便幾乎無法思想。海德格爾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循著哲人的指引,我們來到了這里,來到這亙古神秘的武當山,我們發現,那詩意就在武當山的菊花香里,就在悠揚的音樂與輕盈的舞步中,就在太極神功的玄妙飄逸中,就在金頂、紫霄宮、逍遙谷,以及那藍色的琉璃瓦與造型獨特的瓦當上…… 于是突然間便如醍醐灌頂,幡然而悟:誰說這武當山沒有菊花臺?這整個武當仙山不就是個大大的菊花臺嗎?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