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真宮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武當山門戶網,武當山官方權威網站,武當通,武當旅游,旅游咨詢,武當新聞,武當視頻,視頻新聞,武當視頻新聞,武當圖片,武當武術,武當養生,武當圖書,武當文化,武當文摘,武當物產,武當資料,綜合性網站
遇真宮,在316國道旁,距玉虛宮約4公里。面對九龍山,背依鳳凰山,左為望仙臺,右為黑虎洞,群山環抱,溪澗前繞,景色宜人,是一處龍鳳嬉戲的寶地,被譽為“仙室靈境”。相傳,武當武術集大成者張三豐結庵于此,故又名“會仙館”。 張三豐,武當山著名道士,是道教史和武術史上的一個神秘莫測的人物。張三豐,字玄玄,豐姿魁偉,龜形鶴背,大耳目圓,須髯如戟,他不修邊幅,不論寒暑,只穿一衲一蓑,破衣爛衫,人稱“張邋遢”。他讀書過目不忘,通曉天文地理,才華橫溢,且武藝高超,行蹤不定,來無蹤,去無影。相傳,他在武當山修煉時,根據喜鵲和蛇嬉斗的場景,認真領悟,創造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武當武術。他在全國名山大川云游傳道,在民間影響很大,被奉為“真仙”。 然而,張三豐不愛功名。朱元璋起兵時,正是用人之際,他對張三豐心馳神往,曾先后派人尋訪,但始終也未能見到張三豐。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年間先后四次下詔,希望張三豐進京,但仍不見張三豐蹤影,朱棣只好在他曾修煉過的武當山修建遇真宮,希望張三豐能回到這里,讓皇帝見上一面,但朱棣仍未如愿以償。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明世宗加封為“清虛玄妙真君”。 遇真宮,明永樂十年至十五年(1412—1417)敕建;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大小為楹396間。現存廟房33間,建筑面積1459平方米,占地面積5678平方米。院落錯落有致,玄妙幽雅。由前至后有青構件八字宮門、東西配殿、左右廊廡、龍虎殿、真仙殿等。龍虎殿,磚木結構,抬梁式木構架,黑筒瓦屋面,面闊三間,四周為石雕欄桿。真仙殿,是專門供奉張三豐的。聳立在崇臺之上,廡殿頂式,面闊、進深均為三間,梁、斗拱等許多構建,尚為元代營建手法,單檐飛展,彩棟朱墻。殿內原置張三豐銅鑄鎏金像,明永樂年間御制,像高1.415米,頭戴斗笠,腳穿草鞋,面貌豐潤,風姿飄逸,栩栩如生,為明代銅鑄藝術珍品,現移至文物珍品陳列館。殿內地面為青磚地面,被信士磕出了一個個深窩,可見,張三豐深受信士膜拜。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