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玉虛宮[武當風光]
欄目分類:武當景點 發布日期:2017-07-01 瀏覽次數:次
玉虛宮全稱“玄天玉虛宮”,道教指玉虛為玉帝的居處。這里是武當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位于老營的南山腳下,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襄渝鐵路順著宮前橫貫而過。 玉虛宮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規制謹嚴,院落重重。現存建筑及遺址主要有2道長1036米的宮墻、兩座碑亭、里樂城的五座殿基和清代重建的父母殿、云堂以及東天門、西天門、北天門遺址。這些殘存的遺址,到今天仍有很強的感染力,頗值得觀賞。
是武當山建筑群中最大的宮殿之一。位于老營的南山腳下,坐落在約5平方公里的盆地之上,距玄岳門西約4公里,襄渝鐵路順著宮前橫貫而過。道教指玉虛為玉帝的居處。因真武神為“玉虛師相”,故名。明永樂年間大建武當山時,這里為大本營,故俗稱“老營宮”。
明永樂年間大修武當山時,這里為大本營,明朝時,這里常有軍隊扎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原為五進三路院落,有龍虎殿、啟圣殿、元君殿、小觀殿及一系列堂、祠、廟、壇、亮等2200余間。前后崇臺迭砌,規制謹嚴,左右院落重重,樓臺毗連,其間玉帶河縈回穿插。四周朱墻高聳,環衛玄宮。其規制之宏偉,與北京太和門太和殿的氣派相似,“玉虛仿佛秦阿房”,由此可見玉虛宮當年何等氣派。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部分建筑被毀。現存建筑僅剩有渾厚凝重的宮墻和宮門。宮墻壯如月闌繞仙闕,宮門為精雕瓊花須彌石座,券拱三孔,兩翼八字墻鑲嵌琉璃瓊花圖案。門前是飾欄臺階,朱碧交輝,壯美富麗。進宮門,是占地40多畝的大院落,青磚鋪地,開闊素雅;穿過玉帶河,是二宮門,層層高臺拱舉龍虎殿、朝拜殿、正殿、父母殿等遺址;宮墻東為東宮,亦名東道院,有磚室、浴堂、神廚、龍井等遺址;宮墻西為西宮,有望仙臺、水簾洞、御花園、無染殿等遺址。宮門內外有四座碑亭,巍然對峙。亭內各置巨大的贔屃(傳說為龍王的六子)馱御碑。宮門內的兩座碑亭中的石碑高6米,寬2.35米,厚0.76米。通高9.03米,它們的重量各達100多噸。這兩座碑刻,一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保護武當山道教的一道“圣旨”;一是永樂十六年(1418年)大岳太和山和山道宮碑邙。宮門外的兩座碑亭,一座刻的是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修太和山宮殿紀成碑。四座碑文書體雋永圓潤,碑額浮雕蟠龍,矯健騰舞,造型穩重虬勁。甲殼、肌肉部分有明顯不同的質感,腿腳有運動負重之神態,尾卷一盤,呈使力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狀。武當山現存巨大馱御碑十二座,為海內外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
在永樂十六年刻的碑文中,永樂皇帝引用道教經典敘述了“真武大帝“和武當山的關系,宣稱他父親朱元璋和他取得天下,都曾得到真武神的陰助默佑,因此在武當山建造宮觀,表彰神功,報答神恩。嘉靖三十二年的碑文,則追述他的祖宗永樂皇帝大建武當山的功績。他在碑文中寫道:“二百年來,民安國阜,媲屬隆三王,雖或一二氣數不齊,邊疆小驚,旋而殄滅。至如庚戊,內生大奸,旋用褫殛。”認為是神保佑。于是不惜耗費億元資財,重修武當。
明永樂年間,國家“北建故宮,南修武當”,在武當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皇家廟觀,而玉虛宮則是整個建筑群中最大的廟宇。明朝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為此不禁發出“玉虛仿佛秦阿房”的贊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