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名醫--葛洪
欄目分類:道醫人物 發布日期:2018-12-05 瀏覽次數:次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代丹陽郡(今江蘇省)人。祖父葛系,曾當過叁國時東吳的“大鴻臚”。父親葛悌,當過西晉時邵陵(今屬湖南)太守。葛洪13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當時又逢“八王之亂”,葛洪的家很快敗落下去。葛洪從小愛好讀書,刻苦求學。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書閱讀,用木炭在地上練習寫字。
在葛洪年輕的時候,曾應吳興太守顧秘之邀,到他率領的部隊里擔任將兵都尉,征討當時的石冰起義。后來石冰兵敗,顧秘邀賞,葛洪卻辭官獨自跑到洛陽,去搜求異書以增廣自己的學問。後應故交廣州刺史嵇含之約赴廣州,認識了南海太守鮑玄。鮑玄通養生術和醫藥學,他器重葛洪的才華,不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葛洪,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了葛洪。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了葛洪。
葛洪的興趣在煉丹和醫藥這兩方面。當他年老的時候,聽說交趾 (今越南)出產丹砂,這是煉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請求到靠近該地的勾漏縣(今屬廣西)去當縣令。皇帝認為葛洪資望很高,而縣令的職位太小,沒有同意。葛洪一再請求說,并非以當大官為榮,而是因為那里有丹砂的緣故,終於得到了皇帝的批準。但他路過廣州東面的羅浮山時,見其景色秀麗,主峰飛云頂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煉丹、行醫、著述,直到逝世。至今羅浮山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煉丹處”遺跡。
葛洪著有《金匱藥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攜帶,便摘其要者寫成《肘后備急方》4卷。“肘后”是指該書篇幅很小,可以掛在胳膊上隨身攜帶,相當于現代所說的“袖珍本”。“備急”就是應急的意思,用現代話說,就是一本“急癥手冊”。這部書里的治病藥方,都是民間的草藥,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歡迎。《肘后備急方》中的急癥,大多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人們叫它為“天行”,認為是上天降下的災禍,是鬼神作怪。葛洪卻認為,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病。這見解在當時已算是破除迷信的了。在世界醫學史上,葛洪第一次記載了天花這傳染病。他在《肘后備急方》中寫道:有一年發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渾身上下長出一個個的病瘡,起初是小紅點,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瘡,不斷潰爛,一碰就破,伴以發高燒、說胡話,十個有九個治不好。就算僥幸治好的,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小搬痕,起初發黑,一年后才逐漸消失。這病就是天花,記載十分準和詳細,比西方醫學界認為最早記載天花的阿拉伯醫學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葛洪還記載了一叫做“沙虱毒”的傳染病。他觀察到廣東羅浮山一帶的深山草地里有這比小米粒還小的沙虱蟲,它螫人吸血時便把沙虱毒帶入人,引起發熱。起初身上還會出現皮疹。現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蟲的幼。葛洪關于恙蟲病的記載,比美國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千五百多年。《肘后備急方》中還有關于一名叫“尸注”傳染病的記載。這互相傳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覺得怕冷發燒精神恍惚渾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時間長了就會使人喪命,而且“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覺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這是中國對結核病的最早記載。葛洪還記載了一種犬(瘋狗)咬人引起的病癥,即現在所稱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瘋狗,取出其腦漿敷在病人傷口上的治療方法,初步現了近代免疫學的思想。此外,葛洪在他的煉丹術著作《抱樸子》中還記載了用雄黃治毒蛇咬傷,用密陀僧(氧化鉛)防腐,用銅青(碳酸銅)治療皮膚病,用艾葉消毒驅蟲等方法,以及“吐故納新者,因以長”的功療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