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教“修德養生”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東晉道教養生家葛洪認為,積善養德是長生健康的前提。“欲求長生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貴,不自譽,不嫉妨勝己,不佞諂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說明“為道者當先立功德”,“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如果一個人道德善行做得好,即使不通曉養生之術,依然可以受到福佑蔭庇而終老。這是道教所強調的方術養生與修德養生二者并重互補,反對不修德行一味追求方術的修煉行為!吨芤讌⑼酢氛f:“世人好小術,不審道深淺。棄正從邪徑,欲速閼不通。”說明一味地追求成仙的捷徑之路,而忽略了自身心性和道德思想的修養,只能誤入歧途,作出損人又損己的事情。因此,道教要求門人在修道的同時,必須持守規戒!洱堥T心法》說“持戒”是“降魔之杵,能鎮壓妖邪;是護命之符,能增延福壽;是升天之梯,能朝禮三清。”《老子想爾注》則認為“人行道,不違誡,淵深似道”,“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獻身醫道,持守規戒,“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壽至140余歲。道教尊奉為藥神,敬奉于藥王殿內,供信眾朝拜與緬懷其高尚的醫德。
多做好事,本身就是幸福,這叫“外功內果”。即利人利物之善事,會給自己精神、生活帶來樂趣,甚至可以“積德累功”,成為得道神仙。相反,如果自私邪惡,損人利己,就會導致精神疾患和臟器病變。因為心術不正,做了壞事,就會擔心世人指責、神明嚴懲,惶惶不可終日,心理上失去了平衡,就不能坦然地生活。所以,道教歷來都把道德修養與世俗的倫理道德密切地結合起來,堅信行善積德是修仙學道的必要條件。修德必能長壽,長壽皆可學道成仙。隨著道教義理的發展和道教修煉理論的完善,道教徒明確“修道養德,內功外行”的基本修道要旨。由此可見,注重道德修養,塑造美好心靈,是保證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而道德修養不僅對個體生命健康有益,同時也利于社會文明的發展。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