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音樂的道教化——關于全真道經韻音樂與世俗音樂關系的探討
欄目分類:道教音樂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內容提要:全真道經韻音樂包括全真正韻和地方韻兩種,它是在承繼道樂傳統和吸收世俗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結構層次和表現形態自然呈現出兩種,即以道士修身養性為內容的雅”,和以鬼神信仰、祈福禳災為內容的俗”。雅”和俗”文化特征,與創造、承載它的社會階層和提供它的流傳環境息息相關,是文人音樂和民間音樂等世俗音樂在全真道經韻中的集中體現。然而,道人并不是照搬世俗音樂,而是將其道教化,即用道教的表述方式來演繹世俗音樂。世俗音樂道教化有其社會根源和思想根源,它與中國古代社會思潮的變化相適應,與全真道自身的發展相一致。
關鍵詞:道教音樂;全真道經韻音樂;世俗音樂;雅文化特征;俗文化特征;道教化;歷史根源
所謂世俗音樂的道教化,就是全真道把本來不屬于道教的非宗教音樂,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宮廷音樂等納入到全真道音樂的范疇,作為全真道的儀式音樂,為弘揚全真道教義服務,成為全真道音樂的一部分。
一、全真道經韻音樂中的世俗音樂
全真道經韻音樂包括全真正韻和地方韻兩種,它是在承繼道樂傳統和吸收世俗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結構層次和表現形態自然呈現出兩種,即:以道士修身養性為內容的,風格清雅、肅穆、細膩、玄遠的雅”韻,和以鬼神信仰、祈福禳災為內容的,風格較為質樸、易解、通俗的俗”韻。全真道音樂所涵蓋的雅、俗,與創造、承載它的社會階層和提供它的流傳環境息息相關,體現出它不同的文化屬性、審美趣味及價值取向。
(一)全真經韻音樂的雅文化特征
全真道創立的歷史事實證明,全真經韻的形成,與金元時期的儒士之風”,有著密切的關系。金元時期的全真道,實際上是士大夫的道教”。王重陽、七真人以及他們的弟子等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他們研讀三教經書,不僅對佛學禪理有相當造詣,尤以儒學根底深厚。他們不僅以詩文與諸秀才就學道、修行事相答問,還常常以勸道”、樂道”事與達官相詠和。因此,全真經韻與士大夫”的思想觀念、文化意識、理想追求和審美情趣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全真經韻具有明顯的雅文化特征。
1.全真經韻的經詞
全真經韻的經詞,是士大夫”參與創作,體現儒士之風的典型代表。其中用于玄門日誦早晚課”中的經詞,在內容上,從三教合一”的立教宗旨出發,遵循性命雙修”、成仙證真”的宗教信仰和識心見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導清靜無為”、濟世救民”為基本的宗教思想;在形式上,以語言精煉、形象鮮明、韻律規范為主要特征。經詞內容的基本思想”和經詞形式的主要特征”,是非遁入玄門”之士大夫的作品,所能完全具備的。例如,全真經韻中的經詞,專押平聲韻這一手法,就是金元時期稱之為近體詩的典型用韻方法。這一用韻方法,即所謂平聲是長音,可以延長而不變調,便于曼聲歌唱,符合詩‘詠言’和‘詠歌’的要求[1]”,因此,如果沒有經歷十年讀書的寒窗之苦,而又遁入玄門”的儒士,是無法創作出這類優雅的詩歌的。《大啟請》的經詞就是一首傳統七言律詩:
真心清靜道為宗,譬彼中天寶月同;凈掃迷云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
就全真經韻的經詞來看,一方面有直接保留唐宋經詞的經韻音樂,如用于《早課》、《祝壽科儀》、《玉皇朝科》、《諸真朝科》等陽事儀式中的《步虛韻》,既保留了原有的標題,又保留了原有的五言八句的句式結構和經詞內容:太極分高厚,輕清上屬天。人能修至道,身乃作真仙。行溢三千數,時訂四萬年。丹臺開寶笈,金口永流傳。[2]”這是一首與北宋的道教音樂文獻《玉音法事》中《太極分高厚·步虛》完全相同的經韻;另一方面套用原道教中文人參與創作最多的經韻音樂的標題和格式,重作了歌詞,以保持同前期道教中文雅音樂的承接關系。
上述步虛音樂,最具仙樂之神韻,歷代頗受贊譽。如唐人張仲素在《上元日聽太清宮步虛》中云:仙客開金箓,元辰會玉京。靈歌賓紫府,雅韻出層城,聲雜音徐徹,風飄響更清。……誰知九陌上,塵俗仰遺聲。”從道教儀式最早使用的步虛詞——大約成書于南朝梁陳時的《洞玄靈寶玉京山步虛經》中收錄的《洞玄步虛吟》,經隋唐步虛詞”成為一種文人雅士善用的獨立詩體,后被全真道繼承,廣泛應用于宗教儀式,可見步虛”始終承續著道教中雅文化的流傳。
與步虛一脈相承的,還有唐宋以來的贊頌詞。在道教齋醮儀式盛行之際,道士、文人乃至皇帝官宦廣制道曲,并有各種贊詠詞的誕生。今天所能見到的《金箓齋三洞贊詠儀》與《玉音法事》中便收錄了不少贊詠詞。《全真正韻譜輯》中也存有多首贊詠詞。如《中堂贊》、《小贊韻》、《大贊韻》、《仙家樂》、《白鶴飛》、《送化贊》、《圓滿贊》、《慈尊贊》等,從形式上看,贊詠詞雖然保存了步虛詞的入樂法式,但也具備了一些新的特點。最重要的就是長短句的出現。例《三尊贊》:
建法筵,垂懸相,高極彌羅星斗上。十方國土禮金身,五色瓊光瞻玉像。 花雨飛,鸞歌唱,仰叩玄恩消災障。……
作者在七言詩的基礎上加入許多三言句,這就形成了長短不一的格式,具有獨特的風格。
2.全真經韻的韻腔
全真經韻的韻腔,其中不少為士大夫參與創作,也有一些是他們在齋醮科儀活動的實踐中將原有道曲進行改編的,因此,其韻腔必然體現出一種儒雅之風。從現存全真經韻的韻腔來看,它的曲調、速度、節奏、板式、曲體結構、詠唱風格等等,也是非遁入玄門”之士大夫的作品所能完全具備的。因為,這一音樂形態特征,是吸收儒家歌詩弦誦”的禮樂教化思想,借鑒釋家梵音贊唄”的誦唱手法,繼承和發展傳統道教樂誦經文”的音樂文化傳統,凝聚著儒士出身的道教音樂家的創作智慧,充分體現出一種雅文化的特色。全真經韻之平穩輕緩、莊重肅穆、淡雅飄逸的音樂風格,就是遁入玄門”的儒士,所追求的律呂外意”之審美情趣,以及所傾心的吟詩撫琴”之藝術愛好的集中反映。
全真經韻在音樂風格上,不僅具有古樸典雅之氣質,而且其形態與現存的一些文人音樂特征極為相似。如古琴曲《平沙落雁》與全真經韻《慈尊座》就是一例。[3]
二者比較,其旋律的走向及骨干音基本一致,道曲中所呈現出的文人雅樂之風韻,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全真道經韻音樂的俗文化特征
全真經韻的傳播,與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俗樂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這點已被全真道傳教、布道的歷史事實所證明。
從某種意義上講,道教仙樂”是來自于客觀現實世界,是民間俗樂的道教化。所以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仙樂”也必然具有俗樂的特征。清初葉夢珠輯《閱世編》卷九記載:齋醮壇場……合樂笙歌,竟同優戲。”也說明道教音樂具有民俗性的特點。
全真道從詩歌勸人到大興齋醮的傳教、布道的歷史事實證明,為了擴展自己的影響,不得不迫使自己采用世俗化的方式和面貌,即以祈福禳災等易于接受的世俗化的宗教活動來吸引大眾,傳播教義。丘處機是推動全真道至興盛的重要人物,不僅他積極進行無數次齋醮活動,還規勸道友:幸遇門庭開教化,臨逢齋醮莫推辭”。
全真道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適應社會需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成事[4]”,將長期以來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影響人們思維定勢,以及生活習慣的民風、民俗,納入到全真道齋醮科儀程式之中,一改初衷,從馬鈺開始便逐漸興起齋醮之風”,至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時,章醮建道場,已開始風行全國。名目繁多的儀式內容,與節日民俗密不可分。如:三清尊神圣誕”即玉清節(冬至)、上清節(夏至)、太清節(農歷二月十五);玉皇圣誕(正月初九)”俗稱玉皇會”;三元節”即上元節(農歷正月十五),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九皇會(農歷九月初一至九月初九)”等,與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密切相關。其中的經韻音樂,不可避免地融合了我國民間口承文學以及民歌、戲曲、曲藝等民間音樂。
全真經韻是包含全真正韻”和地方韻”的一個完整體系。全真正韻是這一體系的范本”,是主體部分;而至今仍流傳于全真道十方叢林,地域風格濃郁的地方韻,如北京韻、嶗山韻、東北新韻、廣成韻、武當韻等,則是地方民間俗樂結合全真正韻的產物。所以不管是全真正韻還是地方韻,它們的經詞、韻腔,均與我國民間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而全真經韻不可避免地呈現出鮮明的俗文化特征。
首先,在文體運用上,全真經韻有韻文體”、散文體”、韻散相間”三種。韻散相間”文體,是散中夾韻”,或韻中夾散”,乃道情”、漁鼓”、大鼓”、評彈”、琴書”、快書”等我國民間曲藝曲種唱詞的一種典型文體。這一文體,既便于寫景抒情,更長于表意敘事。經韻音樂采用此文體,重在以通俗語言點破玄機,啟人了悟,極易為齋主及以齋主為代表的參加齋醮科儀的俗民所接受。如《銀骷髏》,就是韻中夾散”的典型例子,其用語明白如話,卻有一種感召的力量:
昨日荒郊去玩游,忽見一個大的骷髏,荊棘叢中草墓丘,冷颼颼,風吹荷葉到愁; 骷髏啊,你在滴水河邊臥沙(丘),清風碎草為氈月作燈,冷清清,又無一個來往弟兄; 骷髏啊,你這路傍君子,你是誰家一個先亡,…… 今宵修設冥陽會,爐內才焚上寶香,廣召靈魂赴道場,消災障,受沾法力送往仙鄉。
其次,在制曲手法上以民間音樂為素材,進行加工提煉,或套用,或改換部分旋律,求得淋漓盡致地表達敬神、娛人的宗教感情。這種情況在全真道音樂隨處可見。如武當山道教音樂、嶗山韻、東北新韻、廣成韻等,其中的部分經韻音樂,都是以全真正韻為主體的原則下,吸收了世俗音樂中最有特點的精華部分,加以變化發展,而形成具有當地民間音樂風格的道教音樂。
全真經韻在流傳和發展的過程中,與民俗、民樂的聯系。從主觀上講,道教為了宣教、布道,擴大自己的影響,經韻音樂的創制者必然要恪守道不離俗”的傳統,吸取民間俗樂,經過道人之手進行道教化”,用來招攬與取悅民眾,以適應社會,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所以,全真經韻在本體上的這種俗文化特征是必然會充分展現出來的。
二、世俗音樂道教化
無論是文人的雅,還是民間的俗,為了使人超塵遐想,在全真道這里,都被涂抹上了濃濃的宗教色彩——神圣性,顯示出全真道經韻音樂出世脫塵的獨特風采。
全真經韻在道教徒修煉的過程中,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形式的出現,而是將神”體現其中,將理念中的道”即無”轉化為有”的一種物化手段。作為道教本身而言,其音樂不在于藝術化,而在于宗教化,神圣化,并使之具有神”的感召力,所以經韻作為一種服務工具,也是導引道士們更和諧地出神入化”,進入清虛境界的方式之一。正如清代音樂家徐大椿在《樂府傳聲》中所說的那樣,其聲則飛駁天表,游覽太虛,志在沖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間”。這種超凡脫俗的審美心態,使道士在做法事時,要以詠唱、吟誦、禹步、奏樂等多種形式連貫進行,要求演唱者必須莊嚴作象,意專觀想,身與口協,口與意符,意與身合,面對神明,虛心敬意[5]”方能感動神靈,獲得性命雙修”、成仙證真”的效果。全真經韻是如何將世俗音樂宗教化的呢?
1.曲名與經詞的道教表述
道教音樂從本質上講,它是為神服務的,所以經韻音樂必須內涵仙風道骨之韻,這也是它區別于其它傳統音樂的重要方面。從曲目的標題來看,是概括性的提示出作品的基本意旨、情緒或某種意境。如具有雅文化特征,早課中的第一首經韻——《澄清韻》,其標題指天道的清徹無塵,人道的清靜無雜,意蘊精深。其名雖不見經傳,但在各地全真道宮觀的法事和頌經中普遍采用。如:
此歌詞源于《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道教奉元始天尊為最高神,為道教徒的共同信仰。據說因誦詠此經,感應不少[6]”,而備受推崇,諷誦之篇,則此卷為首[7]”,是道門必習的功課書。唐初道士成玄英對上述歌詞作過注釋:誦詠之者,上感諸天,服佩靈文,即隨氣所,至功行圓滿,升為金闕之臣。[8]”他認為只要虔誠念誦《度人經》這幾句經文,即可長生久視,甚至能積學成真,通真入圣”。《澄清韻》的思想內容,正體現了道教徒成仙證道的渴望與追求,是他們做到三業清靜”(身業、口業、意業),淡泊虛夷,不染塵境,體茲正道,悟彼重玄”,以達到得道長生的理想。
2.曲調、節奏、速度的道教化
還以《澄清韻》的旋律為例,首先散板引腔圍繞商音連續疊唱,速度由慢漸快,寥寥幾個音即勾畫出一幅悠遠靜穆的意象;腔幅悠長的正板,連綿不斷、悠揚婉轉、一唱三嘆,突現出韻腔淡雅飄逸的特點;尾句與引腔一樣,散板歌唱,首尾呼應,整首韻腔結構嚴謹。加上音色清亮的鐺子、镲小件法器伴奏,創造出一種玄虛幽靜的神仙境界。
又如《步虛韻》,也是一種虛聲詠唱之經典韻腔,幾乎所有法事都詠唱。常常是字后伴虛聲一唱三嘆,道士們模擬升天動作,邊繞香爐邊唱。故《郡齋讀書志》說:步虛是神仙上圣朝玄都玉京,飛巡虛空所諷詠”。說明《步虛韻》所歌唱的是最高仙境的意象。
這些神”曲仙”唱,是世俗音樂的道教化和神圣化。全真道士為了成仙證真,而清心寡欲,修煉心性,棄塵世之煩惱,必將世俗音樂道教化。化”的重要方式在于對音樂的節奏和速度的把握,平穩的節奏,徐緩的速度,能夠營造出虛靜、平淡的氣氛,這種氣氛也正是道士們修心養性所需要的氛圍。正如一位道士講的那樣:由于長期的宮觀生活,我們的心態和情感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超脫、淡泊。一首流行歌曲,如果我們道士唱,與歌星的演唱,其情感處理會完全不同,我們的演唱是平淡而無激情。①”其實這種對同首樂曲演唱處理上的不同,也正體現了世俗化和道教化的差異。
唱頌著神”韻仙”味的經韻音樂,伴隨著舞蹈的儀式活動,不僅是宗教信仰者力圖同所崇拜和信仰對象保持一種特定的聯系,而且對于鞏固和強化道士們的宗教意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世俗音樂道教化的歷史根源
道教是與其他社會因素復雜地糾纏在一起的。道教觀念和道教價值觀部分地受各種社會群體的影響,因為這些社會群體是使它們得以產生的一個來源。道教觀念和價值觀表達了這些社會群體的需求、思維方式和對于由它們這些群體所組成的社會的看法。全真道把世俗音樂道教化,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與中國古代社會思潮的變化相適應,與全真道自身的發展相一致。歸根結底由中國國情所制約和決定的。
(一)社會根源
1.戰亂時期全真道觀成為文人的避難所
元初成吉思汗明令全真道宗師丘處機掌管天下道教,并對其大加提倡,為全真道首領和名道士封官賜爵。因遭世亂,一批失意儒士和有民族氣節的人士紛紛涌入全真門中,使全真道呈現十分鼎盛的局面。元朝是全真道才俊輩出的年代。許多高道生于儒學世家,如馬鈺、尹志平、宋披云、秦志安等,入道前,他們已通曉經史大義,雅嗜道德性命之學;入道后,他們表現出極強的創造力。無論是在宮觀宗教藝術,還是理論創發方面都成績斐然。 2.社會需要全真道發揮其宗教功能
全真道創教初期雖然以一種獨特的面貌顯現于世——坐環苦修,透悟心性。但它既然是宗教就必須具備兩個功能:一是滿足個體超越的心理需求;二是滿足整個社會的現實期望。前者為獨超,后者為濟世,是道教的社會功能。第一種功能在全真道創教初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量文獻記載,全真道創教初期不談齋醮,多是通過詩詞唱和宣傳全真教旨。但當全真道發展到一定階段,在社會上產生一定影響時,社會對于它就自然提出了期望。全真道除教祖王重陽從來沒有涉獵過任何形式的醮祠外,七真以降都參與過各種形式的祈禳活動。金元時期的國家大醮幾乎都是由全真道宗師主持。
從王重陽創教到七真”傳教,從不事齋醮,到大興齋醮。全真道根據自身發展而經歷的變革過程,可以看著是其走向成熟,成為真正的宗教的歷程。世界上沒有一個無儀式的宗教,因為儀式是宗教存在并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全真道要廣泛地爭取信徒,擴大自己的影響,就不能不利用儀式這種現成的易被不同層次的人接受的形式來代神立言”,張揚教義。因而,從馬鈺開始逐漸興起了齋醮。這種變化既順應了當時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又繼承了道教鬼神信仰的文化傳統。傳教的對象擴大到上至權貴、士人,下至貧民百姓。《感應篇圖說》曰:遇上等人說性理,遇下等人說因果。”針對不同對象,他們隨機應變、因勢利導、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化人方式,如對士大夫全真道士以吟詩誦詞的方式,用修心養性的理論勸人入道、悟道;對待目不識丁的勞動群眾,宗教對他們的影響,主要不是來自玄妙艱深的宗教哲學,而是來自鬼神信仰、祈福禳災等世俗化的宗教活動,因而,齋醮儀式興起,大量世俗音樂自然被引入全真道儀式音樂中。可見,宗教儀式內容本身,就是世俗民眾心態的反映。
(二)思想根源
1.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
首先,道教的神仙,絕大部分是典型化、理想化了的真實的人,他們有姓、有名;第二,道教創造的神仙系統,等級森嚴,層次繁多,分工細密,有與世俗同樣的倫理關系,實際上天界就是典型化了的人世。
由于中國封建宗法制度的強大,頑固,歷史長久,所以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中國的宗教不得不為封建宗法、綱常名教服務,這不僅表現在儀式上,宗教理論上也是與當時的封建宗法制度配合的。正如著名學者任繼愈先生所言:金元時期的全真道把出家修仙與世俗的忠孝仁義相為表里,把道教社會化,實際上是儒教的一個支派。[9]”歷代文人、著名道士的詩詞、論著,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如清代著名全真道士劉一明從內修角度,強調修煉必須積德修行”,稱道者,為己之事;德者,為人之事。修道有盡而積德無窮”,感嘆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師傳成仙之事。不積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10]”劉一明在他的《道書十二種》中用了大量的詩、詞、歌、曲等若干首,論說三教同源和內丹理論,在修煉的各個環節大量融合儒、釋,特別融合理學。
2.傳統道教世俗化的作用
全真道文化的結構層次和表現形態,是以全真道的教理教義為核心內容的高層位文化”,和以世代傳承、廣泛流播的齋醮儀式為內容的,世俗化形態的低層位文化”。世俗化的底層位文化,由于它對人以及各種文化現象的影響,比高層位文化來得更直接、更廣泛,成為全真道傳教的主要方式。
如:善惡報應的宗教觀念,就是傳統道教竭力闡發宣揚的內容,逐漸成了一般道教徒信仰中最根本、最普遍、最滲透人的意識的教育。在這樣的教義思想基礎上,因而出現了宗教道德,出現了戒律、清規,出現了修正、修善、積德、修性等等修持方式。如果不是虔誠的信仰天道承負及善惡報應,則等于是不承認冥冥之中有天神照察一切、主宰一切,也就無所謂修持,從而也就不是道教徒了。
3.三教合一以道為本的思想
全真道雖主張三教合一,援引、融攝儒、佛思想,但仍以道為本。雖然以陽界定善,以陰歸屬惡,認為舍惡從善才能煉就純陽之體。把道德賤履與修道實踐聯系起來,肯定積德與修道的內在聯系。但因道教的終極目的畢竟不是成圣而是成仙,所以在道與德的關系上體現出內道外儒,以道為本為體,以儒為流為用。
另,全真道雖借用禪宗的平常心”,但賦予了新意。全真道所說的平常心”的含義是:既不離喜怒哀樂之情同時又不為這些情感所轉。要求做到不為禍福壽夭、生死去來而心有所動,是一種不著于物,不動于情的心理境界。強調心應萬物,不為物牽。實際上全真道的平常心”本質上仍然不過是心的虛寂狀態。[11]因而,平常心”既是全真道一切修煉的基礎,也是全真道將世俗音樂道教化的思想基礎。這種運用邏輯來組織的理性化的思想,使認識活動相對地擺脫了情感成分的參與。
全真道經韻音樂實際上是神圣化了的世俗音樂。雅”與俗”本來是世俗音樂的基本范疇,而道教則把這一范疇也納入了道教音樂并神圣化了,把人世間的世俗音樂道教化了。但這種神圣反映的宗教音樂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相當大的相對獨立性,會對社會存在產生特定的社會作用。所以,盡管全真道經韻音樂是世俗音樂升華了的神圣反映,但這升華了神圣反映,也能折射和反射到世俗人間,同世俗音樂一樣,能夠起著特定的社會作用,盡管兩者所起的社會作用是不同的,但兩者都能起著特定修心、娛人作用則是互有聯系的。
①摘自作者2000年于武昌長春觀的采訪筆記。
參考文獻:
[1]程毅中.中國詩體流變[M].北京:中華書局,1992.p65. [2]閔智亭.道教儀范[M].北京:中國道教學院,1990.p136. [3]史新民.論武當道樂之特征[J].黃鐘,1991(4),p9. [4]閔智亭.全真派的創立和對傳統道教的發展[J].中國道教,1991,(3). [5]周振錫,史新民.道教音樂[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 [6]道藏[M].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天津古籍出版社年聯合出版,1988,(6):376. [7]同[6],(2):p188. [8]陳景元.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集注[M]. [9]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p6. [10]清·劉一明.道書十二種[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0.p529~530. [11]張廣保.金元全真道內丹心性學[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5.p99~100.
作者簡介:孫 凡(1965~),女,文學碩士,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講師(武漢 430060)。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