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經患難知斷殺 ——蘇東坡的護生故事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7-02 瀏覽次數:次
元豐二年,因與實行變法新政的王安石政見不合,蘇東坡寫詩譏諷朝政,引發烏臺詩案”并入獄。獄中的蘇東坡第一次嘗到了被人監禁羞辱,生死不由自主的滋味。在寫給弟弟蘇轍的詩中他將自身的處境與被送入湯火的雞相比,自詡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這一次的監禁生涯使蘇東坡的心性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后來回憶說,自下獄后,念己親經患難,不異雞鴨之在庖廚,不欲使有生之類,受無量怖苦,遂斷殺。” 經歷世路輾轉,嘗過人間苦痛,人才能睜開眼看到他者。因為自身已經嘗過朝不保夕的恐懼,才能推己及萬物”,理解到眾生個個貪生怕死。一生貪歡愛啖的蘇東坡自此不僅自己不再殺生,而且作詩撰文,鼓勵親友戒殺。
出獄后的第二年,蘇東坡被貶至黃州,與好友陳季常相聚多次,相聚時唯恐季常會為了招待他而殺生,作詩勸誡。詩云:
我哀籃中蛤,閉口護殘汁;
又哀網中魚,開口吐微濕。
刳腸彼絞痛,過分我何得;
相逢未寒溫,相勸此最急,
不見盧懷慎,蒸壺似蒸鴨;
坐客皆忍笑,髡然發其冪。
不見王武子,每食刀幾赤;
璃璃載蒸豚,中有人乳白。
盧公信寒陋,衰發得滿幘;
武子雖豪華,未死神已泣。
先生萬金璧,護此一蟻缺;
一年如一夢,百歲真過客。
君無廢此篇,嚴詩編杜集。
生活磨礪養成慧眼仁心,詩人體察入微,看到籃中蛤與網中魚于絕境之中,仍然拼力掙扎,以口中殘汁,彼此相呴,以求續命。蘇東坡哀憐于此種頑強求生意志,不忍為了一己之口腹之欲,將活生生的動物開膛破肚。他以古人盧懷慎與王武子的典故作比,勸導友人效仿賢者,愛護生靈。據蘇東坡自己記錄,此后,季常自爾不復殺,而岐亭之人多化之,有不食肉者”。
蘇東坡既非生而行善的圣人,甚至都算不上一朝頓悟從此屠刀斷盡的賢者。他的戒殺之旅,更應看做是一個與自己人性不斷搏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他坦誠面對自己,時時保持觀照,也為自己未能完全斷葷,還要吃自死肉”解饞而自恨不已。正是因為人欲如此難以對治,其忌口護生之行更是值得尊敬。
在東坡詩文中,處處可以看出他逐漸增長的悲憫之心。在《記錢塘殺鵝》中,詩人描述自己在錢塘晚上路過屠夫家門,聞群鵝皆號,聲震衢路,若有訴者”,心中只覺凄然”,但是無法救助,多年之后這些哭號之聲仍然往來予心”。在《畫魚歌》中,他對人們以長刃攪水覓魚”,使得一魚中刃百魚驚”的情況欷歔不已。他在生活細微之處留心,為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并將別人送上家門的蛤蟹放還江湖;也在朝政之中推廣自己的信念,奏請皇帝疏浚西湖,憂心西湖一旦堙塞,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