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方士有哪幾位?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fā)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李信軍
“方士”與“修道成仙”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天神信仰和宗祖祭祀之風非常盛行。這一時期在古“巫祝”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宗教家,即“方士”,又稱“神仙家”。他們較之“巫祝”則更規(guī)范,同時也產生了更為系統(tǒng)的神仙理論,為當時及后世的秦漢“黃老”道家思想,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基礎。
孔子訪萇弘(資料圖 圖源網絡)
春秋戰(zhàn)國,在道教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從信仰到理論到實踐的轉型期。即上古時的“巫祝”完全是信仰型的、服務型的,而到戰(zhàn)囯時期的方士們則把這一信仰、理論,變?yōu)楦吨T行動的實踐內容。
方士們認為通過修煉,或服食藥物,亦或積德累功,自己(泛指常人)也能成神成仙。這就是所謂的“修道成仙”“功德成仙”的起源。
這一時期,在社會上非常活躍、并對后世產生深刻影響的方士主要有:萇弘、鄒衍、徐福等。
一、周靈王身邊的重臣——萇弘
萇弘,周靈王時期的方士(約公元前571-545年),是史籍記載最早的方士之一。據《史記·封禪書》說:“是時萇弘以方事(即以方士之術)周靈王,諸侯莫朝周(指周弱而諸侯強,心存不服),周力少(指國虛君弱),萇弘乃明鬼神事(指告誡諸侯,并以天神懲罰報應之道,曉之以理),設射貍首(指射殺狐貍,亦說黃鼠狼),首者(指狐貍的頭部,暗喻帶頭的人),諸侯之不來者(指內心不服,有叛逆行為)。
根據這一史料表明,萇弘不但通曉方術,而且還是周靈王身邊的重臣、謀臣。當他看到諸侯不服,并有叛逆行為之時,他用“善惡報應”之說,并以“殺貍儆侯”的方法來威懾諸侯。
善惡報應(資料圖 圖源網絡)
這就是道教歷來高標“忠國孝親”的由來。也是俗稱“殺雞給猴看”的最早典故。
二、“五德終始”之說集大成者——鄒衍
鄒衍,戰(zhàn)國末,宣王時(公元前356-301年)著名的方士、陰陽家。陰陽五行之說最早見于《書經·洪范篇》它的宗旨在于論述宇宙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
徐福東渡(資料圖 圖源網絡)
陰陽家鄒衍將五行之說進行了歷史性改造,進而提出了“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huán)”的理論,并由此創(chuàng)立了“五德終始”之說。他認為五行之間是相生而又相克的。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反,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
根據這種相生相克及天道循環(huán)理論,認為人類的歷史,包括王朝的更替,萬物的盛衰等等,都是按照這五行相生相克的規(guī)律無限循環(huán)的。
“五德終始”之說,對后世的煉丹術、中醫(yī)學、養(yǎng)生學、命理學、地理風水、建筑布局等各方面,都產生了很大影響。
三、傳播漢文化的先驅者——徐福
徐福,又名徐市,公元前255年,戰(zhàn)國末著名方士。其幼年習讀儒書,后拜鬼谷子,即“王禪老祖”為師,研習陰陽五行之術,之后修真煉丹、行醫(yī)布道。據《史記·封禪書》說:“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為求長生不死之藥,曾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神山,一去不返”的記載。
徐福(資料圖 圖源網絡)
那么,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神山,一去不返。他到哪里去了呢?原來,徐福入海求神山,求仙藥未得,害怕秦始皇遷怒,故在海上飄流數日后,又率隊經廟島群島,橫渡渤海至遼東半島,然后沿半島東南近海至朝鮮半島,再折南而行,橫渡朝鮮海峽,到達日本的本州和歌山。徐福及其船隊抵達北九州的大島后,進入瀨戶內海,遠達紀伊半島。從此,他們開始了漢文化的首次傳播。
徐福抵達日本后,將秦國高度發(fā)展的造船技術和政治制度、文化藝術、生活方式以及冶煉、農耕、醫(yī)學、文字、貨幣、宗教、養(yǎng)生、建筑、服飾、瓷器和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加以應用和傳播,使日本在“繩紋”時代即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歷代日本人民把徐福尊為“豐收神”“紡織神”和“醫(yī)藥神”加以供奉和祭祀。現在,坐落在日本九州島上的徐福紀念碑、徐福墓和徐福祠,一直是當地人民和游人瞻仰和朝拜的圣地。
徐福是歷史上第一位開啟了中日人民友誼、文化交往的先河。他是一位杰出的探險家、航海家、宗教家、科學家,傳播漢文化的先驅者。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