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蘇武廟:蘇武魂銷漢使前 古祠高樹兩茫然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閆有喜 張尚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這是晚唐詩人溫庭筠瞻仰蘇武廟(蘇公祠)時的感懷之作,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古圣先賢的深切敬意,對其民族氣節的熱情贊頌。蘇武十九載飲雪吞氈、風刀霜劍,牧羊北海、雁斷云邊,依舊不改其節、不墮其志,遙思故國、忠貞不屈。蘇武的忠勇和氣節砥礪著后人。蘇武山正是因蘇武而聞名,因蘇武而精彩。
蘇武廟(資料圖 圖源網絡)
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使甘肅省民勤縣境內的蘇武山不但成為紀念先賢蘇武的載體,同時也成為著名的道教活動場所。據縣志記載,民勤道教活動在明清兩代便已存在,清代時較為興盛。至上世紀50年代,民勤縣境內有200余處寺廟,其中縣城內有40余處。蘇武山、槍桿嶺山兩處均有規模較大的古寺廟建筑群,其中蘇武山以道教建筑群為主。
蘇武廟古拙蒼穆、規制恢宏,立于廟中,人們對蘇武忠貞不屈精神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蘇武廟(蘇公祠)是蘇武山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建筑,重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832年),后幾經修葺。蘇武廟門前是一個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有“漢中郎將蘇武牧羝處”9個大字。
山門處懸掛的是鍍金的“一代忠良”巨匾,兩邊懸掛有清順治元年(1644年)貢生許致慶的木鏤聯句“十九年身老羊群杖節不移匈奴事,三千里書傳雁信生還猶是漢廷臣”。山門還鏤刻有馬子靜的聯句“三千里持節孤臣,雪窖冰天,半世歸來贏屬國;十九年托身異域,韋鞴毳幕,幾人到此悔封侯”。祠廟飛檐翹角、雕梁畫棟,顯得古拙蒼穆、規制恢宏。
蘇武牧羊(資料圖 圖源網絡)
清代中葉時,在蘇武廟(蘇公祠)南、北建有玄武真君廟和百子娘娘殿等道教建筑,東南面建有蘇武戲臺。蘇公祠前有紀念廣場,并立有石碑;玄武真君廟則是呈四合宮觀制,有山門、玄武大殿和左右配殿;蘇武戲臺為單殿式建筑,戲臺前有活動廣場。3幢建筑均為歇山頂式屋頂式樣,依山勢而建,呈互為倚角之勢,形成相互連接的建筑群體。此外蘇武山上還有諸如蘇山宮、蘇山書院、蒙泉亭、百字銘碑亭等建筑群落。
蘇武山上的這些建筑群落成為清朝到民國時期道教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除了正常的宗教活動外,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和九月重陽節時,這里還要舉行盛大的廟會,其間有大量道教信徒上山祭拜,或酬神還愿,或祈福祝禱,熱鬧非凡。廟會時節,蘇武山戲樓還常有戲曲演出,結合民間在山上舉行的一些賽駝、賽羊會,“車馬絡繹,人煙輻輳,小戲雜耍,極盡所能”。“紅男綠女,比肩接踵,臺上一呼,臺下百應。”如此場面,一直延續到民國晚期。
蘇武廟之重建:道教的“潛隱歷練、修身養性”和蘇武的民族氣節、愛國情操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蘇武廟及周圍建筑盡被拆毀,只有遺址和一些土坯、柱石、板瓦和銅錢等遺物。上世紀80年代,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民勤縣的道教活動逐漸恢復。1996年,縣政府將蘇武山國有土地1500畝劃撥給蘇武山道教管理委員會,供道教活動場所使用。其后,民勤縣道教界人士、社會文化界人士曾多次倡募修復蘇武廟,但由于募集資金不足而屢次被擱置。直到2005年夏,在民勤縣委常委、統戰部的倡議和努力下,在原蘇公祠遺址旁重修蘇武廟,現已竣工并由民勤縣道教協會使用。
新建的蘇武廟充分體現了道教宮觀建筑思想,其布局、體量、結構十分鮮明地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采用明臺、廊架、斗拱、大屋頂形式,并融入道教建筑的審美觀念,采用干南坤北、坎離對稱布局。將先前的蘇公祠、玄武殿等建筑按照道教思想進行有效整合,即道教尊神供奉在中軸線上,先賢供奉在左右兩邊。形成結構方正、對稱嚴謹、神賢組合而成的建筑群,體現了尊者有序、道法自然的建筑形制。
蘇廟夕照(資料圖 圖源網絡)
蘇武廟的山門左右兩邊分別設置東西倒座,東面為道士住房,西邊為云游道眾和香客們的臨時客房。屋脊上有蹲獸脊飾,柱頭、額枋都施以彩畫裝飾。進了山門,便會來到蘇武廟的前院,前院的中心大殿是關公殿(財神殿),金黃色琉璃瓦的歇山式屋頂,四角輕盈起翹,精巧非凡。關公殿由明間、次間及廊子組成,前后兩殿門。穿過關公殿,即是蘇武廟的后院,后院中心大殿為真武大殿。
真武大殿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設計,屋頂為大式瓦作形制,單檐歇山九脊殿,上有筒瓦騎縫,脊上有特殊脊瓦,并有吻獸作裝飾,材料都是金黃色的硫璃瓦。屋身通進深13.82米,通面闊22.82米。臺基的外面均包裹磚石,上有花瓶柱欄桿的裝飾,殿門的月臺前有踏道,兩側有垂帶石,中間則是輦道,上面雕刻著云龍水浪的圖案,顯得高峻壯觀。
真武大殿兩邊則根據日東月西、坎離對稱的原則,設置配殿供奉先賢,分別為蘇武殿和金日磾殿(待修)。蘇公殿為5架硬山頂,5開間抱廈前出廊,殿堂內堊壁素潔,內置彩塑的蘇武正坐官身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殿堂的四壁有彩繪的蘇武牧羊故事和歷代名人詠嘆蘇武的詩賦,可謂字字珠璣、佳句連連。
“十九年羝乳雁信胸腹時刻和親事,三千里身正節直肝膽日夜未央宮”,鐫刻在蘇公殿內的對聯分外醒目。拂去歷史的塵埃,一個身著戎服、牧羊驅馬、白發丹心的使臣形象在我們眼前更加清晰而深刻。民勤蘇武山,是當地人們憑吊蘇武的寄托所在,山上以蘇武廟為代表的諸多道教建筑群落,均是因蘇武而誕生,又因蘇武而發展。在這里,道教的“潛隱歷練、修身養性”和蘇武的民族氣節、愛國情操緊密結合,相得益彰。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蘇武山上蘇武廟》一文整理發布,作者閆有喜、張尚忠,選自《中國道教》期刊,2013年第3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