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鄒魯”古婺金華也是道學之鄉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稱,道教在古婺金華也是歷史悠久,北山黃大仙正是歸屬這一門教。二千年來,古婺白沙因為有了白沙老爺盧文臺,人們為紀念他當年治水有功,為民造福,從而建廟祀之,所以這一帶以佛教為主;然而,在廣袤的古婺白沙,也孕育著眾多理學名家和道學名人。
“程朱理學”發祥地之一
“程朱理學”眾所周知,但不知其開山鼻祖,程頤、程灝的導師,朱熹的先師,還就是金華開化村周氏的先祖先宗周敦頤,開化周姓至今仍尊奉至上,并引以為榮。周敦頤的陰陽八卦《太極圖說》多少后世道學賢人攻讀研究一生。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讓多少后世道學賢人攻讀一生
金華素有小鄒魯之稱,而長山石門則有“小鄒魯之一嫡派”美名,宋元時,石門倪氏就設有“季原堂”和“魯齋”學館,在此培養了一批寒門學士、理學名人。
金華北山中的理學大師
南宋進士,徽州通判何基,就是在時任國子學助教、身為太學博士的石門倪氏三世先祖倪允才所創辦的“季原書堂”所學,何基辭官后居金華北山,讀書講學,教授門生,他與王柏、許謙、金履祥同稱“北山四先生”。而倪允才本人也曾從理學名人潘良貴,學有所成。石門倪子巖,不求仕途,潛心修道,主攻理學,得到時任狀元唐汝輯的稱贊,詩曰:“寸寸光陰寸寸金,乾乾終日意何深。為人為己為他道,希圣希賢只此心。”倪公度在得中進士第后,亦無心求官,歸隱鄉里,與諸弟講讀理學,晚年更與金華學派中堅何基、王柏同游。倪顯學成后高登進士榜,也曾為官,但其更好理學、初學唐仲友,后學呂祖謙。倪子俊,從學呂祖謙,孜孜以求,陸象山稱其“秀發精通,足為美器”。而翰林學士,二部尚書倪普,則從學大師王柏,專修理學,世人稱其“昭然一世山斗”。
金華北山一景
“一門三孟”:歷學與理學的貫通
而被時人稱為“一門三孟”的倪公度之弟倪公晦、倪公武,除愛好理學外,更傾心苦攻歷學,精神可嘉,后人倪子恢,仕官教諭、訓導,精研天文、歷學,并有所成,著有《元理管窺》數卷。而眾多倪氏族人在研究歷學方面最有成就的要稱倪氏高祖、西漢御史大夫倪寬,漢武元封六年,昭令倪寬主持修改歷法,倪寬召司馬遷、公孫卿等二十余人,經過刻苦鉆研,共同測算制定出新的歷法,即古今聞名的《太陽歷》。該歷法推定一回歸年為365.3851539日,一月為29.4381日,《太陽歷》以一月為歲首,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每十九年設有7個閏月,太陽歷就是而今所說的農歷和夏歷,自西漢太初元年啟用至今,可見倪寬當年主持重修太陽歷其功顯赫,功不可沒。
“叱石成羊”黃大仙 金華山中得仙道
關于黃大仙的來歷眾說紛紜,較為一致的說法是:黃大仙即晉代人黃初平,道號赤松子。黃初平乃浙江金華蘭溪人,據《金華府志》記載,黃初平牧羊山中,遇到道士,修道山中,其兄四處尋找不得,四十年后,經道士指引,相見于山中,其兄問當年羊群何在,初平日:“山之東”,其兄張望,只見點點白石,初平叱喝一聲,白石皆變羊,其兄方知弟已得道成仙,遂隨弟習道,后亦成仙。
金華黃大仙祖宮
這只是民間傳說,神乎其神,未必是真,說他有“叱石成羊”的法術,只是讓人相信他已成仙。晉代,金華北山建有規模宏偉的“黃大仙祠”,名為“赤松觀”。
現今,黃大仙信仰之盛,當首推香港。黃大仙信仰在1915年由普慶壇的創建人梁仁庵道長傳入香港,其后蓬勃地發展。那里香火旺盛,進香求簽者人山人海,信徒之虔誠亦非他處可比,但是向他們問起大仙的來歷時,往往無言以對。
一門五代為大師:高道葉法善與其后人
要說道家的道學,這在中原華夏,要比佛教和基督教都要早得多,它是我國的正宗門教。道教在古婺金華也是歷史悠久,北山黃大仙正是歸屬這一門教。二千年來,古婺白沙因為有了白沙老爺盧文臺,人們為紀念他當年治水有功,為民造福,從而建廟祀之,所以這一帶以佛教為主,但白沙人可曾知道,在一千多年前,現今的葉店葉氏先宗卻有賢人葉法善者,卻是一門五代榮為道學大師,馳名天下。
金華八婺
武義牛頭山——金華八婺第一峰,海拔1560米,相傳為老子坐騎青牛所化。葉法善天師常在此采藥煉丹,他共侍奉了自高宗、武則天至玄宗五朝唐皇。葉天師105歲鶴齡在此牛頭山羽化仙去后,鄉人建殿崇祀。欽定《四庫全書》載:葉天師殿,在縣東牛頭山,祀葉法善真人。
葉法善:精通符箓辟鬼之術的受箓高道
葉法善,唐代著名道學家,官銜至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封越國公兼內宮景龍觀觀主。葉法善出身于四世修道之家。《唐鴻臚卿、越國公、靈虛見素真人傳》曰:“高祖乾昱、曾祖道興、祖國重、父慧明,四世習隱,累辟不就,間氣所辭,開道脈。”葉法善之高祖葉乾昱,生活在道教盛行的南北朝蕭梁時期。(《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有載:“克壯其猶,永孚于德,謹戶習隱,塞兌億坤。碩膚長材,通理博藝,雖安車累至,而堅臥固辭。故慶祚克開,眉壽維永矣”。上述碑文可知葉法善的高祖葉乾昱,具有高尚的德行和卓越的才智,飽覽六經而精通道義。朝廷多次派車相請,力辭不赴,卻隱居山林修道養生。葉法善曾祖葉道興,名廷瑩,在家道士,《唐故葉有道先生神道碑》中說是一個精通符箓辟鬼之術的受箓高道。
道教大師葉法善
唐開元二年(714),唐玄宗因葉法善助其消滅韋、武集團及太平公主的反叛,立下匡國輔主的豐功偉績,授之金紫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兼景龍觀主,但葉法善“仍舊為道士”。對于葉法善的高風亮節,玄宗贊之“勝氣絕俗、貞風無塵”。唐制越國公爵位與郡王同列從一品,食邑三千戶,是唐時為道教所設最高世俗稱號,鴻臚卿爵位從三品,是主管宗教與外交的行政長官,金紫光祿大夫為正三品爵位,景龍觀系唐皇家道院,觀主形同唐代國教——道教之宗師。
葉法善祖父葉國重,他“靈承道宗”、“仙骨有象”、“專精五龍,遍游群岳”,“聰以達遠、明以察微,達生死之占,體物氣之變”。當朝廷知道其道行超群,多次征召,一再謝絕,卒后謚“有道先生”。
葉法善父親葉慧明,深諳道教精義,掌握高超的陰陽、卜辭、符架術,朝廷雖多次征召,卻辭而不就,而隱于民間。卒后因子葉法善勛而受賜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歙州刺史,并奉敕立《大唐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于墓前。
葉法善叔祖葉靜能,號神龍,葉國重之弟,“叔祖靜能,頗有神術,高宗時,直入翰林,為國子監祭酒,武后監國,南遷而終”(《太平廣記》)。葉靜能歷經唐高宗、武后、中宗數朝,為宮廷內道場道士,深受皇室恩寵,他與侄孫葉法善同朝侍主。
葉法善家學淵博,他全面繼承了葉氏道學世家的祈晴禱雨、符咒驅邪、五龍安宅、勘察地輿等道術,還兼收并蓄當時道家各派之大成。
而今白沙地方仍有不少道學傳人,如今家鄉如葉店、讓長、長山、瑯琊及至白沙源頭的深山僻野都有不少人信道崇教,包括那些老百姓口中說的看相摸骨測風水之人,從繼承先代歷史和傳承民族文化的意義上,仍有必要保留和研究。
本文來自婺城新聞網,原標題《古婺白沙的理學歷學和道學名人》,騰訊道學搜集網絡資料整理編輯。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