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城隍廟:漢高祖劉邦大將紀信神廟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文/繆樹德
我愛逛城隍廟,不僅是那里的書畫、古玩中有許多樂趣,更重要的是它與我有著比較深厚的情緣。
1954年的暑假,尚讀小學五年級的我,隨父進城賣麥草,不但讓我這個鄉下孩子第一次領略了黃河的洶涌澎湃,鐵橋的壯麗恢宏和省城的雄偉繁華,而且在府城隍廟親眼瞻仰了城隍爺的高大威武。這些都在我兒時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蘭州城隍廟(資料圖 圖源網絡)
1968年5月4日,為慶祝“五四”青年節,我隨甘肅師大的宣傳隊在城隍廟戲樓與當時的八大院校搞匯演。演出開始前,我就急不可耐地到正殿中去看望城隍爺,卻不料城隍不知何處去,只見優伶舞翩躚——原來隍爺早被拆除,城隍廟已被市屬劇團所駐足。1983年10月我從市委組織部調任市文化局,由于分管劇團業務,必須經常去隍廟觀看劇團的節目排練。不料,1984年11月25日凌晨,城隍廟突發大火,等救火車趕來,城隍廟的戲樓和東西兩排廂房已經被無情的大火燒成灰燼。后來,事故圓滿處理了,但城隍廟的前半院只能成為一片空地。
命運有時真如戲劇一樣巧妙。1992年8月中旬,在蘭州市舉辦“首屆中國絲綢之路節”期間,我又被調任蘭州市總工會,分管文化宮和俱樂部等業務工作——此時,文化團體已退出城隍廟。城隍廟又恢復了“蘭州市第一工人俱樂部”的名稱。
蘭州城隍廟歷史
由于我對城隍廟已經有了比較深厚的淵源和情感,故而便對城隍廟的歷史做了一些淺顯的探究。
經考證:“城隍”者,城就是用土筑墻;隍就是把土挖深了。高高的城墻加上沒水的壕溝謂之城隍。《易經》中曰:“城復于隍”就是它最早的出處。據《禮記》講,早在周朝就有祭祀城隍的儀式。到了唐朝,祭祀城隍的活動已經推開了。到了宋朝,各地都大興修建城隍廟,大有普天共祭之勢。
蘭州別名金城,始于西漢設置的金城縣與金城郡。隋代開皇元年(公元587年)取皋蘭山為名,設置蘭州總管府。唐代以后仍叫蘭州。
蘭州城隍廟(資料圖 圖源網絡)
南宋寧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始建蘭州城隍廟,地處金城中心,坐北朝南,占地12畝,總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明朝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城隍廟失火,大部分殿廊付之一炬。150年后,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才重新修建。建起了三座大殿。南面叫獻殿或享殿,中間叫正殿,北面為寢殿。
據《宋會要·方域》記載,“蘭州城東西約600余步,南北為300余步”,是個小城。到了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肅王府遷至蘭州,極力擴大城市建設,蘭州城才擴為內城周圍6里多,外廊周圍14里多的規模。當時的城隍廟,五泉山,金天觀等建筑都得到了擴大修建的機會。到了清朝,城隍廟又一次被修葺、加固。
康熙三年,陜、甘分省。康熙七年(公元1688),甘肅布政司由鞏昌(即隴西)移到蘭州,蘭州自此才成為甘肅的省會。乾隆三年(公元1738),臨洮并入蘭州,并更名為蘭州府,設皋蘭縣為府治。城隍也更名為“府城隍廟”。不久,朝廷裁去甘肅巡撫,將甘陜總督移治于蘭,兼巡撫事。這樣,蘭州就成了甘肅省(包括寧、青、新及內蒙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城市地位的加強,給包括府城隍廟在內的城市建設帶來了又一次機遇。據《皋蘭縣志》記載:“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7),通省官紳捐資重葺城隍廟,后二年始成,原為‘忠烈侯坊’,大門三間,二門上為戲臺,內布享殿五間,又內正殿五間,再內為寢殿三間,最后為客堂三間,左右建附光眼、痘癥二祠。享殿左右為鐘鼓樓;正殿左右為六附城隍;又左右長廊列曹官祠四,山神、土地祠二。其余長廊空,壁畫有滎陽捐軀事”。當年的建筑總面積就達到4000多平方米,成為一座殿堂巍峨,畫棟雕梁,檐牙高啄,氣勢森嚴的宏偉建筑。
城隍爺其人:西漢隨劉邦斬白蛇起義之紀信
據考:傳說中的城隍爺是人,不是神。他就是西漢時期隨劉邦斬蛇起義,赫赫有名的紀信將軍。《史記·項羽本記》中道:“漢將紀信說漢王曰:事急矣,請為王誑楚為王,王可以間出。于是漢王夜出女子于滎陽東門,被甲二千,楚兵四面擊之。紀信乘黃屋車,傳左蠹曰‘城中食盡,漢王降’。楚皆呼:萬歲!漢王亦數十騎從城西門出走成皋。項王見紀信,問‘漢王安在?’信曰‘漢王走矣!’項王燒殺紀信。”這段故事慷慨而悲壯。據說北宋時期的宋遼金沙灘惡戰中,楊大郎亦曾效仿“滎陽捐軀”的故事,假扮宋王天子欺騙蕭太后,宋王和八賢王等人才得以逃脫。
紀信乃甘肅成紀(天水)人,他視死如歸,忠勇救主,被漢高祖劉邦封為“蘭州城隍”,并為歷代王朝倡導。明代初年,朱元璋取消天下城隍封號,改稱城隍神,只立木牌,不準塑像。唯獨蘭州府城隍的封號未動,并依然保留其泥塑雕像。這便與紀信將軍的事跡大有關系。
紀信將軍(資料圖 圖源網絡)
蘭州于民國年間正式設市。1923年8月,成立了蘭州市政籌備處。后因戰亂三撤三設,直到1941年(民國三十年)7月,才正式成立了蘭州市。城市越來越大了,隍廟的善男信女也越來越多了。舊社會,人們把蘭州城隍描繪成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神靈,香火十分旺盛。由于隍廟周圍聚集著無數平民百姓,所以府城隍廟就成了下層社會三教九流的活動場所。燒香求卦的、說書賣藝的、聽戲喝茶的、擺攤叫賣的、乞食討要的應有盡有。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蜂擁而至。特別到每年農歷五月二十八日,即城隍爺誕辰那天,不但要唱大戲,而且隍爺還要“出府巡察”。
原來,在隍廟后院的馬廄里還養著四匹專供“隍爺”乘騎的高頭大馬。這四匹馬非同尋常。平時它們“養尊處優”,還由皋蘭縣專款支付草料,養得膘肥體壯。它們配有華麗的鞍韂、轡頭,身上還有特殊標志。大凡蘭州人均認識它們。所以每當它們從馬廄逸出,大搖大擺地蹀躞于大街之上,或引頸而咻咻,或隨意擇吃貨攤上的水果、蔬菜、糧食,無人敢驅趕它們。猶如當今的印度神牛上街一樣。因此,過去蘭州人的歇詬語中就有一句曰:“城隍爺的馬——白吃”。這句話雖然是對紀信將軍的絕大諷刺,但一些小商小販還引以為榮,認為是城隍爺看得起他們,豈不愚哉!
城隍廟的演變
在黨中央和第一代國家領導人的指示下,1965年,蘭州市人民政府發文將府城隍廟劃撥給市總工會管理,并建立了“蘭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宮俱樂部”。
1966年夏,“十年浩劫”之狂飆席卷華夏大地。全國工會組織統統被撤銷,于是市文化局機關和市歌舞團、市豫劇二團進駐府城隍廟。
城隍爺神像(資料圖 圖源網絡)
1973年,黨中央全面恢復了各級工會組織。蘭州市委亦批準重新組建了蘭州市總工會。
1976年8月,蘭州市委決定將工人文化宮和府城隍廟一律交還市總工會,恢復了“第一工人俱樂部”,并于1978年正式發文讓文化單位全部退出工會組織的活動場地。
1992年7月,市總工會在城隍爺的正殿內開辦了職工歌舞廳。
1998年,市總工會籌資重新修建了1984年被焚的東西廂房。
1999年,市總工會二次籌資,并由市政府撥專款50萬元修建了府城隍之戲臺(不再是戲樓)。
2013年冬,城隍爺的正殿內又重新塑造了“城隍爺”的神像。但是,新的塑像完全不像我兒時眼中所見的隍爺。原來的隍爺是一人坐在正中的蓮臺上,頭戴古時的文巾冠,身著黃袍,手、面涂金。而今天的城隍爺卻站在正中、兩邊塑有兩個“秘書”,頭戴漢朝之宰相帽,留著山羊胡,與原來高高大大,頭頂快要碰到天花板的紀信將軍相差很大。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蘭州城隍廟小考》一文整理發布,作者繆樹德,選自《蘭州日報》,2015年5月4日。)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