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臨渭水,北枕莽原——道教圣地中五臺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昔時太清觀,今日中五臺
咸陽中五臺道觀位于咸陽市區東風路北端,渭城區政府東鄰,南臨渭水,北枕莽原,東依漢陽陵,西牽漢茂陵,地勢北高南低,呈黃土溝坡狀,海拔最高430余米,最低380米,相對高差50米,為關中五臺之首,著名的道教圣地。近年來,隨著道觀的不斷修葺,這里已成為南來北往的游客來咸陽觀光旅游的重要景點之一。中五臺道觀歷經千余年風雨滄桑,如今游人如織,香火鼎盛,一片和諧景象。
中五臺道觀正門
中五臺道觀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初名為“九天太乙元君廟”,唐時又名“太清觀”,金大定三年(1163年),朝廷賜名“太清觀”。明清時期又稱“真武臺”,明嘉靖十三年重修,陳任奎鑄鐵鐘,以記其盛。后更名為“中五臺”,沿用至今,與南五臺齊名。《咸陽縣志》載:“中五臺在縣東五里,明嘉慶三十六年陳仁奎鑄鐘……廟址高數丈,作長方形,峻峭如削。”自創建以來,這座歷史上占地規模近150畝的道觀,幾經盛衰,數度重修,它的歷史故事不勝羅舉。民國時期這里曾被改為學堂,據民國年間道觀內碑文記載尚有地產36.85畝。1949年6月,彭德懷曾以此為指揮所,率領人民解放軍阻擊國民黨馬步芳、馬鴻逵的部隊,殲敵千人,取得了咸陽阻擊戰的全面勝利。
1950年土改時道觀仍然存在。1953年道觀部分殿舍改為中五臺小學,即后來的塔爾坡小學,1954年塔爾坡小學遷現址。1964年渭濱公園將觀內大殿部分建筑材料拆走建公園內的亭臺。1967年塔爾坡小學又拆除觀內部分建筑材料用于修繕校舍。1968年“文革”中“破四舊”運動,中五臺所剩廟宇全部拆完并將清理出的道觀用地復墾,中五臺道觀四周3、4丈高、1米多寬的夯土層被徹底毀掉。80年代初,道觀恢復宗教活動,中五臺道觀僅有破殿兩間,土窯三孔,居士幾個,山門冷落,香火幾滅。
1993年,當地政府成立了“中五臺旅游景點開發籌備處”,提出為進行旅游開發,恢復重建中五臺道觀的方案,中五臺原臺基土地復歸中五臺道觀所有。1994年,中五臺被咸陽市列入市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單位。2000年,中五臺道觀眾居士幾番邀請和舉薦全真教華山派第二十代傳人賀信萍道長出山,主持中五臺教務。當時正值賀信萍道長的師父——原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大師身體有恙,他日夜服侍于左右,不得離身,故而不敢冒昧應諾。2003年,閔智亭大師來中五臺視察,欣然命筆為中五臺題匾撰聯,并力薦賀信萍道長擔當此任,賀信萍正式回咸住持咸陽中五臺。隨后,賀信萍道長根據政府有關批文,多方奔走、多方籌集資金重建道觀、進行旅游景點開發。2011年5月22日,中五臺道觀隆重舉行了道觀修復竣工暨神像開光大典。
中五臺的文物遺跡,主要有金大定時期頒發的“尚書禮部碟”原樣雕刻碟石(現存咸陽歷史博物館),記錄著中五臺道觀名稱的由來,文中記載“乞立太清觀名額,勘會是實,須合給賜者”等字樣。另存有民國二十二年的碑文一通、古石羊、石獸雕、龍雕石基等物,其他文物遺跡還有待發掘。
巍峨雄渾,光明祥和——中五臺道觀的建筑與雕塑
中五臺道觀大殿之一
道觀原有80年代修復的兩座殿堂,現在的房屋已增至40余間,并塑神像15尊。中五臺道觀自山門沿中軸線前進,迎面為巍峨雄渾的真武大殿。大殿居正中者為真武祖師像,兩邊分別端坐著三茅真君和漢鐘離、呂洞賓、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等諸位祖師的圣像。大殿兩側的墻壁之上,繪有細致生動的道教神仙譜系三十六天將圖。殿后供奉關圣帝君。這些祖師圣像皆莊重威嚴,光明祥和,威武生動,光照千秋。該大殿為中國傳統的土木古建筑,共七大間,重檐歇山式結構,金黃琉璃瓦屋頂,捏花脊獨特造型,翼角優美靈動,山墻、檻墻和須彌座正面均做有磚雕,形象逼真,雕琢精美,寓意深邃。墻壁上則繪有細致生動的道教神仙譜系壁畫。山墻、欄墻及須彌座均飾以精美磚雕。門窗隔扇采用鐵索套梅花圖案,欞花、工藝精湛,外墻上的高浮雕栩栩如生,使得整個大殿金碧輝煌,蔚為壯觀。
在道觀東西兩側,有藏經樓、丹房、客堂以及呂祖殿、藥王殿,東西有卷棚對稱,其余建筑均為二層。兩殿各供奉著八仙之一的純陽呂洞賓祖師和坐虎針龍的藥王孫思邈真人。藥王、呂祖像神態安詳而飄逸,兩側浮雕則采用民間雕塑傳統工藝,向世人展示著傳說中的那些神仙在塵世中降心化性、救度群生的故事。道觀山門內供奉了護法神王王靈官的神像,左右墻壁繪制了青龍白虎。
山門的兩邊分別建造有鐘樓和鼓樓。大殿以北為老姥殿,崇祀斗母元君、驪山老母和九天玄女(九天太一元君),殿內側壁上繪制著驪山老姆傳李筌《陰符經》釋義的壁畫。大殿右后側修建有五間二層的藏經樓,坐北朝南,硬山應洞瓦屋頂,正房門左右各設廂房三間,硬山單坡灰筒瓦屋頂,和正樓相襯,沉穩大方,為道觀藏經讀經、修真煉性之所,極大的豐富了道觀的文化內涵。
中五臺道觀側影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