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語善文 贈詩濟貧曹仙姑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曹希蘊,字沖之,世號曹仙姑,道號道沖。徽宗召她入宮后又封為清虛文逸大師、道真仁靜先生,北宋徽宗宣和年間,趙州寧晉(今邢臺寧晉)人,北宋初期樞密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曹利用的族孫。曹仙姑自幼聰穎過人,五歲就能吟詩作賦,十五歲已是飽覽群書,諸多經史子集背得滾瓜爛熟。她博通書畫、詩詞、歷數、方技,尤長于文辭。有文獻記載:“仙姑能言便解文字。五歲賦詩屬文。十五歲,古今載籍,博覽無遺。書一經目,終身不忘。”
仙姑能言便解文字。五歲賦詩屬文。
仙姑歸隱
在她二十一歲那年,只身歸隱去了少室山玉華峰。“嘗謂處世居家,均在樊籠,因不愿嫁,脫身遁去。二十一歲,隱于少室山玉華峰,棲神導氣者凡十余年。惟恐一物累己,衣糧不赍,人自供給,有若神助。家人蹤跡之,則宛轉潛避。齊人張公諫議知其異,度為女冠。因遙詣青州遠游觀張幾真為師。欲受箓,無資,乃足歷四方,貨文于市,以冀遇得道者。后受箓于閣皂山。于是四方始知仙姑之名矣。”
仙姑賣詩
《桐江詩話》中載:“曹希蘊貨詩都下,人有以敲梢交為韻,索賦《新月》詩者。曹詩云:‘禁鼓初聞第一敲,乍看新月出林梢。誰家寶鑒新磨出,匣小參差蓋不交。’”這是說的曹希蘊賣詩的故事。寫詩而賣,在宋代司空見慣。許多文人為了生活,但絕不是為了賣弄炫耀才華,他們不得不出門賣詩。不過,曹仙姑賣詩只為救濟窮困。“(曹仙姑)晚入京師,隱于閶闔門之咸寧坊。貧困者有所告,則贈以詩,使貨鬻度日。都人供饋者,肩踵相摩,多所不納。有不能卻者,尋以施予他人。”
道詩經典《靈源大道歌》
“歌”和“行”都是古樂府詩的體裁,如白居易就有兩首十分著名的《長恨歌》和《琵琶行》。曹希蘊也寫過這樣的古詩,叫《靈源大道歌》,“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于人終不負。”全篇一百二十八句,運用自然的鋪敘,闡明自己的觀點,解說修道之術,可謂是一首道學上的經典詩作。
清虛文逸大師
曹仙姑以其文著稱于世,獲得徽宗賞識。“徽宗欲為仙姑建宮觀,懇辭不獲,則僅受數楹,為樓以奉三清。詔加號清虛文逸大師。又賜號道真仁靜先生。又為營保慶泰寧宮于其側。”宮觀即將落成之時,仙姑辭世。“葬于開封縣新里鄉,賜號希元觀妙先生。”仙姑去世之后,徽宗將其作品,貯藏于玉清和陽宮,自此民間少有流傳。
仙姑詞作
西江月(燈花)
零落不因春雨,吹噓何假東風。紗窗一點自然紅。費盡工夫怎種。
有艷難尋膩粉,無香不惹游蜂。更闌人靜畫堂中。相伴玉人春夢。
踏莎行(燈花)
解遣愁人,能添喜氣。些兒好事先施力。畫堂深處伴妖嬈,絳紗籠里丹砂赤。
有艷難留,無根怎覓。幾回不忍輕輕別。玉人曾向耳邊言,花有信、人無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