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第二洞天”重振威儀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道教是歷史悠久的中國本土宗教,而臺州在中國道教歷史和道教文化版圖上有著崇高的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委羽山。委羽山在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中名列第二,在河南王屋山之后,稱“第二洞天”。
委羽山的山體這幾十年來遭受嚴重的破壞,周邊的環境受到了嚴重的侵蝕,一位作家曾經在一篇著名的散文里描述過白鶴翔集的情景,但這情景現在已經蕩然無存。委羽山大有宮也呈現破衰之象。
最近參加了臺州市道學文化促進會會議,我聽到最鼓舞人心的消息,就是把重振第二洞天列為它的最重要任務,而且目前各項計劃都在積極推進之中了。
鶴泉
古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委羽山其實是一座小山,海拔只有87米,但它吸引著歷代名道不遠千里萬里來到這里筑廬修道。最早的周代道人劉奉林就在這里煉丹成功,控鶴升天。被稱為南宋第一賢相的杜范為委羽山賦詩一首:
莫訝青山小,山回洞得名。
仙人騎鶴去,留跡在空明。
據《黃巖道教志》記載,委羽山過去“滿山蟠松郁郁蔥蔥,陣陣白鶴或翱翔盤旋,或棲息松間,鶴唳聲聲似仙境。”近日,我從南坡再登委羽山,曲折幽深,誠如民國初年康有為所題:“松竹幽幽委羽山,別有天地非人間。”我雖然沒有見到棲息在松間的白鶴,但山坡上有一口井名“鶴井”,坡地和山頂上都是高高聳立的松樹,令人不禁懷想明月松間照和白鶴繞樹、依松棲止的情景。而松鶴正好是道家的祥瑞和符號。道人服松食、松葉以求長生升天,得道之人騎鶴往來,以鶴為伴。
今人陳文天先生游委羽山時,賦小詩一首:
凈慮松濤寂,虛懷若洞天。
空山驚鶴唳,月色滿平川。
長期擔任臺州市經濟部門負責人、現為臺州市政協副主席的鄭薦平,受邀為臺州市道學文化促進會的名譽會長。那天他在促進會的會議上,充分肯定了促進會把振興有中國道教“第二洞天”之稱的委羽山作為首要目標的規劃,這件事做好了,是可以載入地方史冊的。
我也具有同樣濃厚的委羽山情結。三十多年前,當我剛落戶黃巖城關時,我經常騎車出城,漫步在委羽山的松徑橘林間,遠眺周山的漠漠水田。
鄭薦平對委羽山的推崇是有理由的,“第二洞天”之謂就說明了它在道教歷史上的地位。委羽山的得名傳說,也體現了鮮明的道家特色。據南宋《赤城記》記載,委羽山初名龜茲山,周朝道人劉奉林從河南嵩山轉徙到黃巖,在龜茲山修煉,終于煉丹成功,于是控鶴飛升,鶴在飛升的過程中掉下了一枚大羽毛,從此改山名為委羽。
歷來來此修煉的名道很多,晉有葛洪,唐有杜光庭;歷代慕名來到委羽山的詩人更多,南朝有謝靈運,南宋有朱熹,前清有袁枚,晚清有康有為。且抄錄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人謝靈運的小詩《題委羽山》以與各位共享:
山頭方石在,洞口花自開。
鶴背人不見,滿地空綠苔。
(文/圖 張廣星 )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