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道教初祖揚名盛京城(二)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為尋清靜地北入遼東
1606年的11 月5日,江蘇省丹陽縣定遠村的老郭家,生下了一個男孩。那是明神宗萬歷年間,整個社會亂象已生。到1630年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此起彼伏,紛擾不已。自小就喜歡清靜、淡泊名利的郭守真對當時的社會已不抱有希望,他想到三國時的高賢管寧為避戰亂北走遼東隱居的事,遂只身北上,要到遼東尋一塊清靜之地。
此時的遼東,已成為后金的天下,人民生活和社會秩序相對安定,給了郭守真一個良好的印象。
到了遼東,郭守真游歷了醫巫閭山和鞍山市及遼陽市之間的千山,但因沒有道緣之故,他又向遼東的大山深處逶迤行來,并終于尋找到了他的道緣之地九鼎鐵剎山。
九鼎鐵剎山清靜安祥
當然,郭守真選擇這里修道,除了這里是后金政權的后方腹地,環境安祥外,還有一點就是努爾哈赤為九鼎鐵剎山和云臺山的道士們劃撥了山林、土地,免除了這些出家的生活無著之憂。
有了這些良好的條件,郭守真才得以悠閑地徜徉在山嵐云峰處,見高峰千仞,見紫氣升騰,因而吟詩道:
一入名山里,悠然別有天。
空中樓閣見,倏忽化云煙。
古洞何年辟,曾問羽客居。
仙蹤猶仿佛,寄想到黃初。
為問誰探險,來尋仙客蹤。
十年苦修萬里求師終悟道
澹靜苦修10年后,郭守真已是35歲的壯年,但覺得自己的苦修沒有進展,道家的真源如霧如隱,難得窺其面目。郭守真喟然興嘆:“無師不度,誠哉言也!”
于是,1644年,為修道而上山11年的郭守真又收拾起閑云野鶴的心下山尋師求道了。一襲蓑衣、一雙草鞋,拜十方叢林,禮千家道觀。1666年時,聞聽山東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有個紫氣真人李常明是個得道高人,郭守真遂不避山重水復前來拜師問道。
資料圖 不對應文中事物
李常明是當時道家的一派宗師。本是山東定洲陽信縣人,萬歷年間進士,遇到奇異之人宋真空,并得其真傳,此時是山東即墨縣馬鞍山聚仙宮的監院道長。李常明學識淵博,道法高深且誨人不倦。尤其精通醫理,擅長于因病施治,服用他所配制的藥效果特別明顯,經常是藥到病除。當時人們對李常明的醫術佩服得五體投地,以致于愈傳愈神,竟然說他用泥搓成的泥丸可以治愈百病,因而李常明又被人們稱作“泥丸道人!”
郭守真拜見李常明,兩人相談之余,頓感心源契合,一個有心拜師,一個有心收徒,一拍兩好,結下了師徒之緣。
師者循循善誘、諄諄教導;徒者博聞強記、潛心參悟。所授者頗感欣慰,所學者日漸精進,拜師學道,真讓郭守真欣慰:“一言印證,全體通明。覺前此千經妙諦,滴滴歸源,視后來一切眾生,人人可度。”過去許多難以明白的地方,經老師一指點,頓感醍醐灌頂。
李常明授課極嚴,為考驗郭守真學道的虔誠心和領悟能力,暗設下許多難題來測試郭守真。郭守真對師父的服侍十分慎重小心,修道亦十分刻苦用功,一一通過了師傅暗設的各種難題。后來李常明就把全真道龍門派正宗的修真決竅秘旨傳授給了郭守真,并諄諄告誡他說:“修道不能逾越等級,一定要專一而嚴格地守持戒律以至達到再沒有可以戒的,再在心里默念真訣,那么登上仙道便沒有什么問題了!”
10年苦修,萬里求師,郭守真終于通玄悟道,成為了道教龍門派的第八代祖師。
之后,郭守真又回到九鼎鐵剎山清修。
到1651年,郭守真祖師到大清王朝的京城北京拜謁全真道龍門派“中興之祖”昆陽子王常月,這位昆陽子,曾為康熙皇帝講解過道法,為一時人物。郭守真在北京白云觀求得三壇大戒,成為師伯昆陽子王常月方丈大律師座下戒子。
求戒圓滿后,郭守真奉師命于清順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又回到關東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秉持戒律,虔心修行。
郭守真此時的道法修為,已經能夠達到全真道教龍門派開山祖師長春真人丘處機所說的:“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的那種高深境界。從他的詩句《靜陽子閑詠八首》可窺到他的心緣證境。
在鐵剎山云光洞持戒修行幾年后,郭守真先后收度了八名弟子出家入道,他們是王太祥、王太興、高太悟、劉太琳、趙太源、傅太元、沈太宗、砥太庸。
為弘道統赴盛京祈雨
一心在九鼎鐵剎山“靜中探到真源處,拈把清風作紫關”的郭守真又是如何得到盛京將軍聘請各方高人祈雨的呢。
九鼎鐵剎山下的堿廠商鎮,每天南來北往的人成千上萬,盛京將軍聘請各方高人祈雨的榜文也張貼在街口通衢處,郭守真的弟子常到堿廠購物,遂得到此信息。
郭守真聞知此事后,暗自思量:濟世救民乃道教之根本,赴盛京城祈雨也正是弘揚龍門道統之良機,不妨一行!
于是命王太興、高太悟、傅太元三大弟子駐鐵剎山看守洞府。自己則親率王太祥、劉太琳等五位高足前往盛京城。
盛京將軍烏庫禮得知有高人揭榜,即延入將軍府相見。談話之中,烏庫禮將軍得知郭守真是山東紫氣真人李常明仙長的高足,當今圣上康熙皇帝的師父——國師王常月方丈大律座下戒子,師承乃是道教全真龍門派正統,堪稱為當世之奇人,不禁大為敬佩折服!
求雨得降道聲大震收愛徒
到郭守真設壇、施法求雨時,盛京將軍烏庫禮陪同郭守真祖師焚香點燭上表求雨,盛京城的百姓們更是紛紛前往圍觀,一時間萬民空巷。但官民仕紳們亦是將信將疑,疑信參半。
郭守真率弟子設壇求雨,一念投誠,果然禱雨有應,盛京城普降喜雨。甘霖立沛,旱情解除。全城官民士農工商歡呼雀躍,奔走相告。
這件事不但《鐵剎山志》有詳細記載,《沈陽縣志》也有明確記載。
今沈陽太清宮
求雨得降,郭守真道聲大震,提出想要在盛京城傳經布道弘揚龍門正法的想法,得到烏庫禮將軍滿口應允,盛京城有了鐵剎山的下院太清宮。
繼而又在盛京太清宮收度徒弟6人,分別是秦太玉、高太護、呂太普、劉太華、劉太應、劉太靜。
龍門派道教自此從鐵剎山走出,開始向東北地區的發展和傳播。
遣弟子建廟修宮傳道東北
清康熙六年(1667年)起,郭守真先后遣弟子劉太琳、王太祥、沈太宗、劉太靜、王太興等分赴千山、醫巫閭山等地建廟布道。
在吉林,郭守真派其弟子呂太普于康熙十年(1671年)先到吉林寬城子東南的龍泉山泉眼溝修建道廟清華宮,后在長春的阜豐山修建慶云觀,收徒傳教,擴大勢力。
在黑龍江,郭守真派其弟子王太興到黑龍江綏化創修慈云宮收徒傳教。此后,他們在海倫修青云宮和凌云宮,在凌云山修太圣宮。在潘家岡修玉清宮,東大營修松云宮,疙疸山修玉清宮。在綏化又修關帝廟,建太和宮。
在遼寧本溪,郭守真派其弟子秦太玉、高太護到本溪創修了平頂山玉皇廟清虛觀。秦太玉又派晉清祥到大峪修筑了玲瓏觀。晉法祥派趙一成在平頂山正東50里處的三架嶺連環洞修建真武廟三圣宮,又建了聚仙宮。趙一成的法孫劉來榮在支岔修建了玉皇廟靈霄觀。
秦太玉在平頂山東北15里處修建了園通觀。其后,張園章奉其師李永朝之命,于距平頂山東北15里處修建了三清觀,唐園有在平頂山東南40里的紅廟子修建赤航宮。王本錄在平頂山西南50里許的滴水湖創修龍鳳觀,在偏嶺修了三教觀。又在平頂山下轉山溝修建朝陽觀。趙教奎在平頂山下三道溝修斗姥宮。趙陽玉在距平頂山2里的千金溝修建三宮廟三圣宮。劉園喜在彩屯修筑關帝廟太和宮。李復春在平頂山西北10里的新洞溝處修老君廟。張來云在平頂山西北20里的青石溝修了玄真觀。平教隆在本溪湖河西修筑老君廟。紀至隱在本溪市內修建兜率宮。這樣,在本溪當時形成了以平頂山清虛觀為中心的道觀網,和以九頂鐵剎山八寶云光洞為中心的宮觀建筑群相互照映。
鞏固東北道教發源地
在郭守真為擴大道教龍門派勢力向外擴展的同時,也沒有忘記鞏固鐵剎山云光洞這塊東北道教的發源地。郭守真的法嗣們圍繞九鼎鐵剎山八寶云光洞,按照八卦的方位,在鐵剎山西北(乾宮)修有南臺紫云宮;正西(兌宮)修有太平溝的太平觀;西南(坤宮)加快修筑千山諸宮觀;正南(離宮)修大堡圣水宮,分水嶺青云觀,黃香峪三元宮;正北(坎宮)修建蒼龍山的來龍宮,近邊寺的朝陽觀;東北(艮宮)修筑河東正教宮;正東(震宮)修滴塔的祥云宮;東南(巽宮)修有堿廠的關帝廟。
公元1708年10月29日,郭守真祖師羽化飛升于盛京三教堂(即今天的沈陽太清宮)。
由此可見,東北道教的發展實源于郭守真,九鼎鐵剎山八寶云光洞是東北道教龍門派的發源地,東北各地龍門派教徒也都公認鐵剎山云光洞是其祖源之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