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師李含光精修愿力助李唐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帝師李含光精修愿力助李唐
李含光(682~769),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十三代宗師,號“玄靜先生”。本姓宏,后改姓李氏。廣陵江都人(今江蘇揚州)。
《唐茅山此陽觀玄靜先生碑》,唐代宗大歷七年(772)八月十四日刻
其父孝感,博學好古,雅修彭聃之道,與天臺司馬承禎為方外之交,謚正隱先生。母琊王氏,亦出于信道之家。含光少好讀異經,誦習墳典,喜靜處。年十八,志求妙道,師事同邑李先生。神龍(705~707)初,以清行度為道士,居龍興觀,尤精老、莊、周易之旨趣。開元十七年(729)從司馬承禎于王屋山,傳受大法。
開元(713~741)中,唐玄宗從茅山得楊羲、許謐眾真及陶弘景所寫上清諸經真跡,但缺經文十三紙,令王旻赍璽書信幣詣紫陽觀請李含光補書。玄宗得知含光得司馬承禎之道,詔居王屋山陽臺觀以繼承其道業。其在陽臺觀潛心修行,廣泛傳播道教。開元末,玄宗召含光問理化天下事,答稱:“《道德》,君王師也。昔漢文行其言,仁壽天下。”又問及金鼎,復答:“《道德》,公也;輕舉,公中私也。時見其私,圣人存教。若求生徇欲,乃似系風耳。”
天寶七年春,玄宗欲受三洞真經,乃拜李含光為師,尊為玄靜先生,“以昭懿德彰高行”,并詔刻石于華陽洞宮。
肅宗李亨也多次褒獎李含光。稱他“深通道妙,久著名聞”,“久契真要,深通元微,游逍遙之境,得朝徹之道。”并謂“加意壇場,潔清香火,廣上皇之福壽,俾六合之康寧,靜正道門,當在師也”,以肯定他精修愿力以助李唐的宗教活動。正由于此,遂使茅山宗盛傳于李唐時期。
大歷四年(769)冬十一月,李含光卒于茅山紫陽別院。被尊為茅山宗十三代宗師。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上一篇:十一月初九恭迎湘祖誕辰日
下一篇:東北道教初祖揚名盛京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