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翁博學令宰相五體投地 甚至主動讓出相位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明朝嘉靖15年(1537),宰相夏言(貴溪人)奉命護送費宏靈柩返鄉。喪事辦完之后,夏宰相為遂平生之愿,來到仰慕已久的鉛山縣葛仙山朝香。
葛洪(圖片來源于網絡)
沉睡葛仙殿 道人從天降
這年,夏宰相也年逾知命,加上連日來勞累奔波,精神十分疲憊。晚上,在葛仙殿坐下后,不久就睡著了。身邊衛士不敢驚動,只好在旁守衛。睡不多時,夏宰相在朦朧之中,突然覺察到有一道金光閃耀,定睛一看,原來是一位頭戴華陽巾,身穿八卦衣,手執麈帚,背負寶劍,仙姿瀟灑的道人從天而降。夏宰相一見便知,這是葛仙翁從天庭歸來。于是,夏宰相連忙起身接駕。剛一起身,葛仙翁已跨入殿門,卻先向夏宰相打招呼:“夏相光臨,寒觀生輝,多有怠慢,老夫之過也。”夏宰相忙說:“豈敢,豈敢,得遇仙翁,三生有幸。”
云海暢游 宛如蓬萊仙境
葛仙翁拉著夏宰相的手走向上殿,要夏宰相與他并排坐下,夏宰相惶恐不安地說:“夏言凡夫,豈敢上座?”葛仙翁說:“夏相本非凡夫,但坐無妨。”
盛情難卻,夏宰相只好坐下,但坐下片刻,卻感到一身不自在,卻又站了起來。這時葛仙翁完全理解夏宰相的心情,便說:“區區敝觀,有屈尊嚴,不如云海暢游一番如何?”夏宰相高興地說:“仙翁美意,正中下懷。”于是夏宰相連忙走下金階,隨葛仙翁出山門去了。
一出山門,但見銀波萬頃,白浪滔天。遠處隱隱約約的山巒,宛如蓬萊仙島,夏宰相拍手稱贊說:“仙境也,仙境也。”
有水必有木 有海必有舟
贊嘆之余,夏宰相放眼望去,茫茫云海,卻不見船只,便問葛仙翁:“無船奈何?”
“有水必有木,有海必有舟,此物之相生也。”葛仙翁說著便隨手從地上拾起一片長長的樹葉,夾在中指與食指之間,念上咒語,便把樹葉拋了出去,“船來矣!”夏宰相一看,果然在遠處波濤中出現了一只小船,隨著波浪的起伏而顛簸著。
小船慢慢地漂啊漂啊,一會向東,一會向西。夏宰相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只空船,沒有搖船的人,于是又問葛仙翁,“船上無船夫奈何?”葛仙翁說:“道法自然,任其東西,來則來矣,去則去矣。”說著將手一揮,那只小船卻掉轉船頭,朝山門的方向漂來,不多時,就停靠在山門前。
葛洪(圖片來源于網絡)
天上與人間皆心生也
夏宰相隨葛仙翁上得船來,兩人對面坐下,中間有一茶幾,但空無一物。葛仙翁神袖一拂,茶幾上突然擺上一個茶壺,兩只小小的茶杯,全是上等美玉琢成,晶瑩剔透,葛仙翁提起茶壺給夏宰相滿滿斟上一杯。
仙茶芳香四溢,夏宰相頓時神清氣爽,精神百倍,還沒來得及品嘗,卻先套用了一句古詩:“此茶應是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嘗?”葛仙翁笑著說:“天上、人間皆心生也。心無雜念,其氣輕清而上浮者天也,心多煩惱,其氣重濁而下沉者地也。”
儒道二教孰先孰后
葛仙翁的解說引起了夏宰相的濃厚興趣,夏宰相見機地問:“儒道二教孰先孰后乎?”
“愿聞夏相之言”。
夏宰相說:“愚以為,儒教之成,始于春秋,孔子周游列國,興學館,重教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老子雖道,但教未成,教之所成,遠在老子之后,是以儒先而道后之。”
葛仙翁說:“夏相之言,不敢茍同,儒始于文明,道始于上古,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周易,上通天文,下徹地理,道之成矣,非儒先而道后也。”
夏宰相說:“易乃五經之首,豈道哉?”
葛仙翁解釋說:“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道之根本。易為五經之首者,乃后儒假易而充儒理之虧也。”
儒道二教是否相容
夏宰相一想,葛仙翁言之有理,又見葛仙翁身上穿的是太極八卦衣,只好默認周易為道學之源,于是便轉過話題問道:“儒道二教相容否?”
“相容相濟也。”
夏宰相說:“非也,儒為入世法,定治國安邦之大計,道為出世法,求長生不老之妙方,兩相悖矣!”
葛仙翁說:“譬之爾相我醫,良相者救萬民于水火,良醫者解一方之疾厄,良醫良相,用心一也。儒家崇尚正氣,釋家講求真心,道家修煉太極,正氣、太極皆心也。心誠主敬則太極明,瞋念嗜欲則太極蔽焉。儒家治國,道家濟民,殊途而志合,異曲而同工,豈悖乎?”
夏宰相聽葛仙翁所說,字字珠璣,出神入化,便拱手說:“仙翁博學,夏言遠不如也。”
葛仙翁開玩笑地說:“夏相既輸與吾,相位當讓也。”夏宰相連聲回答:“當讓,當讓。”
脫下朝服 披在葛仙翁神像
一覺醒來,侍衛在旁。夏宰相問及睡下多久,侍衛告訴他已經睡了兩個時辰。夏宰相嘆息說:“人生夢也。”
第二天一早,夏宰相不敢違背夢中承諾,于是便把自己身上穿的朝服脫下,親手披在葛仙翁的神像上,并說:“翁為天機內相,我為人間宰相,共扶社稷,永保蒼生。”
于是,從那時起,葛仙翁的塑像就不再穿八卦衣而著宰相袍了。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