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煉丹家魏伯陽 隱姓埋名超脫塵世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道教在東漢草創階段,從朝廷到民間,都因魏伯陽和養生術有密切的關系,所以,人們都向往之。養生術主要是指煉丹——內丹和外丹。東漢中后期,中國道教史上,出現了一部重要的煉養丹書《周易參同契》。它是總結了前人的養煉術,并有作者獨特的見解,對后世影響很大。作為一部完整的學術體系,它和中醫的脈學、針灸、氣功、五運六氣學說等直接有關;又因為有很多科技上的發明創造是擬人的,所以涉及到中國歷史上發明創造的許多方面,如火藥、羅盤、煉金術、本草、數論、二進位制數學、珠算、天文歷數等,因此,《周易參同契》一書在中國技學技術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
資料圖(來源于網絡)
魏伯陽究竟是哪里人
魏翱,字伯陽,號云牙子,以字行于世。關于他的籍貫,正史卻沒有記載,而后世的書上都錯誤地稱他是“會稽上虞人”。魏伯陽究竟是哪里人。從他寫的《周易參同契》一書中,可以找到荅案。他在該書的《五相類》一文中說:“鄶國鄙夫,幽谷朽生;挾懷樸素,不樂權榮。”它的意思是說:他是古鄶國的一位普通人,是在幽靜深山老林中所生;胸懷樸素的大道,不愿擁有權勢和榮華富貴。這是魏伯陽的自己介紹,明確地述說了他的籍貫、身份地位和志趣。
隱喻籍貫姓名描述養煉境界
“鄶國”,是魏伯陽追述自己遠古的籍貫,他采取了舍今用古的隱喻手法,舍去了籍貫當今的稱謂,這是古今文人慣用的手法。“鄶”,又寫作“檜”,原為西周初年的封國,到春秋時為鄭武公所滅,將其地并入了鄭國。古鄶國都城至今尚存,在今河南密縣東35公里的曲梁鄉大樊莊東北,溱水東岸的故城角寨子村。鄶國在西周建國以后,是一個文化相當發達的諸侯國,《詩經》里有十五“國風”,其中就有“鄶風”四首。
“幽谷朽生”之處:密縣
在鄶國的南鄰,有一個小國叫密國,也是西周的封國,也是到春秋時,被鄭武公所滅,并入了鄭國。西漢時,在古鄶國和密國的原址上,建置了密縣。東漢時,密縣屬于中央直轄區河南尹(治所在洛陽)的二十一個縣城之一。密縣位于中岳嵩山東麓,三面群山(有大隗山、梅山、徑山等)圍繞,山谷丘陵多,平原少,起伏不平的淺山丘陵區。
這個優美的自然環境,正是魏伯陽所描繪地“幽谷朽生”之處。由此看來,密縣的古稱為“鄶國”無疑,“鄶國鄙夫”就是“古鄶國人”的謙稱,而隱去了“東漢密縣人”的今稱,所以,魏伯陽當為“東漢河南尹密人”,也就是洛陽密縣人。
資料圖(來源于網絡)
后人誤把魏伯陽當成“會稽人”
魏伯陽為了讓后人了解自己的出生籍貫和意趣,采取了隱晦曲折的文筆來表達,和《周易參同契》一書的文字體例是一致的。然而,后人硬是誤解了魏伯陽的初衷,不知他們是不了解古鄶國的歷史呢,還是有意識的曲解,竟改“鄶”為“會”,把“鄶國”妄稱“會稽”,這樣一來,魏伯陽就成了“會稽人”。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就下了這么錯誤的結論。應以事實為依據,應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還魏伯陽“東漢密人”的真實籍貫。
魏伯陽之名也讖緯
東漢大興讖緯之風,因此,文人的不少文字就采用了讖緯這種謎語式的隱喻手法,上述魏伯陽的籍貫如此,而他的姓名,也在《周易參同契·五相類》中采用了同一手法:“委時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與鬼為鄰。化形而仙,淪寂無聲,百世以下,遨游人間。陳敷羽融,東西南傾渴遭厄際,水旱隔并。柯葉萎黃,失其華榮,吉人相乘負,安穩可長生。”“委時”四句:“委”與“鬼”相合為“魏”。“化形”四句:“仙”留“亻”旁,與“百”合為“佰”(佰、伯相通。)“敷陳”四句:“陳”的左邊“阝”,加上“湯”的右邊“易”為“陽”。“柯葉”四句:前兩句留“艸”字頭,后兩句“吉人”相加為“者”字,合為“著”字。
隱姓埋名拋離紅塵
魏伯陽在這里用隱語署下了自己的名字,而通過“魏伯陽著”四字的隱喻手法,更徹底地抒發了出世的心態:拋離紅塵,就能避免災難禍害,寄跡名山大川,隨心所欲地在天地間悠游,跟仙人結為鄰居,那么自己也飄然欲仙了。拋卻名利,就能專心致志地養煉,達到結丹,長生久視,甚至百世之后,還能在人間遨游。身如展翅,翱翔宇宙,超出越時間和空間,可俯瞰大地傾鈄的東南方,又能遠視到商成湯王遭受到的旱災和唐堯時遭受到的水災。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樣,青翠的樹葉會變成萎黃,凋落,而養煉內丹的高人,卻可超脫這個規律,長生久視。
這就是和魏伯陽撰述《周易參同契》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