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古建:道教建筑之瑰寶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6 瀏覽次數:次
建筑是武當山旅游的亮點之一,這里是道教建筑的瑰寶。
武當山古建筑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當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代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明代是其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在武當山興建了大批建筑,到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治世玄岳”牌坊建成,從而形成了9宮、9觀、72巖廟、36庵堂的大型建筑群,總面積達160萬平方米的規模。武當山的道教音樂也是中華音樂的活化石。
現在武當山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4座宮殿,玉虛宮、五龍宮兩座宮殿遺址,以及各類庵堂祠廟等共200余處。建筑面積達5萬平方米,占地總面積達100余萬平方米,規模極其龐大。被列入的主要文化遺產包括:太和宮、紫霄宮、南巖宮、復真觀、“治世玄岳”牌坊等。
太和宮位于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南側,包括古建筑20余棟,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太和宮主要由紫禁城、古銅殿、金殿等建筑組成。紫禁城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是一組建筑在懸崖峭壁上的城墻,環繞于主峰天柱峰的峰頂。古銅殿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位于主峰前的小蓮峰上,殿體全部由銅鑄構件拼裝而成,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筑。金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位于天柱峰頂端,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銅鑄鎦金大殿。
南巖宮位于武當山獨陽巖下,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F保留有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龍虎殿等建筑共21棟。 紫霄宮是武當山古建筑群中規模最為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道教建筑,位于武當山東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擴建。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筑,殿內有金柱36根,供奉玉皇大帝塑像,其建筑式樣和裝飾具有明顯的明代特色。
“治世玄岳”牌坊又名“玄岳門”,位于武當山鎮東4公里處,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牌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坊身全部以榫鉚拼合,造型肅穆大方,裝飾華麗,雕刻有多種人物、花卉的圖案,堪稱明代石雕藝術的佳作。
此外,武當山各宮觀中還保存有各類造像1486尊,碑刻、摩巖題刻409通,法器、供器682件,還有大量圖書經籍等,也是十分珍貴的文化遺存。 這些建筑群歷經滄桑,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筑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筑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臺地之上,庵堂神祠分布于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系,巖廟則占峰踞險,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在建筑藝術、建筑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筑的實物見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