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七子老大:丹陽子馬鈺
欄目分類:道教神仙 發布日期:2016-06-15 瀏覽次數:次
馬鈺像
西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后
在全真七子中,王重陽把馬鈺是作為兄弟看待的。在臨死前親立馬鈺為全真教掌教,傳密語給馬鈺并由馬代傳追隨西行的丘、譚、劉三人,完成其“使四海教風為一家”的心愿。可見馬鈺在全真教創立過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后來的事實證明:馬鈺沒有辜負王重陽的囑托,正是他執掌全真教時期,全真教由膠東真正走向了全國,為后來全真教長期居北方道教主導地位立下了大功勞。
馬鈺,生于1123年。其祖先為西漢伏波將軍馬援,陜西扶風人。唐末五代時期,戰亂頻繁,其祖東遷來到了今牟平這個地方,資料說“世代業儒,累世為官”。到馬鈺出生時已經三百多年,家顯富貴,號稱馬半州。馬鈺的父親叫馬揚,生有五子,取名“仁、義、禮、智、信,”時稱“五常馬氏之坊”,馬鈺排行第二,取名叫馬從義,字宜甫。后來王重陽為其更名叫馬鈺,字玄寶,先賜道號叫云中子,后又改為丹陽子,小字為山侗,所以有“昆崳三髻馬山侗”的自稱傳世。
據《道藏金蓮正宗記》記載:馬鈺臨出生前,其母唐氏夢中得到仙女麻姑賜予的仙丹,并按照仙姑的指點服下。夢醒不久,馬鈺出生。但見新生兒膚色通紅,小手雙拳緊握,家里人都非常驚異;更顯神奇的是,馬鈺長到三四歲時,常常是口中念念有詞,說些乘瑞云駕白鶴之語。七八歲時入私塾讀書,極有文學天份,好虛無,樂恬然。長大后,出息的仙風道骨一般,灑落不凡,很受鄉里人看重。當時有一位叫李無夢的道士在昆崳山里煉丹,三年未成。他曾對天長嘆說“有天時、地利,惜無仙人,如遇仙人降臨則仙丹可成也,請仙人助我!”幾天后,馬鈺與鄉里名士同游昆崳山,來到李無夢煉丹的地方,閑坐一起聊天對弈。猛然間聽到煉丹爐內噼里啪啦直響,李道士忙打開爐,奇香飄出,再看爐內仙丹夭夭如桃花。李無夢正驚奇時,看到人群中站立馬鈺,頗有仙風道骨,心里已有覺悟,忙對馬鈺說:“今天仙丹煉成,全在仙人相助啊”,說完深深唱諾。馬鈺剛要說什么,只聽到李無夢出口作頌,稱贊馬鈺:“身體堂堂,面圓耳長,眉修目俊,準直口方,相好具足,頂有神光,宜甫受記,同步蓬莊”。當時同游的有一家住養馬島的財主孫顯忠,平時就十分看好馬鈺,今天又聽李無夢稱贊馬鈺為仙人,就托李道士做月老,將家中待嫁女兒孫富春嫁給馬鈺。第二年馬鈺與孫富春成婚,兩人恩愛,舉案齊眉,孫氏為馬鈺生了三個兒子,個個出息。至中年,馬鈺便兒孫繞膝,家和順業興,日子出奇地紅火。
遇王重陽出家修道
馬鈺生活的時代正是宋金戰亂時期,雖說北方大部地區已經為金人所占,但也是個需要英雄的時代。所以他雖聰明靈慧,讀書善文,濟貧助人,卻無意于仕途。他的好友,同為寧海富家顯族的范懌家族,曾與馬家“世為姻家,有朱陳之好”,而同馬鈺則“幼同嬉戲,長同講習”。“在郡數十年間,花朝月夕,把酒論文,未常不相從為樂也”。他時常與范一起聚集一幫文人雅士暢懷喝酒,縱論詩文,抒發心懷。一次在飯飽酒酣時,他詩興大發,在眾人的嬉戲中賦詩,詩曰:“抱元守一是功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銜杯暢神思,醉中卻有那人扶”,流露出一種出塵之想。所以當1167年(即金大定七年)王重陽到寧海州,在范園見到馬鈺時,就對馬鈺講“吾不遠千里而來,欲扶醉人爾”,語一出舉座皆驚;當馬鈺問王重陽什么是道時,王重陽說:“大道無形開名,出五行之外,是其道也”。就這么一句話,征服了馬鈺的心,他意識到王重陽不同凡響,可能就是自己終日思想尋找的得道高人。于是馬鈺邀王重陽到家同住,暢懷深談,越談越覺得遇到了故交,越談越佩服王重陽,遂產生了拜師之意。馬鈺想讓王重陽選地筑庵,愿意隨其聽道。王重陽不假思索提出在南園筑庵最好,此舉又讓馬鈺暗自心驚。他想起了不久前曾夢中見一鶴從南園地中飛出,正是王重陽選中之處。于是馬鈺便按照王重陽的要求,在南園鶴飛出處筑庵,工程完成后,王重陽將其命名為“全真”,并作《全真堂》長歌。
王重陽創立全真教,在道教史上第一次實行了出家制度。所以王重陽為度馬鈺放棄家產、別妻拋子、放棄錦衣玉食出家修道,可以說是費盡了千方百計;而馬鈺則經歷了千辛萬苦的磨礪,甚至忍受著王重陽的無情打罵和精神折磨,最終出家做了道士,成了全真七子之首。從大定七年遇王重陽到大定九年,他幫助、協助王重陽創建了全真教,并在膠東地區建立了稱為“三州五會”的全真教基層組織。
繼重陽為全真掌教
大定九年十月,馬鈺與丘處機、譚處端、劉處玄隨王重陽回陜西傳道,第二年正月,王重陽仙逝于汴梁。馬鈺遵王重陽臨終囑托,擔負起了去陜西傳播全真教的責任。對馬鈺來講,作為全真教的掌教,修道之心越來越堅,家情、親情完全拋棄,他曾填詞明志說:“斬釘截鐵不思家,永絕狐疑永棄家。足履白云尋羽客,杖挑明月訪仙家。鄉中園館非吾宅,物外蓬瀛是我家。自在逍遙無宿慮,何須重話舊時家。”
1174年(即大定十四年)馬鈺等為王重陽守孝三年期滿,他與丘、譚、劉三人在陜西鄠縣秦渡鎮真武廟分手后,回到終南劉蔣村筑庵坐環。為早成大道,他誓死赤腳,夏不飲水,冬不向火,以此來磨練意志。他曾寫詩描述坐環生活:“冬雖無火抱元陽,夏絕清泉飲玉漿。蠟燭不燒明性燭,沉香無用爇心香。三年赤腳三年愿,一志青霄一志長。守服山侗環堵內,無恩相報害風王”。1178年后,馬鈺出環,大功告成,到了隴山華亭一帶傳道,并且廣收弟子,壯大全真教隊伍,創立了全真教遇仙派。由于他的弟子文化水平比較高,并形成了十人的核心層,故稱為“玄門十解元”。
1181年,由于金朝統治者調整宗教政策,馬鈺被迫離開陜西,返回家鄉,于第二年四月到達寧海州。回到家鄉后,他先后走遍了登州、萊州、寧海州各地,整理教務,大闡教化,屢試神異,頻行醮事,建立道觀,等等。1183年,馬鈺在萊陽的游仙觀,自感在塵世時日不多,對全真教教務作了安排,之后,對弟子劉真一說:“爾等望作神仙,須要積功累行,縱遇千磨萬難,但心中了然,則無所不見矣。”并自作頌曰:“長年六十一,在世無人識。烈雷吼一聲,浩浩隨風逸。”當夜二更,只聽驚雷一聲,馬鈺枕肱而逝,終年六十一歲。馬鈺逝后,由劉處玄與其弟子劉真一等主持葬于游仙觀,守喪百日后,各自歸隱。
1269年,元世祖封馬鈺為“丹陽抱一真人”。馬鈺的傳世著作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等。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