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箴言總論(二)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箴言:少不勤行,壯不意時,長而安貧,老而寡欲,閑心勞形,養生之方也。(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教誡篇》)。
語譯:年少時行為勤勉有度,壯年時能注意時令世事的變化,年長時能安于貧困,年老時能清心少欲,心態清閑、形體適當勞動鍛煉……這些都是有助于養生的措施和方法。
評述:本節一、二句中的“不”字疑為“而”字之誤,從文義和風格看,“而”與本文的第三、四句才是相互呼應的。
箴言: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明·高濂《遵生八箋》)。
語譯:真正懂得養生的人,注重養內心、臟腑的安和調適;不善于養生的人,則多只注意外形的攝養。
箴言:內外俱有養,則恬愉自得而無耗損之患,故壽亦可以百數。(明·張景岳《攝生篇·類經》)。
語譯:對內心臟腑和外形肢體都注意保養,則常心神康樂自得、臟腑形體亦無虛損之虞,持這種內外養生并舉的人,其壽命多可活到百歲。
評述:本節所言“內外俱養”的養生法,一般說來,較單只側重內心或外形的養生法更全面。當然,養生也和治病一樣,宜辨證論治,也宜辨人論養,不可拘執一法。
箴言:景世安樂長壽,長壽生于蓄積。(明,張景岳《十問》)。
語譯:太平盛世人多因生活安樂而長壽,長壽是由于人們對生命的愛護保養、心身健康的積蓄所致。
箴言:養生之法有四:曰寡欲,曰慎動,曰法時,曰卻疾。(明·萬金《養生四要》)。
語譯:養生的法則有四項:這就是清心寡有欲念,適當的運動和不輕舉妄動,順從時令的變化而對應,預防疾病的發生。
評述:這四項要則對養生是很重要的,但養生要則不僅此四條,它如飲食養生、氣功按摩養生、藥餌養生、房室養生、針灸調氣養生及動靜養生等的參照個人情況選用也很重要。
箴言:一莫貪非財,恐傷汝身;二莫飲醉,恐亂汝性;三不得苦己勞形,恐傷榮衛。(明·周履靖《益齡單·三戒》)。
語譯:一不要貪圖非份之財,以免傷害心身;二不要貪杯醉酒,以免損傷你的性能力;三不要過于運動作勞和刻苦自己,以免損傷氣血和榮衛之氣。
箴言: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呂氏春秋·先己》)。
語譯:養生的根本是,首先要修養自己的心身,珍惜“精、氣、神”人之“三寶”,用新棄舊、新陳代謝,使肌膚經絡通暢,“三寶”日新月異,病邪之氣消退,人就可活到百歲天年,這就是真正懂得和運用養生之道的人。
箴言:養生大要,一日嗇神,二日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合語,六日飲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醫藥,十曰禁忌。過此以往,義可略焉。(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
語譯:養生大致有下列十大要則:一是守護心神以防心猿意馬,二是愛惜元氣,三是護養身體,四是氣功導引,五是言語合度,六是飲食調理,七是夫妻和睦性事和諧,八是反對惡習陋俗,九是合理使用醫藥,十是宜忌得當。除上述以外的養生法,就不那么重要了。
評述:此節舉出10種養生大法,提出了綜合措施的養生要領,其關鍵在于善自綜合擇用(包括此文尚未提及的動靜療法、四季養生,居室衣著養生等),切忌單打一,更忌一曝十寒而流于形式。
箴言:養心無別法,只寡言、少食、息怒數般。 (清·梁章鉅《浪跡叢談》)。
語譯:養生時的養心沒有其他方法,但只須做到盡可能少講話、飲食適可而止和盡可能不發怒氣這幾點。
箴言: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棄之,此全性之道也。(戰國·《呂氏春秋·本生》)。
語譯:懂得養生的人對聞聲音的聽欲、視顏色的色欲、覺滋味的食欲,其取舍原則是,有利于養生養性的就擇用它,不利于養生養性的就舍棄它。這也是養生養性的一條重要原則。
箴言:雖常服藥,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南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食誡》)。
語譯:雖平時常服藥調治,但卻不知“修身養性”方法的人,也難達延年益壽的目的。
評述:這節點明了,單靠藥物養生是不能獲得長生的效果的。
箴言:勞形按影皆非道,煉氣吞霞更是狂。(宋·張伯端《悟真篇》)。
語譯:僅使形體勞動和心神壓抑,都不是養生的正道;晨夕的服氣吞霞更是狂妄少功的方法。
評述:此節也指明了單靠勞形按影、或服氣吞霞都不能延壽,而需多途徑地根據個人特殊情況(包括體質和弱點、環境等因素)選用前述有關措施并長期堅持才會有成。
箴言:天下悠悠,皆可長生也,患于猶豫,故不成耳。(晉·葛洪《抱樸子·黃白》)。
語譯:世界上眾多的人,都有可能延壽長生,但所考慮的是,有的人對選用養生之法疑慮不決或延誤時機,以致不能成功。
箴言:凡為道者,常患于晚,不患于早也。(晉·《抱樸子·極言》)。
語譯:凡煉養生延壽的功夫,其成功與否,不在于早作決定早修養而在于為時過晚。
箴言:凡學道當階淺以涉深,由易以及難,志成堅果,無所不濟,疑則無功,非一事也。(晉·葛洪《抱樸子·微旨》)。
語譯:凡從事和學習養生之道的人,其步驟應是由淺人深,由易到難,要心誠、志堅、行動果斷。如此,則沒有不成功的。如遲疑不決則多難成功,這不僅是指養生這件事。
箴言:人之修真達性,不能頓悟,必須漸而進之,安而行之。(唐·司馬承禎《天隱子·漸門》)。
語譯:人的修煉真元通達性命,基于這些的養生訣竅和方法,是不能夠在瞬間或短時間內領悟即知的,而必須在修養中通過學習和實踐而慢慢地有所領會和進步,也必須在漸有進步的過程中安心潛意地不斷實踐它。
評述:養生學術,淵博精深,學非一朝一夕可通,行非一朝一夕可效,多需潛心致意,潛移默化,漸曉漸深。實踐此學,更非晨學夕就而常需連年累月心悟身行,始可有成。
箴言:眾人熙熙①,如享太牢②,如登春臺③;我獨泊兮其未兆④,如嬰兒之未孩⑤。眾人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第廿三章》)。
注釋:
①熙熙:熙熙攘攘,形容人多而擠
②太牢:即美食。
③春臺:盛景游樂之地。
④泊兮其未兆:淡泊清靜而無為。
⑤嬰兒之未孩:返樸歸真如嬰兒之純真。
語譯:世人對美食和美景多趨之若霧,孜孜以求,而我卻淡泊視之,純真樸靜。他人力求的東西而我卻視為敝物,我這純真之心是不是愚鈍的表現呢,我卻認此為養生之道。
評述:恬淡虛無、返樸歸真、無為而治,是老子修身養性的真諦,含無為無不為之意。
箴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第八十章)。
語譯:自己能吃到的飲食就是甘美的,能穿上的衣服就是俊美的,能居住的房屋就是安心遂意的,所遵循的風俗習慣也是感到自樂和樂人的,兩國居民雖相鄰相望,但至死也從不相識往來好像是對視無睹。
評述:老子的養生總則,在于提倡無欲、無求、無知、無為回復到像初生嬰兒那樣完全處于自然的狀態。且認為,只有這樣淡泊無為,無憂無慮,返樸還真,才能長保精神,全其性命而益壽延年。看似有些消極,其實,老子的所倡無為,是無為而無不為之意。其主旨在不做自己力不能作之事,安份守己求其放心而已。
箴言:夫恬儋寂寞,虛無而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圣人休休①”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儋②矣。平易恬儋,則憂患不能人,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莊子·刻意)。
注釋:
①休休:大而美的贊譽之詞。
②儋:儋同淡,無所好憎,即安靜無為。
語譯:無所好憎、安靜無為是天地平衡永存和人類道德修養的本質。所以說,善于養生的圣人皆具有平易的美德,能平易則可恬淡虛無,能平易清靜,則心無憂患、病邪不侵,故能達到道德全美、元神也不受虧損的境界。
評述:莊子繼承老子無為的養生思想,并進而強調安靜清閑、無所雜念的靜養以全神延壽的重要性。后代養生家和儒道、道家醫學大多循此而有所闡發。
箴言:養心莫善于寡欲(《孟子·盡心章下》)。
語譯:養身修性的最好方法是盡量減少對物質的需求欲望。
評述:孟子所倡寡欲以養心的養生法則,是與老子所總結的“少思寡欲”(《老子·第19章》)等思想基本一致。
箴言: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無恚①嗔之心……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素問·上古天真論》)。
注釋:
①恚嗔:恚(音奎),怨恨、憤怒貌。
②嗔:音真、怒甚。
語譯:意志清閑而少欲望,心緒安詳而無懼怕,無怨恨憤怒之心,思想上沒有憂患,以恬淡愉快為本,以自得其樂而功。做到這些多可使“形體不敝,精神不散”而益壽延年。
評述:如與此相反,在生活中經常是“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素問·上古天真論》),則每易使神氣外散、導致“半百而衰”。
箴言: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節樂莫若禮(《管子、內業篇》)。
語譯:制止發怒的好辦法莫過于吟詩作賦,去除憂愁的好辦法莫過于自尋快樂,而節制過于歡樂的辦法則莫過于知時達禮、適可而止。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