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養生箴言(二)
欄目分類:道醫概論 發布日期:2017-10-15 瀏覽次數:次
二、理論特色
1.氣是生命之本
箴言:……生化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張介賓《類經,卷一》)。
語譯:宇宙間生生化化的萬象雜呈,都是以氣為根本,天地間的萬物紛紜都是由于氣所使然。……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完全是有賴于氣的轉化。
箴言:……氣者,形之主,神之母,三方”之本,萬物之元,道之變也。(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
注釋:
①三方:三方指天、地、人。立天之道為陰陽,立地之道為柔剛,立人之道為禮義。
語譯:形體是以氣為主的,氣還是心神的母,也是天地人三方的根本、世間萬物的原始,天地間的規律也是氣的變化。
箴言:大道無形,非氣不足以長養萬物。由是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甚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正即物和,氣亂即物病,氣絕即物死。(元陽子解《清靜經》)。
語譯:天地間各種變化規律是無形的,但如果沒有氣就不能使萬物生長攝養和變化。由此可看出,有了氣的變化才有物的生成,有了氣的轉變才有物的變易,氣強盛可致物碩壯,氣虛弱可致物衰敗,氣正常可使物平和,氣紊亂則物將發病,氣耗竭則意謂著物的死亡。
箴言:氣乃神之祖,精乃氣之子,氣者,精神之根蒂也,大矣哉!積氣以成精,積精以全神,必清必靜,御之以道,可以為天人矣。(金元·李東垣《脾胃論·省言箴》)。
語譯:氣是心神意識產生的始祖,精是氣所產生的兒子,故氣是精與神生發的根基,故氣的作用甚為巨大。精是氣的積聚而成,精的積聚就可使心神健全。能這樣,人就清靜安樂而無病痛,運用這種積氣以養生的穩妥方法,就可使人健康長壽。
箴言:人生天地間,雖可見者形,所以能長久者氣。(《養生膚語》)。
語譯:人生活在世界上,雖然可見到的只是他們的形體,但這形體之所以能長久可見,其主要原因還在于氣的生發。
箴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內經·素問遺篇·刺法論》)。
語譯:人如果有健常的真元之氣充實于體內,則病邪是無法來干擾人體的。
箴言:善養生者,保守真氣,外邪客氣不得而干之。(《壽親養老新書·保養》)。
語譯:善于養生的人,都會時刻保護和守衛著真氣的健康,這樣就可使外來的病邪之氣無法侵入人體而為病。
評述:以上本節諸文均強調了真元之氣對人體健康的首要防衛效用。
箴言: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①,司開合者也。(《內經·靈樞·本臟》)。
注釋:
①腠理:腠音cou讀紂,指皮下肌肉之間的空隙。腠理指皮下肌肉間空隙和皮膚的紋理。
語譯:人的衛氣有何作用呢?它是氣的一種主要防御外邪入侵作用的元氣。它可溫煦肌肉、充實皮膚、填滿肌隙和皮膚紋理,管理體表毛孔汗腺的關閉和張開而致外邪難以侵人人體為患。
評述:此節已由前述的真元之氣,進而談到人體衛氣的功用和分布生理。如衛氣完善,則人的腠理致密、肌膚充實、外邪無從進入,因而可防病延年。
箴言:《經》謂: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是衛氣者保護營氣之金湯①也;謂審察衛氣為百病母,是衛氣者出納病邪之喉舌也。 (喻嘉言《醫門法律·營衛論》)。
注釋:
①金湯:為金城湯池的省稱。金以喻堅,湯以喻沸熱不可近,猶言被保護得至為嚴密,萬無一失。
語譯:如果人體的衛陽之氣遭致破損散失,則營陰之氣必被削弱甚至耗盡。所以說,衛氣是保護營氣的銅墻鐵壁。所以說,能先觀察到百病的發生首由于衛氣的強弱使然,這是因衛氣確實是能否擋住病邪入侵的重要關卡。
評述:所謂衛氣者,實質上指的是保衛人體免于生病的正氣,它外拒邪氣,內守陰營,故能調和營衛,防病患于未然,有利人體的健康長壽。
2.元氣定壽夭
箴言: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歧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注:實指元氣)有余也。(《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語譯:黃帝問道:有的人已活至老年卻仍能生育子女,這是何緣故呢?他的臣子歧伯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她)天然的壽命較長,氣血通暢,而先后天之氣(也即是真元之氣)充盛有余的關系。
評述:此說明,元氣既決定人壽命的長短,元氣盛者壽長,衰則壽夭;且元氣盛還可使老年人仍具生育的功能。
箴言: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王充《論衡·氣壽篇》)。
注釋:
①渥:音wo讀屋。濃厚、盈盛。
語譯:如果一個人的真元之氣稟賦充盛則身體強壯,體強則壽命長久。若稟氣薄弱則身體亦弱,體弱則壽命短夭,壽命短則病痛多壽命短。
箴言:元氣固藏,富貴壽考。(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素問元氣五行稽考》)。
語譯:一個人如果真元之氣固盛內蓄,則多富貴、長壽命。
箴言:人之壽命……當其受生之時,已有定分焉。所謂定分者,元氣也。(清·徐大椿《醫學源流論》)。
語譯:人的壽命長短……當他有生命之時,即已因為其元氣的定分盛衰而決定了。
評述:本節徐大椿承王充崇元氣決定壽命長短之說,進一步認為,人之壽命是由元氣限定的:善于保養元氣的可使壽命符合其長久之數,不善于攝養元氣的則其壽命減短。
3.氣貴運行不息
箴言: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戰國·《內經·靈樞·脈度篇》)。
語譯:人體諸氣的運行是周流不息的,好似水流不斷,日月巡空不止。
箴言:營衛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長久而不敝。(《子華子·北宮意問》)。
語譯:人體營衛兩氣的運行,總是不會喪失它的流動本性,因為它能協助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六腑以消化吸收五谷營養、津液的正常輸布,故能使生命長久而不致減弱。
箴言:元氣流行者壽,元氣滯者天。(《醫學入門·保養說》)。
語譯:包括營衛三氣在內的人的真元之氣如能周流不息運行者,則壽命長;但元氣如運行阻滯或減弱者,則常多夭壽。
評述:上二節明確指出,包括營衛諸氣在內的真氣如運行通暢則人壽,如受郁阻則因病而多夭。故元氣在人體內應是升降、上下流動有致的。
箴言:出入廢則神機①化滅,升降息則氣立②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人無器不有。(戰國·《內經·素問·六微旨大論》)。
注釋:
①神機:中醫指心神或神妙的機關臟腑。
②氣立:指氣勢、氣機。
,語譯:如廢掉了真氣的出入運動,則人的身心活動也會盡滅;如氣的升降運動止息了,則人生命的氣機也就衰弱瀕危了。故沒有氣的出入運動就沒有人的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沒有氣的升降活動也就沒有人生命中的生長、轉化和新陳代謝等生化階段。所以,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在活著的人體是決不能沒有的。
箴言:人之眼、耳、鼻、舌、身、意、神識能為用者,皆由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有所閉塞者,不能為用也。(金元·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火類》)。
語譯:人的眼、耳、鼻、舌、身體、意識、精神感知等之所以能發揮作用的,全都是由于真氣通暢健利的升降出人運動所導致。如果真氣的升降出入運動閉塞不暢,則上述的有關人體生命活動都不能表現出來。
箴言:飲食人胃,而精氣先輸脾歸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養周身,乃清氣為天者也。升已而下輸膀胱,行秋冬之令,為轉化糟粕,轉味而出,乃濁陰為地者也。……常欲四時勻平而無偏勝則安;不然損傷脾,真氣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無春夏,乃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生不降亦病焉。(金元·李杲《脾胃論·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論》)。
語譯:當所進的飲食人于胃后,其消化吸收所形成的營養精華之氣先輸至脾再轉入肺,經脈上行而如春夏提供生長、生化的時令一樣,將營養成分滋潤全身,這就類似清氣的上升于天。此精華清氣轉輸周身后,由先升而繼下降致濁氣下輸到膀胱,這就如同秋冬提供收割與儲藏的時令一樣,將新陳代謝后轉化的糟粕濁氣下降至前、后二陰而排出體外,此一過程頗類似濁氣的下降于地一般。……這亦如春夏秋冬四季清氣升于天、濁氣降于地一樣須均勻平調而無偏頗勝衰則天地與人生得以平安;不然,就會損傷脾胃,使真氣衰減。如果清氣下降而長時間內不能上升,這就好似四季中有秋冬而無春夏一樣,只有收殺而無生長之氣,勢必百病叢生。相反,只升不降,有進無出,則亦可因濁氣過甚而常致病。
評述:上二節著重表明人體真氣的升降上下、出入進退相似于一年四季中春夏秋冬四時之氣各主生、長、收、藏一樣,必須出入有序、升降平調,決不能有升無降、有人無出,反之亦然。觀此,故古今養生家提出,調節氣機,關鍵在氣的升降出入必須平調均衡,這樣才能維持人體的生命之正常功能,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