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翻篇了 雅樂還回蕩在武當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30 瀏覽次數:次
文/任宗權
武當道樂具有中國道教音樂文化的一般共性。這就是它的多源性、融攝性、延續性和保守性。它受宮觀組織和清規戒律之制約,較少受戰爭、災害等世事動亂沖擊,主要靠口傳心授(少數情況下用手抄樂譜輔助),嚴格親手傳授,不允許隨意改變,向來以“死全真”之稱的全真道傳授要求更為嚴格。
武當山道樂(資料圖 圖源網絡)
武當道樂具有哪些個性特征?
武當道樂與皇室宮廷雅樂關系特別密切。自唐以后歷代皇室直接扶持并經營武當道場,至明代達到頂峰,修理宮觀,安置神像,科儀法事,配置樂舞生,均納入皇室宮府議事日程,宮廷雅樂給武當道樂以影響,是武當道樂具有莊嚴典雅氣質原因之所在。
元、明兩代,武當山各宮觀提點及焚修、祀典道士分屬全真、正一兩大派,道士長期同室詠諷經樂。明代不斷從外省名山抽調道士充實武當道場,外地道士常來武當道教叢林云游掛單。相互吸收,繁雜漸歸統一是武當道教音樂的主要特點。
明代,是武當道樂發展最輝煌的時期。由于武當道教受到明成祖朱棣的推崇,大建武當,使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并從全國各地欽選四百多名高道分派到武當山各宮觀辦道;祭祀也按宮廷制度設置“樂舞生”(受過宮廷祭祀音樂訓練的御用演禮、誦經、奏樂的人);經常在武當山設壇建醮,少則三七天,長則四十九天。在武當山形成了“仙樂忽從天外傳”“仙樂飄飄處處聞”的景象。
武當山道教音樂三大特色
第一,音樂與齋醮儀式密切聯系,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第二,在祭祀時用宮廷音樂的韻調莊嚴、肅穆、恬靜與穩重。
第三,使用自己的韻調“武當韻”,其風格清幽、典雅、古樸,而不尚華彩,具有濃厚的殿堂氣息與宗教韻味。
武當韻風格清幽、典雅、古樸,而不尚華彩(資料圖 圖源網絡)
全真道教從元代初期開始進入武當山,并且引進全真齋醮科儀等文化形式。明皇室揚正一抑全真,使得全真道教在明朝一度低落,許多全真高道隱居武當,尋找機遇。大概因為武當山是明皇室“家廟”,因此清初的一些明代遺民紛紛入武當為黃冠,如:二虎王、白元福、楊常炫等。這些人在武當山辦學收徒,弘揚教法,造就一大批道學人才。
趙復陽遠游武當等地
據《太上律脈源流》稱:全真龍門派第十四代祖師趙復陽二十五歲辭塵,遠游至武當、茅山及吳越間。尤其是清初的王常月祖師繼北京白云觀傳戒以后,經武昌至武當玉虛宮,開壇傳戒,將北京白云觀的全真齋醮科儀以及傳戒儀規流傳于武當山,再一次造就一大批武當高道,這些高道在清初全真道教“中興”時期,分赴全國各地闡教,使得全真齋醮科儀、經韻、音樂傳播各地。
王常月南下武當立壇說戒
《武當道教史略》中說王常月可能在康熙十一年左右從江浙一帶立壇說戒,從江浙北上時或回到北京后又南下武當立壇說戒的。龍起潛在《初真戒律·序》中說:
昆陽王老師,得戒法于復陽趙真人,當世祖章皇帝時,于京都白云觀,設立戒壇,傳戒演缽,一時授受弟子千有余人。嗣而移舄,廣演于江浙間,聲教四溢。昔余識師于江南之隱仙庵,私心巳尸祝之矣。因狂心未歇,難遽投拜。今朝謁武當,幸遇師傳戒于玉虛宮中,遂發心皈命而受持戒律。
武當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又據龍門派第八代律師譚守誠自述中說王常月真人:“言余真誠不茍,攜余前往武當演教。”王常月在武當山傳戒培養了大批武當高道,這些人后來分赴全國各地傳道,確實起了“中興”全真道教的作用。這些人有張靜明、張真源、齊守山、王常文、王常安、詹太林、蔡太智、余太源、謝清忠、陳清覺等。后張靜明、張真源、王常文、王常安、蔡太智等常住武當太子坡復真觀廣收門徒,廣演全真教風,太子坡被譽為“全真龍門派法眷第五房”。從武當太子坡分赴全國各處有顯著成績的高道有以下各處:
傳入四川成都
武當太子坡道士陳清覺(1606-1705),明末清初著名全真高道。號煙霞子,又號寒松,少年登第入庶。后見世事變亂,便辭官隱居武當山太子坡,禮全真道士詹太林祖師為師。康熙八年(1669)入蜀常住青城山天師洞,主持維修全山宮觀。后下山至成都青羊宮。康熙三十四年得成都府臬憲趙良璧資助修建二仙庵,并受康熙大帝召見。康熙四十一年敕封為“碧洞真人”,御賜“碧洞丹臺”,開創龍門派碧洞宗。
后長州人張清夜(1676-1763)至武當山太子坡拜余太源為師,雍正七年(1729)至成都武候祠任主持,乾隆八年(1743),成都令夏紹、華陽令安洪德重修青羊宮,請張清夜主持青羊宮,著《玄門戒白》《陰符發秘》,據傳還著有《譚東集》。與張清夜同到青城山的張清湖,于陳清覺后主持天師洞,張清夜還主持成都文昌宮與武候祠。
傳入陜西廣大地區
清初武當太子坡道教傳入陜西最為顯著。按張文主編的《丘處機與龍門洞》載:
太子坡道士曾守云,號自悅,系清初龍門派開山祖師。為山東曾子之后,在武當山太子坡入道,傳為龍門五房法眷,屬龍門派第八代傳人……清順治年間,曾守云由武當山太子坡入住龍門洞。
據說曾守云擅長齋醮科儀,其吸取龍門洞本山韻并融入《全真正韻》,為一代龍門齋醮大師。一同從武當山太子坡至龍門洞的還有田守存、苗紫霄、黃守善。共稱“龍門四公”。曾守云后至龍門景福山,苗紫霄至平涼崆峒山。
閔智亭大師在《華山高道》一文中談到:華山西峰白一貫,乾隆年間由武當太子坡到此任主持。北峰劉教斌、賈合錄由武當山周府庵到此為主持。南峰在明末為胡真海,由武當山太子坡到此任主持。
清乾隆二年(1737),全真道士李永明由湖北武昌到天柱山,先后收徒一百余人。但后來這一支未能在天柱山承傳下來。現今天柱山全真派道士的承傳,系由清朝中葉武當山太子坡道士王圓吉到天柱山弘道,延續下來的道脈。所以,現今天柱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尊武當太子坡為其法嗣之源。王圓吉到天柱山后,與其徒吳明慧、張明秀、劉明玉等大力弘道,修復道觀,刻印道教典籍二十余種,門人達500多人。王圓吉的弟子又分赴陜西華縣蓮花山、岐山縣鐘離坪、五丈塬、寶雞縣釣渭鄉烽火臺萬圣宮、武漢大道觀、湖南真武廟等地。王圓吉羽化后,吳明慧(道號道隱子)繼其師掌天柱山道教事務,勤奮耕耘,著有道書《度人秘錄》《修煉丹術》等,皈依弟子超過一千人。
天柱山(資料圖 圖源網絡)
傳入其它地區
雷宏安在《云南道教源流初探》一文中提及:漓江木土司曾派人到武當山學道,請回《玉皇經》和神像,供奉玉龍雪山的巖腳院中。據調查,青海土樓觀、甘肅天水玉泉觀、張掖城西七十多華里的祁連山西武當、蘭州金臺觀、山西呂梁地區的北武當、賀蘭山韮菜溝西南的北武當山、山東的東武當、河南省平頂山的真武觀及安徽齊云山、福建漳州獨后宮等地的許多道觀,都是武當山道士于清初前往開山傳宗。據臺灣彰化縣松柏嶺清圣宮資料載,在清康熙年間,武當洪姓道人在福建漳州傳道后,東渡臺灣,建真武祠以祀,后擴建為宮,供奉玄天上帝。也有記載:明末鄭成功習武當拳,到臺灣時,已在船中供奉玄帝像,后在臺灣建廟祀玄帝像。武當道教在明末清初向全國傳播,尤其是西南、西北地區的傳播更為興盛。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