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石窟群的奧妙 龍山石窟為你揭曉
欄目分類:武當(dāng)傳說 發(fā)布日期:2017-04-30 瀏覽次數(shù):次
歷史中的全真教由王喆(號重陽子)創(chuàng)立,不但是金元時期中國北方勢力最大的道教宗派,還熱衷于塑造王重陽、“全真七子”等祖師造像,在龍山之巔開鑿了諸多龕窟,留下中國北方最大的道教石窟群。
上個世紀(jì)20年代常盤大定拍下的三清窟,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以及旁邊的六御均安在。(資料圖 來自南方周末)
宋德芳重振龍山昊天觀
1234年的一天,全真教道長宋德芳應(yīng)蒙古行省丞相胡天祿之邀,率門徒云游在山西太原府龍山上。就在這一年,蒙古與南宋聯(lián)軍攻破了金國蔡州城(今河南汝陽),金哀宗將王位傳給完顏承麟后自縊身亡,完顏承麟也在亂軍中被殺,金國滅亡。連年的戰(zhàn)火使得北方、中原地區(qū)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龍山上曾有座昊天觀,如今也是頹敗荒涼、破敗不堪,見不到一個道人了。
在龍山之巔,宋德芳在荒草中找到兩龕道教石窟,縱然已久無人問津,真人的眉目卻清晰可見。拂拭石刻,隱約可見“宋仝”二字,許是這個“宋”字讓宋德芳覺得冥冥中自有天意。宋德芳讓弟子打掃破敗的道觀,打算重振昊天觀。這段歷史,記載在元中統(tǒng)三年(1262)《玄都至道披云真人宋天師祠堂碑銘并引》石碑上。
石窟完工后,宋德芳頗為自得,留下了這則頗有玄理的題記:“丹臺瓊林,以游以息,云漿霞饌,以飲以食。其動非心,其翔非翼。聽不以耳,聞乎無窮。視不以目,察乎無極。此皆無始無終,不始不終。含和蘊慈,愍俗哀蒙。謹(jǐn)錄此語,庸示區(qū)中。自甲午春,至乙未冬,三洞功畢,東萊披云命工勒石”。甲午為蒙古太宗六年(1234年),乙未為太宗七年(1235年),這段墨書題記,出自唐朝高士吳筠的《宗玄集》。
1237年,煥然一新的昊天觀落成,宋德芳想起恩師丘處機曾與自己聊起宋末羽檄紛飛,道經(jīng)早已散佚之事,遂與門人一道搜集、刻印、儲藏道經(jīng)。消息一傳出,便得到胡天祿的支持與資助,這項龐大的工程持續(xù)了六年之久,搜羅遺逸道書七千卷,包括“三洞三十六部之零章,四輔一十二義之奧典”的元朝《道藏》,最終由宋德芳與弟子編校而成。
宋德芳的另一項功績,便是主持重修了山西芮城純陽祠(又名永樂宮)。
龍山石窟開鑿之謎
宋德芳當(dāng)年遇到的唐代龕窟,如今還存不存在,歷來是龍山一大懸案。山西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張明遠(yuǎn)女士提出,龍山石窟第4、第5窟即為唐窟。第4窟又名三天大法師窟,高180厘米,深200厘米,三壁設(shè)有壇基,雕刻道教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及其子張衡、孫張魯之像。
龍山石窟第四窟(資料圖 圖源網(wǎng)絡(luò))
不過,《中國雕塑藝術(shù)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中國道教石刻藝術(shù)史》等都認(rèn)定龍山石窟開鑿于元代。從1234年開始,宋德芳與門人李志全、秦志安陸續(xù)營造了虛皇窟、三清窟、臥如窟、披云子窟、玄門列祖洞等,并在窟中留下了諸多題記,石窟完工于1239年。有了宋德芳的坐鎮(zhèn),元代的龍山成為中國道教名山,無數(shù)石匠在巖壁上往來上下,開鑿道教尊神,當(dāng)風(fēng)掠過的時候,整個太原城似乎還能聽到那一聲聲“叮叮當(dāng)當(dāng)”的鑿石聲。
龍山石窟與“龍”結(jié)緣
龍山為何得名,我不得而知,而龍山石窟中的諸多龍紋,卻讓這座山與“龍”有著不解之緣,而又以三清窟最為精彩絕倫,在中國美術(shù)史與雕刻史上有著極高價值。三清窟藻井雕刻五條飛龍,四條分居藻井四角,拖尾徘翔,龍首回顧,顧盼于正中的龍;正中的這條張牙舞爪,昂首向前直沖窟門,騰云駕霧似要沖天而去。
除了三清窟,虛皇窟、玄門列祖洞、披云子自贊窟的藻井也雕有繁復(fù)的龍紋,這在中國其他石窟中極為少見。為何在龍山石窟中頻頻出現(xiàn)龍的圖案?這或許要從龍與道教的關(guān)系說起。《易經(jīng)》中不乏“潛龍勿用”“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說。《莊子》中也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記載。道教根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創(chuàng)立之初便繼承了中國古代龍崇拜——道士往來天地之間,需要借助龍的幫助;駕馭飛龍云游四海,也是道教徒的人生理想。
龍山石窟現(xiàn)狀堪憂 眾多神像頭顱不存
元朝滅亡后,龍山石窟再次陷入沉寂。直到1920年11月,日本學(xué)者常盤大定與關(guān)野貞到天龍山尋訪北齊佛教石窟,聽當(dāng)?shù)厝苏f對面的龍山也有石窟,這才意外發(fā)現(xiàn)了龍山石窟。常盤大定拿出相機,留下了最早的存照:荒草萋萋的山頭,突兀聳立著幾個石包,自上而下、由西向東分布著9個龕窟,石包上爬滿了枯藤與野草,四野杳無人跡,這些荒野中的道教神靈已經(jīng)很久沒有享受到人間香火了。1924年,常盤大定又邀請日本慶應(yīng)大學(xué)學(xué)生寧超武系統(tǒng)地拍攝龍山造像。而自日本學(xué)者兩次考察、拍攝之后,龍山石窟造像頭顱大多被盜割,至今下落不明,令人扼腕。
1220年,丘處機曾率十八弟子遠(yuǎn)赴阿姆河南岸接受成吉思汗召見,常盤大定據(jù)此認(rèn)為第1窟即為丘處機與十八弟子造像,四川省社科院胡文和研究員進而提出此窟為十八弟子以及參與開鑿石窟的秦志安、李志平。
第1窟虛皇窟位置最高,高235厘米,深305厘米,窟中造像有21尊之多,遺憾的是頭顱幾乎不存,我們只有從常盤大定的照片中去追憶它們昔日的面容:天尊面相清癯,頜下一縷長須及胸,身著寬松的羽衣,趺坐于壇基之上,雙手籠在袖中,寶珠形身光環(huán)繞他的身體,光中生有五道云氣紋;石窟左右壁雕出朵朵祥云,20位頭戴芙蓉冠、身披道袍的真人并排站立在云端,飄然恍若仙境。
第2號三清窟是龍山雕刻人物最多的一龕,高266厘米,深360厘米,正壁有一長臺,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并排趺坐其上。太上老君頭戴芙蓉冠,面相溫和慈祥,頜下有濃密的“V”形胡須。1924年之后,元始天尊與靈寶天尊的頭顱遭盜割,從常盤大定的照片來看,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面相清癯,眉清目秀,飄然有道家仙氣。
龍山其余石窟則與全真教有關(guān),第3號臥如窟高215厘米,深342厘米,一位老者躺在正中的臺基上,左手拂腮而臥,形容枯槁,身形消瘦。這里相傳是“披云子臥化地”,老者也由此被認(rèn)為是宋德芳臥像。不過,這個說法的真實性歷來為諸多學(xué)者質(zhì)疑,龍山石窟作為全真教的祖庭,自然不應(yīng)該漏了祖師爺王重陽,老者更可能是王重陽才是。
臥如窟中的臥像
恍如步入全真教祖庭
在《全真教祖碑》中,我們也不難找到線索。碑文記載,金大定十年(1170)正月,王重陽與弟子路過大梁(今河南開封),在一王姓人家中寄宿。時逢除夕,王重陽自覺大限將至,遂與眾弟子告別,“枕左肱而臥,眾皆號慟”。王重陽羽化時枕左臂長眠,與窟中老者姿勢頗為吻合。《金蓮正宗仙源像傳》中描繪的王重陽,濃眉大眼,面有虬須,也與老者神似。
玄門列祖洞是龍山最大的一窟,分為前后兩室,前室寬396厘米,深174厘米,窟門左右雕有兩位護法天王;后室寬374厘米,深382厘米,窟中有7尊真人坐像,對應(yīng)“全真七子”。常盤大定來龍山時,當(dāng)時“七真”已湮沒在荒榛之中,其中五尊頭像尚存,丘處機頭戴蓮花冠,身著對襟衣,上唇留有八字胡,下頜一縷長須及胸,隱有飄然超脫之氣;孫不二頭戴花冠,眉宇間又展示出女子的恬靜之態(tài)。如今,“全真七子”的頭顱全部被盜割。
第5窟高166厘米,深186厘米,天尊頭戴芙蓉冠,同樣留著八字連腮胡,左右各有一位真人。張明遠(yuǎn)認(rèn)為:“龍山第4、第5窟所有造像的衣紋,均呈泥條紋凸起,這一點與天龍山唐窟與龍門奉先寺于高宗上元二年(675)鑿造的大盧舍那佛十分相近;而雕刻技法多采用圓刀刻出,刀法渾圓、細(xì)致、準(zhǔn)確,作風(fēng)雍容、古樸、真實的特點,也都流溢出唐代人物雕刻特有的審美風(fēng)范。”
第6窟也稱披云子自贊窟,塑造了宋德芳與門人李志全、秦志安講經(jīng)論道的場景,正中的宋德芳頭戴芙蓉冠,鼻梁直挺,下頜有三縷長須;李志全與秦志安上身著對襟衫,下身著裙,似正專心聆聽恩師教誨。
龍山石窟第五窟
這一窟被稱為披云子自贊窟,源于窟中這則題記:“披云自贊。這個形骸許大,已是一場災(zāi)禍。被誰節(jié)外生枝,強要幻成那個。更分假象真容,便是兩重罪過。只因眼病生華,畢竟有個甚么。自戊戌春至乙亥秋工畢,門人李志全稽道作頌。”石窟戊戌春(1238)動工,到乙亥秋(1239)完工,歷時一年有余。
全真教留下的文化瑰寶
金朝初年,中國北方產(chǎn)生了蕭抱珍創(chuàng)立的太一教,以及劉德仁創(chuàng)立的大道教,全真教創(chuàng)立的年代最晚,卻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元時更是成為中國第一大道教宗派。
處機在全真七子中年紀(jì)最小,卻一手將全真教推向了頂峰。金朝末年,金朝在與蒙古的對抗中逐漸落于下風(fēng),南宋又頗為孱弱,丘處機此時顯示出他的過人之處,他接受成吉思汗召見,于元太祖十五年(1220)正月率十八弟子自萊州(今山東萊州)啟程北上,爬高山,涉大川,跨戈壁,歷經(jīng)兩年多跋涉,來到阿姆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的軍營。宋德芳(號披云子),正是隨他北上的十八弟子之一。成吉思汗對丘處機以七旬之身赴詔之舉頗為感動,對其禮遇有嘉,稱其“神仙”,軍務(wù)閑暇之時,時常請教治國養(yǎng)生之道。
一年后,丘處機返回中土,雖然戰(zhàn)事頻繁,成吉思汗還是派出五千騎兵相送,并賜予虎符、璽書,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明確的政治立場使得全真教迅速得寵,加之此時大道教、太一教業(yè)已式微,全真教一躍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道教宗派,寺觀樓臺遍布北方名山大川。
龍山石窟藝術(shù)群像
丘處機的北上,也讓更多百姓免于殺戮。蒙古人此前嗜血成性,每攻克一座城池皆將男女老幼盡數(shù)屠盡,覲見成吉思汗后,丘處機常用道家的清靜無為向他進言,“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zhàn)。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殺人……(《元史·釋老志》)”忽必烈創(chuàng)立元朝后,丘處機弟子尹志平憑借虎符、璽書庇護了許多人的生命財產(chǎn)。
1252年,丘處機的又一弟子潘德沖主持永樂宮,永樂宮的壁畫繪制工作直到元朝滅亡時仍未停止。今天,永樂宮壁畫被譽為中國道教壁畫的扛鼎之作。
金庸筆下的全真教留下諸多江湖恩怨情仇,真實的全真教則留下了諸如石窟、壁畫、道藏等文化瑰寶,它們?nèi)缤餍且话銊澾^元朝短暫的星空,熠熠生輝,傳承至今。
(本文由騰訊道學(xué)根據(jù)《太原龍山,那些全真教石窟》整理發(fā)布,選自南方周末。)
來源中國道家養(yǎng)生網(wǎng)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