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沒告訴你的全真派故事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30 瀏覽次數:次
金庸武俠小說能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各家精髓,不露痕跡地融入到人物情節當中。如果說《天龍八部》側重于表現佛教精神,《射雕英雄傳》側重于表現儒家精神的話,那么《神雕俠侶》則明顯地側重于體現道家精神內涵。而從人物設置上看,《射雕》和《神雕》兩部作品演繹了道教全真派人物的歷史故事。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下面以《射雕》和《神雕》兩部作品為例,對小說中的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主要人物作一瀏覽,看看金庸先生在演繹全真派歷史和人物時與史實究竟有多大出入。
一、“火燒重陽宮”:純屬虛構
在金庸的小說中,重陽宮既是神圣莊嚴的道觀,又是全真武術的發源地。在這里,武林豪杰聚散,恩怨集結、正邪紛斗,是非矛盾產生、激化終而化解,演繹了一幕幕令人蕩氣回腸的武林故事,具有濃烈的武林傳奇色彩。
終南山 (資料圖 圖源網絡)
但是,歷史上的重陽宮卻是一個全真教徒的清修之地。當初王重陽于終南縣劉蔣村結庵修道,主張清凈簡樸,只不過一座茅草屋而已。馬、譚、劉、丘四子后來重建重陽庵,命名為祖庭(又稱祖庵),也不過三四間茅屋,周圍環筑土墻。金承安三年(1198),王處一將祖庵更名為靈虛觀。蒙古軍攻陜期間,靈虛觀被焚毀。蒙古滅金后,掌教尹志平在元政府支持下對全真祖庭進行修復。1238年李志常奏請改靈虛觀為重陽宮,并進行了大規模的營建,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規模盛極一時,為當時道觀之首。小說中的重陽宮位于終南山上,而且地勢儼然,殿宇樓閣重重疊疊,這些都與金末元初的重陽宮史實完全不符。
金庸筆下和重陽宮有關的最大一件事就是“火燒重陽宮”,這讓人不由得聯想到歷史上1226年靈虛觀被焚毀的史實。雖然歷史上全真祖庭歷經劫難,但與小說所述極不相同。首先是時間上的嚴重錯位。重陽宮在后,靈虛觀在前,火燒的是靈虛觀而不是重陽宮;其次是人物顛倒。靈虛觀被焚毀時,馬鈺、王處一早已離世,丘處機居燕京長春宮,第二年去世。當時護持祖庭的是馬鈺弟子宋明一。
二、丘處機與王重陽:頗有出入
金庸小說在描述道教全真派人物的時候,有兩種傾向:一種是基本遵照歷史事實,一種是不大顧及甚至完全拋開歷史史實。前者表現在馬鈺和丘處機身上,后者主要體現在王重陽、孫不二、尹志平身上。現簡要介紹金庸小說中對丘處機、王重陽形象的塑造和演繹。
(一)丘處機:萬里西行,一言止殺
小說中丘處機是全真七子中唯一一個塑造得血肉豐滿、最見個性的人物形象。金庸把他描述為心懷忠憤、慷慨豪邁、武藝高強的道士,他性情急躁,卻又俠義為懷,嫉惡如仇,具有強烈的濟世精神和慷慨豪邁的英雄氣概。金庸塑造這一人物形象時,顯然汲取了歷史人物丘處機那種堅毅仁慈、自強不息的精神。所以,小說中的丘處機與作為歷史人物的丘處機之間存在著精神氣質上的相似之處。但是,即便如此,差距還是很大:
1.歷史上的丘處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全真龍門派宗師,是繼承王重陽事業并將之發揚光大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甚多,其詩詞作品在金元之交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在小說中,丘處機只是一名俠肝義膽的赳赳武夫而已。
2.丘處機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一言止殺,悲天憫人,濟世救民,這是概括和表述丘處機對于國家民族所作貢獻的最好詞句。1220年他不遠萬里,覲見成吉思汗,為的是使中原百姓免受殺戮。成吉思汗問以仙道,丘處機以清心寡欲、敬天愛民應對。成吉思汗對他的坦誠極為敬重,當丘處機回歸中原時,成吉思汗派騎兵護送并賜丘處機虎符璽書,號曰神仙,封大宗師,讓他“掌管天下所有的出家人”。憑著虎符璽書,丘處機師徒挽救了大批中原人。但小說將丘處機西行這一關系極大的史實做了極為淡化的處理,相反卻突出了他武力抗拒的特點。
《長春真人西游記》書影(資料圖 圖源網絡)
3.歷史上的丘處機具有敏銳的社會洞察力,他似乎已經預見到了社會歷史發展的朝向。在金宋元交替時期,以詩醫道三術而名滿天下的丘處機,是各方拉攏的對象。他絕金謝宋而就元聘,為全真派今后的發展迎來歷史機遇。作為宗教界人士和一代宗師,丘處機的政治態度親近于蒙元,但他不可能真正站在任何政權一方。丘處機實質上與宋、金、元政府都保持著一定距離,與之和睦相處、相互敬重,這本也是全真派圓融思想的體現。但是金庸小說中丘處機始終以大宋子民的姿態教導徒弟抗金殺敵,這與歷史大相徑庭。
(二)王重陽:自幼業儒,中歲歸道
小說中的王重陽武功天下第一,但是金庸并沒有對王重陽進行正面描寫,而是借周伯通和丘處機之口進行側面烘托渲染。作者側面描寫王重陽,這并不是為了惜墨,而為了使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神秘化、傳奇化。金庸筆下的王重陽雖為道士,然而卻是一個熱心于世事的民族英雄,畢其一生為抗金事業而奮斗;其人其事,并沒有顯出多少道家思想踐履者的色彩。金庸把全真派祖師王重陽描繪成這樣一位志向高遠的抗金義士,自是小說家言,與史實相距甚遠:
1.歷史上的活死人墓并不闊綽。
據劉祖謙《終南山重陽祖師仙跡記》載:“師后于南時村掘地為隧,封高數尺,榜曰‘活死人墓’。又于四隅各植海棠一株,曰:‘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居三年,復自實之。”這說明南時村真的活死人墓很小,僅憑一人之力即可掘成,后來又自個填平了。絕非《神雕俠侶》中所描述的那樣。
2.歷史上王重陽有無抗金義舉不能定論。
據元初詩人商挺《題甘河遇仙宮》“矯矯英雄姿,乘時或割據”等句看,王重陽在女真入侵中原,劉豫建號大齊的時代,曾表示反抗。商挺生活的時代距王重陽的時代并不遠,而且他的任職經歷也使得他可能更加了解王重陽的行事。清末《長春道教源流》考證王重陽起兵與金兵相抗事,其依據也是商挺這首詩。但是,僅憑這首詩來推測王重陽是否有實質性的抗金義舉,終顯證據不足。因為王重陽究竟如何反金割據,歷史上并沒有更明確的記載。其次,在王重陽本人以及全真七子的著作中,再沒有相關證據和資料。
王重陽(資料圖 圖源網絡)
相反,據其傳記資料上說,王重陽出身于豪右之家,自幼業儒,曾參加偽齊組織的科舉,未中。后棄文習武,考中武舉。從這些經歷看,王重陽與金政權的關系似乎還沒到不共戴天的地步。作為一名宋人,棄家避地,壯歲耽酒,他的反抗也許深深地埋藏在了心里。小說所寫的王重陽與歷史相去較遠。因為歷史上的王重陽是:青少年時“有文武藝”,但“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于是慨然入道”,中年以后則致力于創立全真道,布道傳道,終其一生。(供稿編輯整理/白水)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全真派道教人物》整理發布,作者趙國慶,選自《中國宗教》2010年第2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