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傳自大唐 安道長勇敢保護千年傳承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29 瀏覽次數:次
2009年,西安鼓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盛譽傳來,三秦沸騰。這是陜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文化遺產,作為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在五千年歷史中不知留下了多少令世人贊嘆不絕的文明篇章。然而,那么多文明瑰寶為何都在歷史的長河里淹沒殆盡?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注冊證書
帶著這樣的疑問追溯到120年前,1895年6月23日,西安城內一戶普通人家,出生了一個格外聰明的小男孩,原姓閻,兩歲時過繼給清朝官宦滿族人家,改姓安,名瑞英,滿名吐爾哈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滅亡,安瑞英來到都城隍廟,拜姚春發為師,為正一派凈明道弟子,取道名來緒,安道長自幼聰慧好學,熟讀道教經典,尤酷愛鼓樂。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經過多年的刻苦學習,練就了一手好鼓,并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發展。他演奏的開場鼓《三股鞭》、退鼓《大賜福》,更是震撼人心,無人能比,成為西安城內外鼓樂翹楚。
1942年,日本侵略軍在西安城隍廟上空投擲了兩枚炸彈,炸毀了城隍廟的藏經閣,許多珍藏數百年的經典文物,樂譜資料,全部毀于一旦,城隍廟鼓樂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安來緒道長(資料圖 圖源網絡)
安道長看到鼓樂藝人青黃不接,后繼乏人,面臨失傳的危險,就在城隍廟創辦“音樂研究會”,廣招鼓樂愛好者,培養了一大批新的鼓樂人才。成為50年代西安鼓樂演奏及傳承的主要力量,在他的帶領下城隍廟鼓樂社在全國音樂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1951年,中國音樂研究所所長、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在研究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集》時,得知在西安有一群人,演奏著一種音樂,所用的譜子和《白石道人歌曲集》驚人的相似。于是,他立即前來西安,慕名拜訪了安道長,聽了城隍廟鼓樂社的演奏之后,大為贊嘆,他說:“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發現的古代大型民間樂種之一,很有唐宋古曲遺音的味道。”之后,他決定在西安住下來,跟著安道長學習唱曲識譜,一個多月之后,楊蔭瀏先生學會了十幾首常用的曲子便回到了北京。楊先生正是借著西安鼓樂的這些曲子,這種譜字,才得以讓《白石道人歌曲集》中的樂曲重現人間。由此斷定西安鼓樂至少已經傳唱了一千年以上。南宋已經偏安江浙,而西安是盛唐的都城,唐代盛行的宮廷燕樂難道就是現在流行的鼓樂嗎?
安道長在演奏坐樂(資料圖 圖源網絡)
帶著這樣的疑問,在中國音樂界興起了鼓樂研究的熱潮, 1961年春,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副主席孫慎,以及著名音樂家林路、安春振專程來到西安訪問安來緒道長。是年冬,中國音樂家協會專門發出邀請,安來緒道長率領城隍廟道眾一行13人,晉京在首都音樂廳匯報演出。劉少奇、周恩來、宋慶齡等領導人親切接見,給予很高評價。演出后,中國音樂研究所專門安排在在北京古琴研究會錄制了城隍廟鼓樂社的經典曲目《尺調八拍雙云鑼坐樂》全套。
安道長所掌握的曲目豐富,先后整理了《鼓段本》《內八套》《外八套》《法鼓段別小贊》四本鼓樂譜,現在這四本樂譜已成為西安鼓樂界的經典之作。
文革后,安道長流落民間,與鼓樂相伴終生,1977年8月13日在西安南郊三兆村與世長辭,享年83歲。安道長的生平被載入《中國音樂家大辭典》。
城隍廟鼓樂社樂譜(資料圖 圖源網絡)
80年代,日本的一個高級訪問團來到西安,聽了鼓樂演奏,一位大臣驚嘆道,這種音樂非常耳熟,好像和皇室的雅樂很相似,原來日本的雅樂就是唐代從長安傳去的燕樂,歷史的車輪在這里繞了一個大圈。
1992年,安道長仙逝15周年之際,西安音樂學院專門在學校里隆重舉辦了“紀念安來緒大師逝世15周年座談會”。
時光如梭,歷史的車輪轉入到21世紀,經濟發展大潮如滾滾洪流,許多當年一同演出的鼓樂人已經先后離世,然而辛運的是2003年城隍廟又交回道教管理,許多安道長的徒孫們紛紛回到廟里,重新奏響了久違的唐宋遺音,人間天籟!
斯人已去三十載,余音繞梁八千日,今年適逢安來緒道長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先賢,啟發后學,進一步保護好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城隍廟將舉辦專場鼓樂匯演、鼓樂研討會及大型法事活動,相信安道長在天之靈會微笑注目著鼓樂的新生與希望!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不該被遺忘的鼓樂大師——安來緒道長》整理發布,選自“西安都城隍廟”微信公眾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