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故事探源 女妖精何時開始害人?
欄目分類:武當傳說 發布日期:2017-04-29 瀏覽次數:次
隨著佛道兩教的興起和壯大,而本土的原始宗教余緒尚存,于是大量神仙精怪紛紛涌現,并見于著錄。六朝到隋唐的志怪小說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動植物以及鬼怪變化的異類女子與人類結合的故事,她們與人類的互動關系各有不同,也表現出當時社會思想的多元狀態。
人與妖真心相愛(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人妖真心相愛
在《搜神記》所載的一則真心相愛的故事中:
金友章者,河內人,隱于蒲州中條山,凡五載。山有女子,日常挈瓶而汲溪水,容貌殊麗。友章于齋中遙見,心甚悅之。一日,女子復汲,友章躡屣企戶而調之曰:“誰家麗人,頻此汲耶?”女子笑曰:“澗下流泉,本無常主。須則取之,豈有定限。先不相知,一何造次。然兒止居近里,少小孤遺,今且托身于姨舍。艱危受盡,無以自適。”友章曰:“娘子既未適人,友章方謀婚媾,既偶夙心,無宜遐棄。未委如何耳?”女曰:“君子既不以貌陋見鄙,妾焉敢拒違。然候夜而赴佳命。”言訖,女子汲水而去。是夕果至,友章迎之入室。夫婦之道,久而益敬。友章每夜讀書,常至宵分,妻常伴之,如此半年矣。一夕,友章如常執卷,而妻不坐,但佇立侍坐。友章詰之,以他事告。友章乃令妻就寢。妻曰:“君今夜歸房,慎勿執燭,妾之幸矣!奔榷颜卤鼱T就榻,即于被下見其妻,乃一枯骨耳。友章惋嘆良久,復以被覆之。須臾乃復本形,因大悸怖,而謂友章曰:“妾非人也,乃山南枯骨之精。居此山北,有恒明王者,鬼之首也,常每月一朝。妾自事金郎,半年都不至彼。向為鬼使所錄,榜妾鐵杖百。妾受此楚毒,不勝其苦。向以化身未得,豈意金郎視之也。事以彰矣,君宜速出,更不留戀。蓋此山中,凡物總有精魅附之,恐損金郎!毖杂,涕泣嗚咽,因爾不見。友章亦凄恨而去。
這則故事中,男女主角一開始的調笑與“江妃二女”故事還頗有些相近之處。而兩人的對話先是玩笑戲謔,既而真情表露,兩情相悅;在真相大白之后,異類無害人之心,而人類也無嫌棄之意。金友章在不慎發現被下女子為一枯骨之時,既不驚恐也不后悔,還深為憐惜地“惋嘆良久,復以被覆之”。這與“白娘子”話本中許宣在確知白娘子為妖,而向法海求救未果時,竟嚇得欲投西湖自盡也不敢回家的態度相對照,其差別恐怕不僅在于個人的膽量。更重要的還應該是兩者各自生活的時代背景下,人們所認知的異類對人類的有害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比如《搜神記》中對于妖怪的認識就比較客觀:
“千歲之雉,入海為蜃;百年之雀,入海為蛤;千歲龜黿,能與人語;千歲之狐,起為美女;千歲之蛇,斷而復續;百年之鼠,而能相卜:數之至也。夫神明之正,非妖能害也;萬物之變,非道所止也。久遠之浮精,必能之定數也。
這些觀點都沒有把妖類設定為正統宗教力量的對立面,還帶有原始自發宗教的萬物有靈論和天命觀。
女妖害人(資料圖 圖源網絡)
人妖真心相害
不過與此同時,把異類推向人類對立面的趨勢也已經出現,如下例:
錢塘人姓杜,船行時大雪曰暮,有女子素衣來岸上。杜曰:“何不入船?”遂相調戲。杜合船載之。后成白鷺,飛去。杜惡之,便病死。
這則故事中前半部分和其他遇合故事一樣,都是男女相悅,以調笑成事,后來女子現原形離去。這只白鷺鳥恐怕是這幾個變化故事中,最不令人嫌惡和害怕的動物了,而且文中也沒有明確指出這只鳥對人有哪方面的害處,最后竟讓杜姓男子嫌惡到一命嗚呼的地步,可見也代表了當時人對異類的一種態度。
把這種異類的害人之處描摹得最為詳盡恐怖的,就是一向被認為是《白蛇傳》故事前身的唐人傳奇“李黃”。故事前半部分講隴西人李黃在長安東市見一絕色白衣女子,問得是袁氏孀婦,與其女仆攀談,跟至其家門,被請入中庭。白衣女之姨以求助還貸之名向李索要三十千錢,李欣然奉上,于是得與白衣女歡會:
……一住三日,飲樂無所不至。第四日,姨云:“李郎君且歸,恐尚書怪遲,后往來亦何難也!崩钜嘤袣w志,承命拜辭而出。上馬,仆人覺李子有腥臊氣異常。遂歸宅,問:“何處,許日不見?”以他語對。遂覺身重頭旋,命被而寢。先是婚鄭氏女,在側云:“足下調官已成,昨日過官,覓公不得,其二兄替過官,已了。”李答以愧佩之辭。俄而鄭兄至,責以所往行。李已漸覺恍忽,祗對失次,謂妻曰:“吾不起矣!”口雖語,但覺被底身漸消盡。揭被而視,空注水而已,唯有頭存。家大驚懾,呼從出之仆考之,具言其事。及去尋舊宅所,乃空園,有一皂莢樹,樹上有十五千,樹下有十五千,余了無所風。問彼處人,云:“往往有巨白蛇在樹下,更無別物。”姓袁者,蓋以空園為姓耳。
這個故事顯然是以描摹異類害人為目的,并極盡鋪陳之能事,營造氛圍,終于把陰森恐怖的氣氛表達得淋漓盡致。如果自唐以降,凡涉美女蛇之故事皆屬此類,那也就難怪許宣得知白娘子是巨蟒,而助法海又未果的情況下,會情急要跳湖自盡了。“李黃”故事不但恐怖氣氛營造得成功,其對好色男子的勸懲意味也相當明確。但這個故事沒有僧人或道士的出場,妖怪造成的惡果無可挽救,只能聽之任之。因此唐傳奇“李黃”傳雖然已經具備了后世“白娘子”故事的若干情節,也只能算其前半部分的源頭。
(本文由騰訊道學根據《故事探源》整理發布,作者王藝,選自“古籍”微信公眾號)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