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愛情·詩歌——七夕中的情感與文化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8 瀏覽次數:次
但凡中國的傳統節日,過來過去,總是繞不開食物與詩歌。而七夕在此之外,卻多了一個愛情的主題。對于大部分平凡的人來說,一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莫過于吃飽肚子,經歷一場愛情,然后詩意地告訴全世界,自己很幸福。
在中國古代的農耕社會,人們一年的期盼,便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七夕祭拜祈禱,大多以瓜果薦新,與其說是感謝神明,不如說是在犒勞自己一個夏天的勞動和付出。七夕正值夏忙結尾,秋收還沒開始,此時最適宜趁著短暫的休息時間,摘下北方剛剛成熟的果實,與親朋同享,讓疲憊的身體得到物質的安慰。一輪輪的寒來暑往中,人們守望著田野,把希望寄托在植物身上。人們向上天祈求豐收,努力吃飽飯,活下去。這是人類最樸素的訴求。
而愛情,則是七夕流傳千年、逐漸附加上的內涵。牽牛織女的愛情,跨不過去的是一條銀河。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團聚。從春節到七夕,再到中秋,無論家庭還是愛人,求的莫過于一個團圓。然而,太多的事情可以把人們拆散到天涯海角,一條江水、一紙調令、一次赴考或者一縷烽煙……而團聚的價值,恰恰又因為人生的無定而顯得更加可貴。
好在牛郎織女故事的最后,善良的人們架起了一座鵲橋,讓隔河相望的牛郎織女一年可以相會一次。在悲歡離合各占一半的世界里,每逢七夕,他們想起那個久久傳說的愛情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尾,就猶如舉頭看見了圓月,心里就有了總會團圓的希望。所以,當宋代詞人秦觀面對不能朝朝暮暮的日子,想到畢竟七夕能有一次相逢,便覺得“勝卻人間無數”。
包括秦觀在內,在七夕時節,古代文人不厭其煩地用詩歌慶幸歡聚感慨離別。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第一次為人們完整講述了牛郎織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愛情故事。在黃鶴樓邊感嘆“日暮鄉關何處是”的唐朝詩人崔顥,在七夕月下,寫出了“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若在天堂不得見,寧愿選擇塵世的團聚。而孟浩然身為羈旅客,去國懷鄉,反問“誰忍窺河漢”,害怕睹物思人,離愁斷腸。
近兩年有一本暢銷書,叫做《唯美食與愛不可辜負》。我想,用這本書的名字概括七夕,是再貼切不過的。土地孕育了美食,而星空寄托著愛情。中國的古人便放飛想象力,用一個特殊的日子表達了我們作為人,萬萬不可辜負的樸實理想。而詩歌,則用浪漫的語調把樸實的情感吟詠出來,唱出對人生和宇宙的思索。
美食、愛情和詩歌同時出現的時光總是奢侈的。在這個初秋的夜里,不妨做一桌美味的飯菜,與愛的人在一起,談談生活,談談詩歌,品味品味這平淡而難得的日子。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