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清明節:緬懷圣悊傳承經典萬人相約誦《老子》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7 瀏覽次數:次
“緬懷圣賢-萬人經典誦讀”系列活動海報
道行天下訊 在中國文化中,清明節是一個緬懷祖先的重要日子。在這一天傳承先圣古訓,傳播傳統文化,應當是慎終追遠的最佳方式。2015年的清明節即將來臨,4月3日,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將啟動“緬懷圣賢-萬人經典誦讀”系列活動,以別開生面的形式,帶領海內外的中華傳統文化愛好者走進經典的世界,與古圣進行一場“心靈的約會”。
清華大學國學社的同學們誦讀《老子·德道經》
據主辦方介紹,為了響應黨和政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啟動了“緬懷圣賢-萬人經典誦讀”系列活動。2015年4月3日,恰逢中華民族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老子誕辰2586周年,組委會特將這這一天定為系列活動的啟動日,將舉辦“緬懷圣悊傳承經典”主題活動,邀請海內外各方人士,在4月3日上午11時整,萬人同時誦讀《老子·德道經》中的篇章,用來自不同地域的聲音匯就一首跨越時空的中華經典交響曲,為中國夢送上最美好的祝福。
同一時刻,組委會還將在首都幾所高校舉辦一場既時尚又接地氣的誦讀《老子·德道經》快閃活動,作為萬人經典誦讀系列活動的啟動儀式。
首都師范大學國學教育學社的同學們誦讀《老子·德道經》
參與方式:1.線上微信自拍,4月3日~4月5日,參與誦讀者用手機微信錄制一段10秒鐘的誦讀《老子·德道經》視頻,發送到“德慧智”微信(微信號:dhz-book);2.線下活動,誠邀北京地區高校學子在4月3日這一天相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于上午11時共同展開“誦讀快閃”活動。
北京大學留學生誦讀《老子·德道經》
活動主辦方誠摯邀請海內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愛好者積極參與本次活動。中華傳統文化猶如一棵參天大樹,以道德為根干。在這棵大樹上,數千載悠悠歲月,誕生了伏羲、黃帝、老子、孔子等眾多先悊的思想和經典,引領和浸潤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影響全球。在當今時代,誦讀古圣先悊的經典,學習他們的教誨,將會給每個人帶來豐厚的精神營養和道德能量。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留學生開心誦讀《老子·德道經》
據了解,活動前期信息發布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烈反響。連日來,清華大學國學社、首都師范大學國學教育學社等高校社團,都組織社員進行了《老子·德道經》誦讀活動,并攝錄視頻發送到活動平臺。同學們還積極為參加4月3日的“誦讀快閃”活動做了準備。眾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社區、學校、家庭、個人等也攝錄了視頻發送給組委會,暢談對傳統文化和經典誦讀的認識,并誦讀《老子·德道經》。
北京大學留學生一起誦讀《老子·德道經》
新聞鏈接
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楚國人。留世的五千言,又稱《老子》。老子是道德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所著的五千言,不僅闡述了修身法則,更闡述了治國之道,全面揭示了宇宙自然和社會法則的奧秘,是超越時空,為全人類所共享的精神食糧。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最接近老子原著的帛書篆文,《德篇》在前,《道篇》在后,故名《德道經》。2006年,中央編譯出版社推出了《老子·德道經》。
活動主辦方工作人員教留學生誦讀
悊與哲:中國的悊字,在金文時期,下面是一個“心”,表示用心覺知客觀規律和秩序,所有的教育和學習都必須高度重視正心修身治理。《漢書·刑法志》:“圣人既躬明悊之性,必通天地之心。”揭示出中國文化具備天人合一的鮮明特色。漢代產生漢字以后,出現了現代所使用的“哲”字,表明社會文化已經從心知的高度蛻變到了通過智能意識來分析事物、用口來表述文化知識的層面。伏羲、黃帝、老子,都是中國古代悊學文化的代表;孔子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代表。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