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一:弘揚傳統文化是道教界的神圣使命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7-14 瀏覽次數:次
一、我們道教界一定要響應中央號召,自覺地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各位同仁,大家知道,近一段時間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作了一系列講話,這些重要講話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特別是關于宗教對中國文化的深刻影響和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中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論述,使道教界深受鼓舞。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是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需要對儒釋道文化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詮釋并加以弘揚。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振興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中央關于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號召,契理契機,順應天時,順應民意。我們道教界應該積極響應這一偉大的號召,積極投身到這一偉大的實踐當中去。我認為,長春觀開創的道學講堂,就是響應這一號召的實際行動,是一個應時而生的創舉,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在全國其他不少地方道教界也有開設講堂的想法,但始終沒有付諸行動,長春觀的實際行動,為全國其他地方做了示范,因此我們中國道教協會持強烈支持態度。我們希望其他地方也行動起來,開設講堂,講經說法,弘道利生,濟世利人。特別建議道教領袖,帶頭講經說法,闡揚正道。
二、道教界要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堅持核心義理,契合時代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我認為這話同樣適應于我們道教界。道教本身在幾千年的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屬于自身、區別于他教的核心理念、基本教義、清規戒律、行為規范。這些是本教得以生生不息,流傳萬世的基本保證。如果丟掉這些核心的義理,道教的根本也就動搖了,不需要外力介入,道教內部自己就會自亂陣腳,一片混亂,離亡教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因此必須處理好繼承與創新的關系。道教的核心價值觀是不能變的,是必須堅守的,而有些內容則是隨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的,這叫“契理契機”。不變的謂之“理”,可變的謂之“機”。“理”是不可變的,“機”是可變的。近些年來,教內外有一些“改革”的聲音,大而化之一聽,似乎有道理,但一分析,都是動搖道教根基的主張,如果按這些人的主張去做,道教的前途堪憂。因此,在傳統尚未能很好地繼承和保持的情況下,輕言改革創新,定然會丟掉根本。“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當務之急是如何繼承祖師宗風,弘揚祖師心法。而根據時代變化采取契理契機的弘道方式,正是祖師心法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道教界要創造各種條件,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習總書記對關于弘揚什么樣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明確的指示,他說,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道教所主張的許多理念,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在當代仍有重要價值。如尊道貴德、道法自然、和諧共生、抱樸守真、少私寡欲、慈愛寬容、行善積德等等,道教的養生之道、生態環保理念、誠信思想、濟世利人的慈愛精神也在當今社會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傳承的寶貴精神財富,屬于總書記點到的需要弘揚的文化精神。
道教文化還必須走向世界。道教已有近兩千年歷史,但西方國家了解道教的人還不多。2012年以來,中國道教協會在國家宗教局的支持協助下,啟動了“道行天下”計劃,弘揚道教理念,傳播道教文化。兩年多來,我們已在意大利、德國、韓國、泰國、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日本等國家舉辦了一系列道教文化活動,受到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
總之,中國創造了歷史奇跡,道教遇到了歷史機緣。千載一時,一時千載。我們要緊緊抓住歷史的手,開創歷史的新篇章。
(本文為作者2014年7月23日在武漢長春觀道學講堂開講儀式上的致辭)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