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道家思想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一、道家思想對世界心理學的影響
當今西方心理學有四個影響極大的勢力和思潮,第一勢力和思潮稱為弗洛伊德心理學,第二勢力和思潮稱為行為主義心理學,第三勢力和思潮稱為人本心理學,第四勢力和思潮稱為"后人本心理學"(Tanspersonal Psychology,亦譯為"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第一、第二勢力和思潮與中國道家沒有什么關系,但第三和第四勢力及思潮與中國道家關系密切。
(一)人本心理學與道家
人本心理學家有兩大代表人物:馬斯洛(A.H.Maslow,1908--1970)、羅杰斯(CarlR.Rogers,1902--1987)。前者在理論上,后者在實踐上更有突出貢獻。二者都受了中國道家的重大和深刻的影響。
1. 馬斯洛
馬斯洛被稱為"人本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從心理學的角度,把對人性的研究推向了高峰。他提出的自我實現、高峰體驗、優心態等概念,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概念。
馬斯洛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自我實現"。他多次說,他關于自我實現的概念來源于中國的道家的"無為"。自我實現是人最高層次的基本需要,是在積極順應環境的情況下,人的潛能的充分發揮。
馬斯洛在晚年,在談到心理學的發展時提出"我們需要某種'大于我們的東西'作為我們敬畏和獻身的對象。"這就是相當于"道"、"上帝"的概念。他預測心理學的第三種思潮將過渡到以"道"、"上帝"為中心的第四種思潮。當今心理學第四種思潮的著名發言人肯·威爾伯則以"大精神"(Spirit)來囊括不同文化在不同程度上所意識到的宇宙的本源,除了"道"、"上帝"以外,還有"天"、"理"、"梵"(Brahman)、"凱瑟"(Kether)、"阿拉"(Allah)、"濕婆"(shiva)、"阿頓"(Aton)等。
馬斯洛的《科學心理學》(Psychology of Sciences),是一本具有極高理論價值的專著。他指出,傳統的科學有一種種族中心主義態度,它重西方而非整個世界,不知自己本身就是一定時間、地點的產物。它使我們難以汲取其它文化的智慧,使我們的認識受到限制。尤其是在研究人上,傳統科學更是表現出局限。他大膽提出了"道家科學"的概念,以突破西方科學世界觀的局限性。科學的本質是要解決問題,可以在注意問題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逐漸增加精確性。有學者認為,馬斯洛心理學是以新的科學模式取代舊模式的庫恩式的革命。
2.羅杰斯
羅杰斯是著名的"以當事人為中心"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的提出者,該治療的理論和方法在國際上影響極大,包括現在在中國,它也是心理咨詢師常常追隨、采用的方法之一。羅杰斯在他的主要的著作中,多次引用老子的《道德經》。例如,他在《存在之路》中說:"我最喜歡的,并總結了我很多更為深刻的信念的是老子的另一段話:'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羅杰斯的治療正是如此。他在治療中強調對當事人不干涉,對當事人真誠一致,給予當事人"無條件的積極關注",與當事人"共情"。
(二)后人本心理學與道家
由于集體無意識、原型等理論的提出,榮格常常被歸入后人本心理學。后人本心理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把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了人性的最高層面,從心理學的角度,從盡量增加精確性、可驗證性的角度,對宗教、靈性進行研究。
榮格早年追溯弗洛伊德,后創立了自己的學派。理查德·維爾海姆(RichardWilhelm1873-1930)是德國著名漢學家,中文名字為"衛禮賢"。他1899年來中國,在中國生活了二十余年。他曾與康有為有過交往,與清末學者勞乃宣更是交往很深。他翻譯了《易經》、《太乙金華宗旨》,并在德國出版。
榮格讀到理查德·維爾海姆翻譯的《太乙金華宗旨》時,正是他與弗洛伊德分手,陷于孤獨和迷茫之際。這本書使榮格大為震驚,他看到了道教思想的深邃。后來,他和理查德·維爾海姆合著了《金花的秘密》,這本書是從西方心理學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詮釋道家的修煉。在晚年,他把精神分析與道教當做自己主要的研究的方向。
從精神分析看,內丹中的"元神"對應于"無意識",或者說以"無意識"狀態存在。內丹中的"識神"對應于"意識"。無意識具有難以估量的巨大的能量。修煉則是讓意識與無意識統一整合,開發出無意識的巨大能量。為此,精神分析也發展了一些路徑和方法。
(三)海靈格的家庭系統排列療法與道家
伯特·海靈格(BertHellinger)是德國心理治療師,"家庭系統排列"的創始人。他曾是天主教神父,在非洲祖魯族地區生活了二十年,之后接受精神分析、完形療法、原始療法交流分析等心理學訓練。他的"家庭系統排列"在處理個案時,讓代表各自進入在家庭系統的位置,代表在這過程中常常能夠體驗到當事人的感覺。該方法就是創造出一個氛圍和環境,讓"道"來起作用。家庭系統排列由于行之有效,在世界風行,尤其是中國。海靈格說他的方法主要是受了道家的影響。家庭系統排列體現的是"道的力量,是中國老子的智慧"。
(四)日本的森田療法與道家
森田療法是由日本慈惠醫科大學森田正馬教授于1920年創立的心理學療法,在世界都有影響。它也曾經在中國流行,直到現在也很有影響。甚至有人認為它可以與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相提并論。它主要來源于中國道家,強調"順其自然,為所當為",要病人對癥狀和隨之而來的各種煩惱、不安原封不動地接受,不抵抗、不回避,在接受癥狀煩惱的同時,發揮"生的欲望"的作用,積極行動,帶著癥狀、煩惱去生活,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接受癥狀,"照健康人那樣做,便成為健康人"。
二、道家思想對中國心理學的影響
道家思想對中國心理學也很大。中國應用心理學自主創新論壇是由華夏全人心理學研究院發起并且主辦的論壇,已經分別于2010年10月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2011年在桂林舉辦了第二屆。在天臺山桐柏宮舉辦的第三屆中國應用心理學自主創新論壇的主題是"心理學與道教",主要圍繞兩大問題:1. 心理學如何從道家汲取養料?2. 探索人類身心靈大健康的整合。據了解,在中國大陸舉辦這樣的論壇,以前還沒有過。
在研究方面,中國心理學界已經發表了大量的論文以及著作。尤其是申荷永關于精神分析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關于全人心理學與道家的研究。許金聲主講的"全人心理學·通心工作坊",更是把大量的道家的理論和修煉的精華,用于人的調整。
三、全人心理學與道家
這里的"全人心理學"特指許金聲提出的關于心理學研究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一種開放的、究竟的、在對人的理解上具有最大包容性的心理學研究取向、態度。全人心理學認為,道家關于"道"的概念極為深邃、豐富。"道"是自有永有的宇宙萬事萬物的本源,能夠體悟、遵循者就是得道之人。
全人心理學有一個核心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即通心。落實到人的行為上,通心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須通心。"道法自然"是道教的最高法則。作為求道之人、體道之人,如何來體現這一最高原則呢?全人心理學提出一個具有極大操作性的做法,這就是"通心"。學習通心,是修道的直通路。在操作層面,"通心"是通過"黃金三要件"來實現的:1.清晰自己;2.換位體驗;3.有效行動。
通心分狹義和廣義。狹義是指一個活人與另外的活人的溝通。廣義是指活人與去世的人,以及其他生物、生命體、大自然的溝通。從狹義看,在人與人的交往上,通心就是在清晰自己的情況下,又通過換位體驗了解他人,從而采取恰當的行動。從廣義看,人做其它所有事情,都需要先清晰自己,并且通過換位體驗了解環境或者對象,從而采取恰當的行動。全人心理學理解,這正是道法自然在人的行為層面上的含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