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神性”特色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我國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作為宗教,它們有共性,亦即有著共同的本質和社會作用;但在教理教義方面,它們之間卻有所差異,亦即各有其特殊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各具特征。
道教以“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老君)為最高天神。
教理教義方面,表現為:
、偎窃谖覈辽灵L的宗教,包含有我國古代社會的宗教意識與民族文化。五教中,只有道教是在中華民族古老的多神宗教基礎上,揉合了儒(孔孟思想體系)、道(老莊思想體系)兩家思想而產生的宗教。
、诘澜痰慕洉鴥热菔铸嬰s、包羅甚廣。“道家之術,雜而多端”。簡單地說,道教之所以叫“道教”,正是因為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當作主要經典,才叫道教。但是,在以后收集整理以卷軼浩繁的《道藏》中,惟有神仙信仰,惟有認為就在這個世界上有仙境、有長生不老的活神仙,人們可以追求而登仙,這才是它最核心的內容,是它的特征。
③道教理想的境地與追求。任何宗教都有它理想的境地與追求,比如極樂世界、天堂等,而道教所主張和追求理想境地是兩重的。第一是在世俗的、現實的世界上.按道教教義建立一個和平公正的理想王國。第二種理想境地叫“仙境”,得道成仙便可以外生死、極虛靜、超脫自在、不為物累,在仙境過仙人的生活。道教“仙境”,并不完全指渺茫的天國,而是指中國風景名勝地—“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再者,道教在一定程度上鼓勵向自然作斗爭,爭取延年益壽,甚至長生久視。
、艿澜痰臉飞⒅厣唾F“術”。宗教是苦難者的呻吟,不少實教教義認為人生充滿了痛苦,無可留戀,因而把幸福的想望寄托于虛幻的天國,幻想死后靈魂得救。但道教卻與這些大相徑庭,認為生活在世界上是一件樂事,死亡才是痛苦的,因而它的教義是樂生、重生、鼓勵人們少則竟其天年,最高理想是長生不死。為此,道教形成了武功、養生術、藥術等道功道術。
、菸颐谖。不在于天。宗教一般都認為人的壽命的長短,皆由天定,所謂“人生由命,富貴在天”。但道教并不這樣斷言。相反認為壽命并不是由天決定,而是決定于自己,因而強調個人修煉。
、奕f物有靈。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的神仙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下有三十六天帝,還有大明、夜明之神,北斗之神,五岳五行之神,風雨雷電、列星諸神,城隆、土地乃至歷史英雄、傳說傳奇人物等等皆為神為仙并加以供奉。
而道教最大的特點就是將道家的自然之“道”改造成神性之道!独献•二十五章》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此“道”為非人格的自然運作的宇宙本體,它的運行規律和本質可驅動天地萬物的生成發展。它是萬物的本源和生命呈現的根本,甚至鬼神也的循“道”而行,它是自然界中自然無為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的象征。所以《老子•六十章》又曰:“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圣人也不傷人。”可見此“道”也非人格的“道”,而是作為規律、本源來講的“道”。
道教不僅吸取和利用了道家認為“道”是非人格的宇宙本體觀點和主張,更使“道”人格的神化,并將其和老子一起合二為一的神化上升到道教宗教的殿堂,因而也就成為了道教宇宙本源及道教的最尊之神。道教對“道”的解說如:
《太平經》曰:“大化之根,大化之師長”,《妙門由起序》曰:“為一切之祖首,萬物之父母。”《抱樸子•暢玄》曰:“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司馬貞的《坐忘論》曰:“神異之物,靈而有性”。
由此可見,道教已將道家自然無為的“道”賦予了神性,“道”本具有的哲學意義便成為道教神學的意義以及道教神學理論中的最高信仰。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