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清凈”理念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9 瀏覽次數:次
“清靜”既是道教重要的教義思想,也是道教重要的養生方法,還是生發智慧的源泉。《道德經》中說:“清靜為天下正。”宇宙萬物雖然復雜萬端,但終會復歸于寂靜虛無的本初。《道德經》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人雖然會有喜怒哀樂,但也會歸于寂靜圓明的自然本性。因此,《道德經》提出要“致虛極,守靜篤”。
道教還有一部專門論述清靜的經典,就是《清靜經》。該經中說:“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如果能保持清靜的心態對待周遭一切,就能體悟天地之道。一切生命,都是從“靜”態中生長、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一粒種子、一個胚芽,會靜悄悄地開成花朵、長成樹苗;人的生命和生命活力的保持,也需要通過靜養得到生息,所以道教倡導要以自然為本,清靜為基。人生若能努力致虛守靜,即努力達到虛無寂寥的極致,堅守那種清靜無為的層次,拋卻世事的紛繁蕪雜,讓心靈歸于寧靜,自然也就擁有了快樂而安寧的生活,也擁有了生命健康的基本要素。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楚威王派使者尋莊周,許以高官厚祿。莊周笑著對楚使者說:“千兩黃金,確實是豐厚的報酬;一國卿相,確實是尊貴的高位。但是,您難道沒見過郊祭用的牛嗎?多年來享用的是無上的美味,披著五彩斑斕的布匹,等待有一天被牽入太廟。可是在等待被屠宰的那一刻,即使它想變成一只野豬,也無法實現了啊!我寧愿在爛泥中自由地嬉戲,也不愿為國家大事所羈絆。”
老莊講“清靜無為”,并不是真的讓人“無為”,而是要求人們順應自然,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不要強求自己去摘夠不著的果實。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