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當前位置:主頁 > 武當文化 > 國學資訊 >

    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7   瀏覽次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我們從傳統文化中能夠汲取哪些智慧呢?限于篇幅,本文簡要敘述三個方面的智慧:其一、修身立業的智慧;其二、管理用人的智慧;其三、平安生存的智慧。下面分別簡述之。

      

      一、修身立業的智慧

      1、修身為本

      孔子說“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就告訴人們三四十歲是決定人一生最重要的階段。儒家常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的終生奮斗目標,而三四十歲是決定成敗的關鍵時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中的一段話,是儒家入世說的經典。全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跟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真知灼見。研究萬事萬物獲得真知灼見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通過實踐再提高對事物的認識,這樣才能做到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聰明人的快樂,像水一樣,永遠是活潑的;仁愛的人的快樂,像山一樣,崇高,偉大,寧靜;聰明人不斷探求知識,思維是活動的;仁愛的人有涵養,看事情是冷靜的,探索者知識求得樂趣;寧靜有涵養,不容易生氣,壽命自然會長的。

      老子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國政和,則上下相宜,百官盡職,百工盡技,百姓安居,百業興隆,社會穩定。老子曰:“修之于國,其德乃豐”。家道和,則父慈子孝,六親和睦,家道興隆。老子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人身和,則五臟清涼,六腑調適,心曠神怡,身心安泰,盡其天年。老子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人類社會因其有更高的智力,有復雜敏感細膩的情感生活,有各種各樣的欲望,所以與“道”的關系要復雜得多。如《道德經》所言:“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人類社會復雜的社會矛盾、曲折的發展歷史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人能深刻認識“道”與“和”的意義,尊“道”貴 “德”,規范行為,科學發展,則完全可以化解各種矛盾,輕裝前進。

      2、何以修身

      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要想一生有成,在做事之前,先學做人,就是要修身。如何修身?孔子對于修身的要訣,提出了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溫,就是溫和穩重。不走極端,善于自控。良,就是慈愛、善良。恭,就是態度恭敬嚴謹,無懈怠之心。儉,就是節約。讓,就是謙虛。

      “仁、義、禮、智、信” 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帶動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發展和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

      “仁”,是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老子說:“與,善仁”。意思是與人交往要友愛、真誠、無私。

      “義”,是指正當、正直和道義這樣的氣節,即“正義之氣”。“義”的原義是指人的儀表,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對親密友誼、對美好善良的追求。古人強調“義氣”,就是指這樣一種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義的氣節。古人云:“仁則榮,不仁則辱”,“由義為榮,背義為辱”,說明中國傳統道德的榮辱觀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義”作為主要標準的。

      “禮”,是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克制自己不正當的欲望、沖動的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這說明“禮”在道德領域已經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規范、加以倡導。中國人向來把“禮”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禮儀之邦來表明我們是文明的,不講禮儀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見,“禮”在中華傳統美德中同樣有著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惡和知己識人這樣的能力,即“智謀之力”。“智”作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孔子常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是說: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愛的人,不因環境不好而動搖,不患得患失敗者,沒有憂煩;真正勇敢的人,堅持正義,為人民做好事,沒有什么可怕的;。大家熟悉的《論語》中的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講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才是智慧之舉。這里講的“是知也”就是指“這才是智慧、這才是聰明、這才是智者”。

      “信”,是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信”不是簡單的誠實,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內涵。孔子說,“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他還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為規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誠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點。 “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內容。

      那么,如何看待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五大基本要素呢?從五大要素的關系看,它們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支撐,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大廈的根基。“仁”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尊重和互相愛護的情感,是世間萬物共生、和諧相處、協調發展的一種道德規范;“義”是超越自我、正視現實、仗義公道的做人態度;“禮”是建立人際關系、社會秩序的一種標準和規則;“智”是人認識自己、了解社會、解決矛盾、處理問題的眼光和能力;“信”是人們交往和處事的道德準則。 “仁、義、禮、智、信”是人們應該履行的基本義務和主要品行,在道德建設中具有基礎地位。

      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歷史證明,儒家倫理往往在太平盛世發揮它穩定社會、緩和矛盾、調節人際關系的社會功效。一個社會能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建設水平的如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

      修身,特別重要的是——做人要誠信。人“無信不立”。“無信不立”是《論語》里的一句話。子貢曾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答道:確保充足的糧食,善戰的軍隊以及人民的信任。子貢再問:“三者如果要舍其一呢?孔子答道:“軍備”。子貢繼續追問:“不得已再舍其一,又該如何?”孔子答道:“糧食。”從孔子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把信義看作立國的第一要素。孔子認為無信用不能安身立命,人如果信用全失,與禽獸無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就是說誠是信的基礎,誠和信是不可分的。老子道德經,提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認為管理者的誠信不足,人民就不會信賴,國家就不能立足。這與孔子的觀點是一致的。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一個社會的誠信就是我們的身家性命,不好好愛護,甚至還要透支,災禍就會臨頭。

      此外,還要常思己過。老子說:“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這段話是講: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是高明的人。不知道卻自以為知道,或假裝知道,是真正的毛病之所在。圣人已經很完美了,卻時刻憂慮自己的毛病,時時檢查自身的毛病,因此才能真正的避免過失。

      

      3、立業先立志

      “三十而立”,“立”就是立業。立業是艱難的。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上天將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練,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使他的身體忍饑挨餓,使他備受窮困之苦。 還會不斷的阻撓這個人所作所為、讓他做事總是不能順利,其目的是要用來激勵此人的心智、堅忍此人的性情、增加他本來所欠缺的能力。總之,立業必須先立志。因為有志者事竟成。

      《周易》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的特點是永遠不停的運動變化,誰也不能阻擋,君子要效法天道,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永不松懈。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地的氣勢厚實溫順,君子應效法大地以及深厚的德行來包容萬物。

      “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坤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身居髙位而不驕傲,屈居人下而不憂愁,所以說自強不息而又隨時反省,雖面臨危險而無災禍。

      

      4、立業必須確定目標

      要想立業,確定目標是很重要的。所謂“知止而后能定”,這個“止”就是目標。不論是做事還是做人,正確地設定目標是件很重要,也是很難的事情,知道你要什么,要達到什么目標,才能夠真實的把握自己的行動的意義。

      《大學》開篇的第一段即開宗義,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意思是:正確地設定目標,真正地把握自己的行動的意義,然后才能確定志向,確定志向后才能內心寧靜,內心寧靜后才能安穩,安穩后才能考慮周詳,行事周詳才能達到“至善”這個理想境界。世上萬物都有根本和枝節,都有結局和發端,能夠通曉它們的先后次序,做事抓住根本,那么就能接近“道”了。

      

      5、立業過程中正確對待困難

      在立業過程中,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要明白“禍福相依”的道理。老子說:“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在事業發展非常順利時,當然是好事,但不要忘了“高處不勝寒”。不管在上面時候,都要把握一個高度,懂得直上云霄,也要循序漸進。飛得高,眼前一片空曠,以為沒有了障礙,就容易忘乎所以,一旦遇到困難和危險,往往會摔的更重,反而由福變禍。反之,企業不景氣,面臨危機,似乎是“禍”,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領導人冷靜下來,進行反思,才會真正發現自己在經營管理上的毛病,并下決心去加以整頓、改革,使企業出現轉機,這樣,這個“禍”又變成了“福”。

      老子把事物向相反方向轉化作為事物發展的規律,稱為“反者道之動”。他把禍福相依,損益互換,作為道的作用所在。認為“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就是說: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滿,破舊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變得疑惑。都是對立統一的,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向反面轉化,這些辯證法思想,是老子學說的精華。一般說來,當企業處于不利因素占主導地位時是危機是壞事,但它又是把雙刃劍,危難之后就是機會。對個人來說,正確對待困難,會激發斗志,完成常態下難以完成的事業。

      

      二、管理用人的智慧

      

      1、自然無為

      “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的一個著名論斷。小鮮,指的是小魚。烹煮小魚,不能常翻動。翻動太多,亂攪一氣,會把小魚翻破了,攪爛了,烹魚不可亂翻,亂攪,這是客觀規律。不亂翻,不亂攪,就是遵循客觀規律。治大國也是如此,也要按客觀規律去辦。同樣,企業也要按客觀規律去進行管理。

      老子書中多次提到“道法自然”一詞,“道法自然”就是要尊重客觀規律,順勢而為。“治大國,若烹小鮮”就是要“道法自然”,實現“無為而治”。”“無為而治”是道家哲學的最高管理原則,是一個普遍使用于任何管理過程的原則。

      作為現代企業管理者,實行“無為而治”, 就要求管理者要把握宏觀指導,對具體部門操作,不亂加干預。同時,把握規章制度的穩定性與嚴肅性,責之以成,使下屬“有為”各顯其能,調動全企業人員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企業廠長、經理有些方面對員工并沒有做出硬性的制度規范,員工卻無時不在企業中感覺到“制度”的存在,就說明企業文化的力量發揮了作用,這就是達到了管理上的“無為而治”境界了。

      

      2、以和為貴

      孔子崇尚“和”。和,這是孔子民本管理思想的基石。孔子的弟子把這一切歸結為“和為貴”,強調中和,和諧。儒家講“恕道”,歷來提倡“中庸”。理學大師程頤說:“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意思是:做事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輕易改變叫做庸。行中,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這是天下的公理。中庸的基本要義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中庸》要求人們在為人處事的過程中做到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認為堅持中庸原則,就可以其樂無窮,其用無窮,其功無窮。儒家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但也并不是一味地講“和”,孔子認為“君子和而不同”。如何做到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呢?孔子認為:“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說的是:對人施以恩惠而不浪費,讓手下的人努力工作,而他們并沒有怨氣,追求利益而不貪婪。心情平和而不驕傲,表情嚴肅而不兇猛,如此才是恰到好處。又說:“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不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意思是:管理者講求禮儀,被管理者沒有人敢不尊敬他。管理者講求公道,被管理者沒有敢不服從他。管理者講信用,那么被管理者為情所動,不會不講真話。

      

      3、為人謙下

      老子說“善用人者為之下”,善于用人的人,必然謙虛待人,居人之下。對領導者來說,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待人才。人才一般都有極強的自尊心,孺子不可辱,他們的自尊心得不到滿足,難以全心全意為你服務。領導者的地位低下時謙下比較容易,而地位高時謙下就比較困難。所以老子強調“大者宜為下”,即越是居于高位的強者,越要“善下之”。

      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認為,做人應該向“江海”學習。為什么呢?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大小河流的總匯處,是因為它善于處在下游,所以成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為對民眾卑下自處,即“謙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擁護他。正是因為圣人沒有和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再請看《易經·屯卦》,其中有這么這一句話:“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即高貴者仍能低調做人,謙虛謹慎,才能爭取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幫助,獲得發展。

      

      4、盡人之智

      選人用人是企業家最大的學問。《韓非子》中說:“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這里“君”的原意指的是君王,但這段話的意思也可以引申到我們普通人,就是說,如果你能用幾個人的力量,可以是中等的人,如果你能把別人的智慧集中起來為你服務,你就能成為最上等的人,大智者不單純依靠個人的智慧,而是要集思廣益,博采眾長,真正的智者,并不突出個人,總是集眾人之長而成大智大勇,成就大業。

      作為管理者,初始階段第一種境界比較多,尤其是些新任主管,自己是業務出身,做慣了事,自己做的多,不會發揮下屬的作用,自顧自做事;第二境界尤其多,根據團隊目標自己想辦法出思路,制定計劃方案,分配給下屬去做,最后完成目標;而我們做為一名管理者和領導,真正追求的是第三種,設定目標,運用下屬的聰明智慧去解決問題,實現組織目標,這是管理者所需要的。

      

      5、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幾句話出自《左傳》。從中,我們能夠得到這樣的啟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問題是隨時存在的,在好的時候,就要想到不利的時候,隨時做好應對不利局面的準備,只有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時時檢查自身的毛病,才能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避免損失的擴大。

      

      三、平安生存的智慧

      

      1、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太上感應篇》告誡人們:“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凡人的禍害福利,原無一定的門路,只在人自作自受。人作善必有福報,作惡必有禍報,就像人身的影子,跟定那身體一樣。要深信 “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因此,人的一生應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為人“宜憫人之兇,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

      “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但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于被人發現,而在于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于別人夸贊,而在于自己安心。

      現實社會中,有許多權貴、富翁,雖然榮華富貴卻為富不仁。常言道:“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作惡不報,直到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老子在《道德經》中指出:“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73章)天道如大網,雖然很稀疏,但是沒有漏失的。作惡多端的人啊,逃不出上天的懲罰。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的人作了惡,還美其名曰是為了子孫幸福著想。殊不知,這是在害子孫啊!在這點上,人們應當向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馬光學習,他說“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2、上善若水 和諧相處

      老子在《道德經》第八章中指出:“上善若水”,并教人做到“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其內容關涉生存環境、心性修養、交往規則、社會秩序等等。“居善地”說的是居處者要善于愛護運載萬物的大地;“心善淵”說的是心地要靜默如江海之淵深;“與善仁”說的是“澤物無私”,待人真誠純樸;“言善信”說的是言辭應如潮水之進退,出而有征信;“政善治”說的是為政者應如大海之居下廣容,以柔勝強;“事善能”說的是做事應遵循“載重浮輕”的原理,順勢而成就事功;“動善時”說的是行動應效法水消長不失時機的品性。

      老子教人與人為善,他老人家說:“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八十一章)我給別人的越多,我自己的變得更多。老子所說的顯然不是物質或金錢,而是另有所指。譬如,我在幫助別人時,雖然出錢出力,但是內心卻有充實愉悅之感。這是人的心靈能量,是人的精神境界。與人為善,人與人之間方可和諧相處。

      常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句話與《詩經·大雅》中的一句話意義相同,這就是“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投我以桃”是受恩,“報之以李”是感恩,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互動過程。它反映了我國古代人際交往中的君子美德。孟子說:“君子莫大于與人為善。”一個人交友應立足于善和真誠,而不是立足于實用,與人為善是一種崇高的道德修養。

      3、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老子告誡人們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沒有什么禍害比不知足更大,沒有什么災難比貪得無厭更大。人類最大的禍患莫過于不知足,無休止地追求名利,結果必然是招致物質和精神上的嚴重損失。因此,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知道滿足就不會遭受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遭受危險。只有知足、知止,才能“不辱”、“不殆”,才會平安長久。

      時至今日,從“人定勝天”,轉向“尊重自然”,構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友好相處的“和諧社會”、“美麗中國”的發展理念。“天人合一”思想,講的是人類社會和大自然是個統一體,彼此是相通相依,和諧共存的,做什么事都要順應天時,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一定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著力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好生態平衡,地球才會變成“天人合一”的和諧家園。

      老子洞察宇宙規律,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演變規律,認為“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需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準則。“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變化,這是中國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

      老子的思想,也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老子的民本思想是“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對于統治者的批判,讓歷代勵精圖治的帝王將相以言為鏡,制定治國方略,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幸福是人現實中的一種生活富足狀態,又是人內心的滿足性感受。老子沒有使用“幸福”的概念,但他認為,有一種合于天道、順乎自然的生活,人在其中無禍無咎,安于平和舒泰(所謂“往而無害,安平泰”),這就是幸福。

      根據道統萬物的理念,人們要獲得平和舒泰的生活,就應遵循天地間的常道。“無遺身殃,是謂襲常。”不愿招致禍殃,就要因循常道。相反,“不知常,妄作,兇。”不識常道而任意妄為,自會引來兇險,失去幸福。

      在生活中,人們把欲望的滿足視為幸福的獲得,老子則看到了事情的反面,認定欲望是幸福的天敵。因為奢欲貪得銷蝕了人的滿足感,使“欲望的滿足”永難實現,從而使幸福淪為水中之月;同時,“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奢欲貪得促使人背離天道,沒有滿足,恣意妄為,人生災禍大多由此而起。正是欲望破壞了平和舒泰的生活,哪兒還能帶來幸福?

      從表象上看,人是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運行與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縱容了欲望,卻從根本上失去了幸福,這是人類的誤區和不幸。古典小說《金瓶梅》中的男女主人公心性機敏,大都生活富足,遺憾的是他們作了欲望的奴隸,欲望控身不自由,是欲望毀滅了他們的生命和幸福,使他們淪落成一個個可憐的人兒。當代社會的腐敗案例,從來沒有生計困窘的成因,無一不是貪欲在驅使,貪欲使人墜入身心受控、沒有幸福的無底洞。生活的邏輯一再告訴人們:欲望的確是幸福的天敵。

      欲望之門并不能通往幸福,老子主張從欲望的反面入手,以“無欲”來獲取幸福。他要人們“無知無欲”“見素抱樸”,認為“知足之足,常足矣。”生活中剔除欲望,時時感受到滿足,這才是真正而長久的幸福。自然,多彩的生活對欲望生成難免有刺激作用,比如“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但老子認為,人應該自覺地抑制欲望,“不見可欲,使心不亂。”以便在樸素的生活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安于平和舒泰。在老子看來,消除了貪欲,就是打開了一生幸福的閘門。

      老子論及幸福時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這是一種無欲、知足、知止的長久幸福觀。他叮囑人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大道本來平坦易行,但人們好走捷徑,往往弄巧成拙。其實,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就在眼前。

      老子學說以生存生活著的個體人為本位,揭示了深沉的宇宙法則,描述了淳樸的生活哲學,展現了簡易的生存智慧。人的一生,無論處江湖之遠,還是居廟堂之高,老子的思想都能給灰白的生活打上色彩,給前行的斷途照出曲徑,給孤寂的生命送上靈魂的溫熱。

      1、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制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

      2、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老子曰: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于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于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于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務在自知。……敗莫大于不自知” 。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5、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曰: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 。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曰: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并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圣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于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還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

      7、治人事天莫若嗇。

      老子曰:管理治理眾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辦法莫如農耕那樣。也就是說應當順著作物生長的規律,不要強制它,順從它發展的需要而照顧它、灌溉它、扶助它,這樣作物必然成長得很好,能夠獲得豐收。因此,管理者帶領眾人去完成事業,同樣也要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夠獲得豐碩的成果。

      8、治大國若烹小鮮。

      老子曰: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煎小魚那樣。也就是說領導者不可亂加干擾,要按照火候來照料,絕不可以還不到時候就亂翻亂攪,把小魚都攪糊了。領導者治理一個組織,也必須像煎小魚那樣謹慎從事,絕不可不到時機就胡攪亂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老子還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是以無為遵道為正,以智謀為奇。“歸根曰靜”,回歸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謀只是輔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領導人處于低位勢。也就是說,凡事只考慮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與他人相處的人,就處于“位勢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顧及他人,尊重他人,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則處于“位勢低”境地。位勢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處流,于是眾人從之,可謂勢在必然。

      做人應具備這樣的修養:“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求信,行必踏實;事閑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如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這是黃炎培先生為他兒子寫的座右銘,深刻的闡述了做人應有的修養。

      做人要講道德,道德是立身之本, 一個人若沒有自律, 就談不上做人。學會做人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素質。 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和道德修養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我們可以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嚴于律己,那么我們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升華。

      做人就做一個真實坦誠的人。“君子修身,莫善于誠信。”這是古人對誠信的認識。“真誠換真心,誠信變真金”。這是現代人對誠信的理解。

      古人云:“言必出,行必果。”“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都是在時時刻刻提醒著我們做人要誠信。誠信二字重千斤。只有誠信,才能讓世界更加美好,到時我們將發現:白云藍天,花香鳥語,無垠大海,廣闊的沙漠,坦蕩的草原,美麗無處不在;花開花落,云卷云舒,美麗盡在其中。

      一個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要真誠善良,都要憑著良心做事,不管是平凡的人還是生活不平凡的人,有一顆善良的心才是做人之根本。

      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

      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惡。要想隱惡揚善還需要博大的胸襟和寬宏的氣度。善良是一種人性美,一種道義美,一種良知美。它的美是內在的,是一種值得崇尚的美。

      中國傳統八大智慧

      1、大道至簡

      復雜的事情要簡單去做,簡單的事情要重復去做,重復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堅持下去,這樣就沒有做不成的事情。大道至簡,悟在天成。

      2、大智若愚

      “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3、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純之美酒,白紙能畫最美最好的圖畫。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禍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氣;胸懷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

      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萬物而不爭”。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5、厚德載物

      德積夠了,便可“載物”,便是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6、 大愛無疆

      愛是美好的源泉,愛是最美的語言,大愛到無疆的境地,讓所有人生活在愛的海洋里。

      7、 天道酬勤

      業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為貴,上天也只眷顧勤勞和勤奮的人。

      8、 共贏精神

      私欲利一時,共贏傳千秋。共贏精神是中華傳統智慧的結晶,是世界上最傳統也是最先進的精神,是全球社會最主流的思想,是人類信仰的核心。

     

      2013年3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回答中外記者采訪時說:“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么復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其中的“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出自儒家的《詩經》,其中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出自道教的《道德經》第六十章。道家和道教經典對于當代中國社會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推向了歷史新階段。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為條件”“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這些論斷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司長張東剛在研討會上介紹了“指導綱要”的實施方針。他認為,需要從愛國、處世、修身三個層面來凝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通過這三個層面的教育使孩子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強,使他們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有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的社會關愛精神;從個人修養來說,要知榮辱、守誠信、敢創新。

      在當代中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其切入點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這個目標,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習近平同志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結 語

      一般而言,所謂傳統文化,主要是指儒、釋、道三教文化。我們僅從上面所略述的道家、儒家之要義,便可知其對人生修養的重要性。因此,只要我們靜下心來,認真閱讀其典藉,汲取其中的智慧,對于完善人格修養、提高人生境界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

    相關熱詞:

    熱門關鍵詞
    金剛長壽功
    道教醫學 道教資訊 武當特產 養生知識 武當文化 武當影像 武當旅游 武當功夫

    国产黑丝一区二区,成年网站免费入口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高清,日本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rt id="6wcse"></rt>
  • <pre id="6wcse"></pre>
  • <s id="6wcse"></s>
  • <s id="6wcse"></s>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日本五月天婷久久网站| 国产超碰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 日产中文字乱码卡一卡二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九九电影院理论片| 两个人看的www免费视频中文| 青青草原综合网|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日韩A无V码在线播放| 国产乱来乱子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 青青青青青草原| 欧美视频在线免费播放|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337p日本大胆欧美人术艺术精品| 欧美人欧美人与动人物性行为|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欧美日韩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男人女人做性全过程视频|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视频在线免费观看资源| 性欧美18-19sex性高清播放|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杨幂一级做a爰片性色毛片| 国产午夜免费福利红片| 中文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精品蜜芽tv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免费| 羞羞视频免费网站含羞草| 女人18毛片水最多|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