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唐餃 為冬至而來
欄目分類:國學資訊 發布日期:2016-06-21 瀏覽次數:次
先自我介紹下,我叫唐餃,來自公元618年-907年,就是你們說的唐代,具體是哪一年出生的,記不清了,都已經是千年老朽了,記憶力不好是很正常的,不過考古人員告訴我,我是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出土的,那里干燥,所以我才得以保住真身,要不然早就灰飛煙滅了,哎呀,忘記重要的事兒了。
在我們大唐,流行唐詩,就像你們現在的流行歌曲,今天過節嘛,帶來兩首我們大唐著名詩人寫的詩,那真是至情至性,溫暖有感覺。
小至作者: 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邯鄲冬至夜作者: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這詩好吧?你們小編說,準備了一篇小文章,給你們普及普及我們餃子的來歷,好好看,有獎勵,聽說是……算了,還是不要劇透,要不小編下年冬至都不讓我來了,再見,祝你們冬至快樂啊!
餃子的來歷餃子的歷史十分悠久,根據古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至少在漢代末年,餃子就已成為當時人喜食的佳品了。不過那時還不叫餃子,而叫“餛飩”,當時蒸吃,類似今天的蒸餃。北齊顏之推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偃月形的餛飩,其實就是餃子,但也有稱為“餃餌”的,如在《正字通》中有這樣的記載:“今餛飩,即餃餌別名,俗屑米面為之,中空里餡,類彈丸形,大小不一,籠蒸唆之。”明代出現專用的餃子名稱,《萬歷野獲編》引述一些有趣的流傳于京城的對偶句,“細皮薄脆對多肉餛飩,椿樹餃兒對桃花燒邁”,可見餛飩、餃子、燒麥已有了明確的區分。這些新疆吐魯番出土的餃子,其形狀和今天北方的餃子一模一樣,證明早在1000多年前,餃子不僅已在中原成為“天下通食”,而且隨著絲綢之路傳到了西域,成了當地人的美食。
跟餃子一同出土的還有花式繁多的點心。唐代已有“點心”一詞,當時有一個叫鄭傪的人當了“江淮留后”,一日,家人為其夫人準備了“晨饌”,夫人正在化妝,便對她自己的弟弟說:“治妝未畢,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另外,《幻異志·板橋三娘子》中也記:“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做燒餅于食床上,與客點心。”文中的“點心”是作動詞用的,均有先吃一點食物以充饑的意思。當時,現代意義上的點心被稱為“果子”,例如圓仁在長安過新年,“眾僧上堂,吃粥、餛飩、雜果子”,這里的雜果子就是點心。至遲到了北宋,“點心”已作為名詞,在記載北宋都城汴京風情的《東京夢華錄》中,就記有每日交五更時,一些酒店便點燃燈、燭,開門營業,賣“灌肺及炒肺”,“并飯、粥、點心”。又如記述南宋都城臨安風情的《夢粱錄》“葷素從食店”中,亦有“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之語。餃子、點心等食品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的出土,反映了新疆與內地在生活習俗方面的相互影響。(撰文:趙永)
來源中國道家養生網 www.elev8corp.com